APP下载

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依托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2020-05-08赵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4期

赵莉

摘 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基于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其核心内容是指导学生学业成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和特色,并通过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对大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学科”是“一流本科”的根本保障。从这个意义看,“双一流”建设可以理解为是建设“一流本科”的途径之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在总结前期实行的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的经验基础上,试点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并取得了丰富经验,认为这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既有人才培养积弊的有力破除,是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然选择。从2016年开始,学校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理念探求、制度设计和机制优化有力促成优质教育资源向本科教学有效汇聚和高水平的优质教育过程的有效落实。

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全面实施对开创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意义深远。

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有关教育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育人理念有力地切合了党的育人方针路线。《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文件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北京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意见》文件,进一步为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供了方法、路径指导。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抓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拓展知识面, 尽早进入真实的创新训练项目情境,在完成项目的真实体验过程中更易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师对学生学业和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通过导师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借助创新训练项目,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平等、激励、互动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专业话题,导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释疑,教会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终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学校深化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改革突破口

为贯彻落实学校精英教育教学理念,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培养的优质教育过程,从2011级本科生开始,创建实施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教学环节。从第五学期开始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学生团队以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载体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发表论文480余篇,获准专利27项,2014年—2015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1,000余人次。连续两年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创新教学、导师制受到普遍认可,学生在创设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效果、自身能力提升和专业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校给予了高度肯定。学院、教师围绕创新教学、导师制积极探索,仅在2012年教育思想大讨论期间就撰写论文200余篇,这一切都为基于创新教学的导师制进一步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推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2014级和2015级本科生试行所取得的阶段性显著成果,进一步坚定了学校正式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信心、决心。作为学校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核心载体与组织模式

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并被西方高等教育普遍借鉴的本科生导师制,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的卓越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的实施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内涵,包括学业指导、选课指导、科研指导、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演变出多种模式,包括全程制、低年级制、高年级制、项目制、精英制、全员制等。学校广泛借鉴了国内导师制的经验,通过在2012级本科生中实施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2013级、2014级本科生中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试点工作,开展两次教育思想大观念的讨论,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会议”,最终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确定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将“指导课”和“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载体,建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模式,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1. 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所追求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层面,具体可细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层面:一是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道德的价值导向。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学生探究知识过程就是能力养成过程,只有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才会激发求知欲望,促使主动学习;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只有辅之以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指导课”和“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载体

低年级以“指导课”为核心载体,引导学生在专业教育范围内围绕学术问题的探究,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实践,达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指导课”是导师组织所指导学生就某个指定的专业学术问题进行的小组研讨,围绕专业学术问题精心设计,并为学生指定学习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年级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载体,发挥导师的主导性作用,直接面向本科生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真实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3. 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的组织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模式是为每名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尤其在科研方面,构建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团队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协助辅导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形成朋辈支持,围绕本科生的学业发展开展个性化指导。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历史中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的优势和经验,出台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对本科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比如本科生的实验、实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甚至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身处在导师、研究生等科研群体中,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长期耳濡目染,激发了自身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路径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强调: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举措,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和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把握质量的关键和主动权在于“做”,通过上好本科生“指导课”、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教学环节无缝衔接、理顺理论课堂教学与全程导师制的关系、给予学生和教师耐心和信任,这五个方面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理念内涵落实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

1.把坚持上好“指导课”作为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键抓手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教学形式,鼓励以开放的理念探索和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如小组研讨、个别谈心、宿舍走访、电话指导、网络交流、师生小组微信群等。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交流对话的对象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德行的养成,本质上是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导师以小组研讨形式为学生上“指导课”是符合教学本质的相对理想的指导方式。起源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最初是导师一对一、最多一对二的指导学生,后来虽然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演变成为小组指导,但以小组研讨形式开展的指导课则作为导师制精髓被一直传承着。“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传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通过不同观点交流开阔学生思路、引发深入思考;三是导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能以自身的治学态度、学者风度、处世观念等影响学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理想的“指导课”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明确的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求的过程,课前阶段包括合理设定问题,围绕问题为学生指定阅读资料,督促学生学习、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课上阶段应组织小组研讨,鼓励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大家共同就观点进行热烈、深入的学术讨论。

2.坚持专业教育是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根本特征的,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乃至资源配置都是围绕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人才设计和落实的。尤其是高校教师,其职业优势就在于科学系统的学术训练、广博的学科知识、前沿的学术视野,其中很多还是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只有把指导学生学业成长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指导内容,才能使教师在所擅长的领域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每一次“指导课”都应围绕专业学术问题精心设计,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方法。只有把握好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开展指导这一关键实质,让每一次“指导课”都能切实围绕针对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开展学习,才能避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流于形式。

3.做好与创新教学环节无缝衔接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内容。导师通过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专业思维的熏陶与引领,使学生能较早地开展学术研究准备工作,初步熟悉基本的科学规范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导师要充分依托创新教学环节,统筹规划和设计指导内容,开展针对性指导。在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高年级阶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活动,结合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提供研究条件和实践情境,训练学生研究技能,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4.理顺课堂教学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组成人才培养整体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融通:知识传授是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而能力、素质培养又是知识内化的载体。三者目标的达成本应统一于共进的培养过程,但传统的以班级规模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识传授,因此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绝不是在原有课堂教学基础上新的教学方式的简单添加或者补充。作为学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要在教师精力、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等资源和条件方面,统筹协调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

5.给予学生和教师自身以耐心和信任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的直接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求知欲望,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有些学生而言甚至会很长。因为本科学生在经过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进入大学后,无论在思想、行为习惯、方式方法上都还没有做好接受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的准备,有些学生甚至会有消极对待、逃避乃至抗拒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责任心,要深信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需要做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任,通过引导将这种天性再次激发出来。对教师而言也是全新挑战,作为“导师”意味着教师从“教书者”转变为“教育者”,影响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育人理念、方法,更有教师的言行、修养、价值道德观念。因此,也需要教师给自己多一份耐心和信心,不断充实提升自身,实现向“教育者”转变。

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学校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扎实落实,有效推进了学校相关领域工作进一步向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聚焦。

第一,加強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相关协调工作。学院成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小组,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学院导师制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经验交流等。

第二,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精简课堂教学学时。当前导师制在某些高校的实施中遭遇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计划性安排占据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因此,在学校2016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将课堂教学学时精简到2,200学时,以期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尤其是开展创新教学留出合理时间,但教师课堂教学任务减轻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变轻松,而是更重了,肩负的责任也更重了。

第三,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一是落实政策经费,学校按照每生每年一定金额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工作津贴,经费每年一次性划拨到学院,由学院负责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为导师发放。二是将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作为教师尤其是教授基本的教学工作要求,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岗位考核中,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出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据此从导师选聘、职责、工作要求、考核等方面细化“学院实施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学院工作细则,报学校备案后向师生公布实施。

第五,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学校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指导性意见,从导师工作态度、履职情况、工作成效等方面制定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学院应据此制定评价考核工作方案。二是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对指导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高的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在职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第六,建立健全立体化培养举措体系。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转变本科生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三方管理,扩充晋级成“五位一体”指导体系,即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研究生全员参与,形成育人合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责任,强化不同岗位“责任人”在管理、培养、服务学生中的职责定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开展学生工作,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研究生协助导师参与辅导本科生,交流成长经验。二是落实制度,将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管理的政策文件落地、落细,明确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待遇以及选聘、职责、考核等实施细节。

推进“一流本科教学”建设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学校通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尝试,把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贯穿到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912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欣,石菲,王孙禺. 我国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6(8):74-79.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 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0-134.

[3]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 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4]黄云,翟春光.本科生导师制—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有效模式[J].学周刊,2012(3):24.

[5]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59-60.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