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虾稻共作模式与技术讲座(上)

2020-05-08陶忠虎

科学养鱼 2020年3期
关键词:种养小龙虾稻田

陶忠虎

(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湖北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湖北 潜江 433100)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蝲蛄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龙虾的生命力顽强,对水环境要求不严,却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和渔药反应非常敏感。小龙虾昼伏夜出,几乎什么都吃,喜欢集群到流水处活动和打洞穴居,和河蟹一样蜕壳生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生存和繁衍。小龙虾全身都是宝,虾肉细嫩、风味独特,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虾壳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其加工制品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食品、保健、农业、饲料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现如今,小龙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型水生动物,并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

在养殖生产方面,近年来随着虾稻共作模式的横空出世,各级政府以此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通过规范性引导、加大科研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促进小龙虾养殖面积快速增长。据统计,2018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1680万亩、总产量达163.87万吨,小龙虾养殖面积同比增幅达40%,其中虾稻共作模式面积占比达75.1%。

在加工流通方面,小龙虾加工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等地。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加工厂加工量近32万吨,产值186.89亿元,同比增加60.57%。随着国内小龙虾消费市场的扩大,小龙虾加工产品种类从传统的整肢虾、虾尾、虾仁拓展至麻辣、十三香、蒜蓉、油焖等各种预制调味小龙虾。近年来小龙虾国际市场需求也逐年上升,然而受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内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影响,大部分小龙虾加工企业将精力转向利润更好的国内消费市场。在全国小龙虾主产区,专业的小龙虾交易市场逐步完善,多地已建设或规划建设专门的小龙虾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和小龙虾冷链物流体系成长迅速,基本可实现网上下单、24小时内鲜活送达全国各地,有效保障了小龙虾运输成活率和品质。

在市场消费方面,小龙虾是季节性消费产品,不同规格、不同时间段价格不一样。2019年小龙虾供应较为充足,上市高峰期市场价格与2018年同期相比较低,后期市场价格也逐渐回归理性。值得指出的是2019年大规格小龙虾价格依旧喜人,最高超过120元/千克,最低也在40元/千克以上。由于小龙虾烹饪技术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小龙虾餐饮消费从传统的夜宵大排档逐步向中高端餐饮品牌方向拓展,北京、武汉、南京、合肥、深圳等城市年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不少城市还设立小龙虾美食街和龙虾城。据统计,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2726亿元,占小龙虾产业总产值的73.9%,在小龙虾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可以说,小龙虾是一个靠“吃货”带动的产业。

一、虾稻共作模式

2001年,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在自家78亩低湖冷浸田开展稻田养虾,潜江市水产科技工作者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模式存在的巨大潜力,积极进行探索与总结,历时3年创造出“虾稻连作”模式,开创了我国人工养殖小龙虾的先河。所谓虾稻连作是指利用低湖冷浸田,通过开挖简易围沟,种一季中稻,养一季小龙虾,亩产小龙虾50千克左右。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低湖冷浸田冬季撂荒的问题,也为水产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还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该模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普遍欢迎。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此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稻田改造标准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二是每当遇到春季低温阴雨就会产生养虾和种稻的矛盾。为了优化养殖模式,克服原有模式弊端,潜江市水产科技人员历时3年,于2013年又创新出了虾稻共作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开挖深沟、宽沟,加宽、加高、加固堤埂,种一季中稻,养两季小龙虾,让水稻与小龙虾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钱粮双赢的目的。虾稻共作模式由此被推向全省,继而推向全国。

所谓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的生产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其生产流程是: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10月至11月中稻收割后投放人工繁育虾苗,或翌年3月至4月上旬投放幼虾,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商品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同时补投幼虾,8月至9月再次收获商品虾或种虾。以后每年自繁自养,循环往复(图1)。

图1 虾稻共作标准化生产流程

虾稻共作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水产两个农业产业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药用量,达到水稻、小龙虾同步增产,渔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之目的,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和生态环保等特点,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虾稻共作具科学性。虾稻共作基地建设以40亩为一单元,围沟宽4米,围沟面积占比10%以内,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通过开挖宽沟、深沟,加宽、加高、加固堤埂,使田面水位可保持在0.6~1米,大幅提高了抵抗洪水、干旱、冰雪灾害的能力;田面与围沟间的仔堤,在整田插秧期间,通过水位调控,对小龙虾和秧苗实行了有效隔离,既保证了小龙虾的生存空间,也避免了小龙虾上田危害秧苗,有效解决了养虾与种稻的矛盾;40亩田一个单元,正好是一个劳动力的工作量,科学配置了劳动资源,最大程度节约了劳动成本。

虾稻共作具先进性。一是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虾稻共作亩产小龙虾200千克,亩产水稻500千克,亩均效益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既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还解决了农民种田如何赚钱的难题。二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虾稻共作充分利用了稻田浅水资源,稻谷的秸秆不仅在物质上被完全利用,而且在形态上也得到了充分利用。稻谷的秸秆腐烂产生的有机质培育了丰富的浮游动物,成了小龙虾苗的开口饵料,稻谷秸秆全部还田,提升了稻田的肥力,稻茬成了小龙虾的栖息场所。田中的有机碎屑、底栖动物和水草为小龙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资源,小龙虾在水田中的活动则起到了为水稻活泥、除草的作用,产生的粪便成为水稻的肥料,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以稻养虾、以虾促稻的生态循环。三是减肥减药。虾稻共作有效阻断了虫卵的越冬,减少了虫害,通过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了害虫繁殖,大幅降低了种养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70%、肥料使用量50%,有效提升小龙虾和水稻产品品质。

虾稻共作具实用性。虾稻共作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技术简单易行,可复制,在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均可开展养殖。

虾稻共作为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可广泛开展“小龙虾+”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如“虾蟹稻”“虾鳖稻”“虾龟稻”“虾鳝稻”共作等多种模式,不仅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产出,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是虾稻共作模式的成功拓展。

虾稻共作并不是稻虾种养的终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加严苛,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当时机成熟时,稻虾综合种养将进入“虾稻共生”模式。

所谓虾稻共生,就是依托虾稻共作平台,通过物质循环和生物控制,实现人放天养、自繁自养、全生态的一种绿色生产模式。

总体来说,稻田养虾的发展路径是由虾稻连作发展到虾稻共作,最终向虾稻共生迈进(图2)。

图2 稻田养虾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种养小龙虾稻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