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流轮岗教师是否提升了学校教学水平
2020-05-08唐恒
摘 要: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于2015-2016年做的七省三百学校教师的调查数据,通过参与交流轮岗教师的积极性对交流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进行条件过程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既会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负向的直接影响,也会通过工作质量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同时激励性政策强度反向调节间接影响的第一阶段效应,而交流学校环境则正向调节间接影响的第二阶段效应。因此,为了提升交流学校教育质量,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和激励政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交流轮岗;条件过程分析;学校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4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了“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师资教育水平”,2015年国务院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交流轮岗的要求,政策实施至今解决了部分薄弱地区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诸如激励性政策对于教师参与交流积极性的影响是怎样的?激励政策和教师交流积极性会对工作质量产生怎样影响?在激励政策引导下的教师工作质量是否促进了交流學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假设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 “双因素激励理论”,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交流教师的激励政策应侧重于激励因素的激发,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也就是说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在制度及激励政策引导下,会提高自己在交流学校的工作质量。综上所述,文章提出以下四个假设:H1:交流教师的积极性会对交流学校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H2:交流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工作的质量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间接影响;H3:激励政策调节教师交流积极性对工作质量的影响;H4:学校环境调节交流教师工作质量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
二、数据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于2015-2016年在湖北、山东、北京、江苏、云南、贵州、上海七个省市三百所中小学校开展的问卷调查,共有5611位被访者接受了调查并填写了相关问卷。问卷主要考察教师对参与轮岗交流的积极性及其相关问题。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交流教师,您觉得自己进入交流学校工作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共有10个选项,每个选项按程度由弱到强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记为1-5,然后通过SEM拟合成一个得分因子,作为因变量-学校教育质量变化。解释变量为教师的交流积极性,也是利用问卷中的问题,通过SEM拟合成一个得分因子。两个调节变量分别是激励政策强度和交流学校环境,也是根据问卷相应的问题进行SEM拟合得出。教师参会交流的积极性会影响教师在交流学校开展的工作质量,而交流教师的工作质量又会对交流学校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激励政策强弱会调节第一阶段的影响,学校环境调节第二阶段影响。
根据H1-H4假设,构建条件过程模型,该模型满足Hayes提出的条件过程分析中的model7。根据的因果概念图,被指向的变量有M和Y,因此要做两个回归:第一个回归以M作为因变量,被X,W和XW回归,第二个回归以Y作为因变量,被X,Z,MZ回归。构建如下模型:
M=iM+a1*X+a2*W+a3*XW+eM
Y=iY+C1*X+C2*Z+b1*M+b3*MZ+eY
其中,Y表示学校教育质量,X表示交流教师积极性,中介变量M表示交流教师的工作质量,W表示激励政策调节变量,Z表示调节变量学校环境。因此,得到直接效应=;间接效应=(a1+a3*W)*(b1+b2Z);总效应=C1+(a1+a3*W)*(b1+b3Z)。
三、实证分析
模型1因变量为工作质量,显示交流积极性、激励政策以及两者交互项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且在Bootstrap检验中,Boot CI区间不存在0,表明激励政策的调节作用显著。其次,积极性对工作质量具有正向的影响,而激励政策则会对这种正向影响产生反向作用,降低交流教师的工作质量。说明激励政策对动机影响工作量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此路径成立。也就是说H1和H3成立。
模型2因变量为教学质量,结果显示交流积极性、工作质量、学校环境以及两者交互项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且在Bootstrap检验中,Boot CI区间不存在0。同时,加入学校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提升了0.66%,F值在0.01水平上显著。综上,说明了学校环境在交流教师开展工作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假设H4成立。观察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具有负向影响,教师交流积极性越高,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假设H1、H2、H3和H4都成立,依据条件过程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教师交流积极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2540,表示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师交流积极性呈现负相关,教师交流积极性越高,反而越不利于交流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在调节变量W(激励政策强度)和Z(学校环境)取不同值是,其间接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间接效应值分别是0.3780,0.4186,0.4591,0.1677,0.1856,0.2036。比较这些数值可以发现工作质量的间接影响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四、结语
研究发现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既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负向影响,也会通过在交流学校开展工作质量来正向提升交流学校的教育质量;其次,激励政策强度在教师交流积极性正向影响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反向的调节作用;最后,学校环境因素在交流教师工作质量影响学校教育质量过程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受到自身因素影响更显著,表现为虽然发达地区的高水平学校教师到落后地区的低水平学校参与交流,但由于交流周期短、地区环境较差、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最终导致交流教师开展的工作并不会显著影响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
综上,政府以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未来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交流轮岗的氛围,强化对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的考核问责制,增加制度执行力度,细化交流轮岗政策中对流动教师支持与激励措施,增加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适合当地学校特点的流动教师评价制度,努力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地区教育差异,真正提升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国斌,杨兆山.论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J].教育研究,2017,38(11):100-104.
[2] 司晓宏,杨令平.西部县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36(08):74-80.
[3] 李丹华.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唐恒,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