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大学课程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0-05-08马国焘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大学

马国焘

摘 要:大学课程管理是大学落实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管理环节。不断优化大学课程管理,提高大学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于我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课程管理;优化改革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大学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大学自身发展中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课程管理做保障,进一步改革优化创新大学课程管理,提高大学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成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大学课程管理的内涵与层次

大学课程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政府和大学以法规或文件的形式,围绕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等方面做出的制度规定及落实。大学课程管理制度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政府指导或干预大学课程设置和学习的管理制度;二是大学内部有关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这两个层面的课程管理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大学课程管理制度体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大学课程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既可以规范和促进大学的教育教学按照国家和大学确定的培养目标要求正确进行,也可以为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根据自身能力和素质条件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和成才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我国大学比较完整地移植过现代大学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大学课程管理制度:民国时期移植美国大学的“自由教育课程模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植前苏联的“行政—计划课程模式”,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基本是独一无二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和大学为适应外部社会变化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其中就包括对大学课程管理制度体系的系统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个别顶尖大学,也包括一些新建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的课程管理及其制度建设取得了创新性突破。但由于教育发展历史惯性的影响,从整体上说,我国大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刚性大学课程管理,改革总体来说虽有很大进展,但收效并不是很明显。中国大学现在仍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既适应科技、社会、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个体发展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要求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课程管理制度体系。

一流的本科教育建设需要一流的大学课程管理做保障,建设一流的大学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国家层面和大学层面的共同努力。

大学课程管理优化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适应社会巨变提出的新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是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中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提高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质量水平方面,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和课程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像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样,将课程建设作为重要关注和主要工作内容,为从根本上改革移植前苏联的专门性、统一性、单一性、过度刚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赋予大学更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的权力,进一步明确本科课程管理运行体制中的宏观管理层面、中观管理层面和微观管理层面的地位、权力和责任,促进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资源、学生素质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中国大学能从整体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特色、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促进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柔性化的大学课程管理制度体系,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奠定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保障。

大学层面的课程管理优化

大学层面的课程管理由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共同构成,通过四个管理环节的制度实施,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管理运行系统。

1.课程规划的优化

针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课程规划改革应以整体知识观课程思想为指导,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应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与个性选择、知識的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度,以体现大学实施综合性教育的目的。对课程结构的改革,一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淘汰一些过时陈旧课程,缩短最新科学技术进入课程的周期;二是提高课程的集成度和整体性,加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课程的内在联系和智力刺激,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发展问题求解和综合能力。[1]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课程设置原则,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习并将此作为教学战略的基础,使本科课程体系更为结构化,发挥本科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增加微型课程的数量,革新课程内容,以适应科学知识快速更新的发展趋势;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承续关系、逻辑关系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精选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同时,增设跨学科的本科探索性高级课程,以此为桥梁,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衔接,使本科课程体系各个组成部分联接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本科教育。

2.课程实施的优化

具体到我国大学课程的实施,应结合我国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广泛推行选课制、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学机会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课程与教学方法(课程实施)的同步改革,而不是将全部时间用来考虑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如何能学得更有效率,以及是否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否则会使课程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彻底转变既往的教学传统,需要对大学教学文化进行根本性改造,促进大学教学文化转型,由单向模式向双向模式转变,变“维持型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及其文化功能。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国际的、国内的不同学校、不同系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不断完善、改革和创新显性的“创造性学习”教学制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整体环境、气氛、传统和人际关系等隐性文化建设,两方面共同作用以教育影响学生,实现教学文化转型。相对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显性文化而言,隐性文化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通过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内在渗透而起作用的。所以,它的作用特别有穿透力和持久性,但它恰又因不易被人们发现而受到忽视。[2]

在具体教学方法改革时,要将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贯穿本科生的全部教育实践中,新生的教學计划应该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研究性,中高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要与研究和实习结合起来,学校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扩展、加深、整合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在未来的研究和专业工作中所必需的分析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性。

教学过程回归基本教学规范:一是新入职教师走上讲台前应经历基本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和教学规范训练;二是青年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类教学方法的分类、应用目标、程序、步骤、课后指导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三是中年教师应按照规范的教学方法使用规范检测个人在教学方法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为什么中年教师还要检测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主要是因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不可能仅仅来自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探索,更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心理、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3]

3.课程评价的优化

建立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与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评价制度在引导课程教学发展方向,提高本科课程和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从“管理教师”向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转变。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测评,发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或优秀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或对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推广,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一是要坚持常态化,对制定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使教学管理制度评估常规化,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制度本身不断发展、完善;二是要坚持评价方式、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探索建立核心制度执行状况评估体系,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估与组织考察相结合、工作检查与民意调查相结合等评价方式方法,真实评价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切实发挥制度评估的综合效果,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4]

在“以人为本”理念成为共识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因此,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应被纳入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应该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开展,而不是针对教师本人。这样,就能按照客观、精确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5]要使这种评价价值取向落到实处,需要对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职责等制度规定进行相应改革。在聘用时商谈确定的教师待遇并不因课时的多少而改变,教师不需要通过课时津贴争待遇。这样一来,大学和教师双方关注的焦点就不在课时和课时费上,而是教学质量。大学在质的方面要求教师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教师也能全心全意地追求学生的满意,追求高水平的教学。当然,对于兼职教师,则是按课时或授课量来支付报酬的。但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如果他的教学只是传授知识,都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也不会得到同行的认可,大学也是很难容忍的。[6]

4.课程更新的优化

大学课程管理改革的关键是分权,应适度扩大大学二级院系在课程管理上的权限,重新厘定学校和院系在课程教学管理上的职责、权力和义务,使院系成为课程管理的重心,使其在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与教学设置、学生管理以及人事财务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7]为此,大学要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机制,建立起组织体系严密的课程更新管理制度,做到大学内部涉及课程更新工作的各方责任明确,避免课程更新的随意性,使该项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制度化,使大学本科课程的发展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本科课程和教学能紧跟学术和教学发展前沿,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

在课程更新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可设立校方和院方两级课程设置与更新委员会,负责课程设置和更新审批工作,严格课程更新程序。院级委员会,一般可由三名相关学科的教授组成,负责新开课程的初审。教师申请开设课程前,必须将完善的教学大纲提交到院级课程设置与更新委员会,由委员会对该课程进行评审。如没有通过,则课程不能开设;如材料不完备,需要开设新课程的教师再准备材料,再提交评审;如评议通过,则需要上报到学校。遇到属于学院课程设置的重大变化,要召开全院教师大会,由所有教职员工对院里提出的改革方案投票表决,最后再做决策。对于课程内容的变化以及课程的取消,也应采取同样的程序。校级委员会,一般可由九人构成,成员应包括学校主管领导,学生代表和相关学科的教授。校级委员会负责讨论学院通过的开设新课申请,经校级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该课程才能开设。通过严格的课程更新程序要求和制度规定,可以从源头上限制课程设置行为,避免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等不良现象,切实保证课程的整体质量。

优化大学课程管理的配合条件

优化大学课程管理的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上?为此,在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大学课程管理优化的配合条件。

1.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上的支持作用

宏观层面上,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要做好教师教学职业化发展的档案编制和完善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整体把握;中观层面上,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应及时总结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体系,并通过多种媒介和途径推广和应用,发挥其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微观层面上,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需要为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专业指导,为课程管理优化措施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2.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在创新时代,大学的课程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知识的使命,更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大学课程教学要更多地采用研究性教学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变被动学习、接受灌输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综合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优化大学课程管理工作见到实效。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立项资助重点课题 “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换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3.

[2][3]梅泽铭,杨斌.大学教学过程的文化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4):46-50.

[4]罗儒国,王姗姗.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 13-16.

[5]杨金观,聂建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被误解的概念[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26 (1): 15-20.

[6]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

[7]杨恕,安应民.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院级职能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30-31.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大学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浅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基于Internet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探讨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