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剩女”的青春和尊严请命

2020-05-08刘剑梅

书摘 2020年3期
关键词:剩女小镇青春

☉刘剑梅

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许多新词汇,“剩女”应该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百度百科对“剩女”的定义是:“教育部二〇〇七年八月公布的一百七十一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

有人认为,“剩女”现象是女性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这些女性的女权主义意识过强,所以不能与男性妥协而共处于传统式的家庭中。换言之,“剩女”是一个带有强烈的传统价值判断的贬义词,表现出对“嫁不出去”的大龄女青年的讽刺,同时也暗讽现代都市女性过于个性化、过于自我与女权主义意识过强的生活方式。

我在国外有许多女性朋友早已选择了所谓“剩女”的生活方式,而且大多过得非常潇洒。她们聪明能干,独立工作,买得起房子车子,之所以成为“剩女”,不是没有爱过,而是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步入婚姻的时机,到了年纪大一些的时候,不愿意勉强结婚,宁可选择独立自在的单身生活。她们的这种选择,在多元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中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她们的自尊与独立不仅不会遭受任何非议,反而会受到同事和朋友们的尊重和认可。相反,我在国内的“剩女”朋友们,则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好像“嫁不出去”是不得了的错误,是因为她们的自我过于膨胀,不能委曲求全地过传统的婚姻生活,而到如今年老色衰还单身一人,成了世人眼中的“多余人”和“剩余人”,成了社会的异类。

衡量“剩女”的标准之一,就是青春,就是女性的年纪。倘若还是妙龄青年,还有嫁出去的可能性,还不至于沦为“剩女”。选择新型的独立生活的女性,有职业有房子,但是没有婚姻,而逝去的青春,则成了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将她们定义为“剩女”的依据。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剧作家田汉曾经写过的一篇题为《为演员的青春请命》的文章,他为女演员短暂的演艺生命抱不平,呼吁领导对演员要有更细致、亲切的关怀,不要把她们宝贵的光阴浪费在开会上。借用田汉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也想为剩女的青春和尊严请命。

在国内,女性只要一过三十,如果还没有结婚对象,就有可能被称为“剩女”,就要忍受周遭异样的眼光。这种衡量女性的标准,不是以“三十而立”,而是以“三十而嫁”;不是以学识和成就来衡量女性,而是以婚姻和美色来衡量女性。为什么这些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不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反而会被视为“多余人”呢?为什么女性只能以貌美立足于社会,或者总得像灰姑娘一样耐心地等待着白马王子的出现才能得到救赎呢?

曹雪芹的《红楼梦》固然是“女性主义”的先驱者。不过,他只把青春少女看得如此神圣,对上了年纪的女性就没有给予同样尊贵的地位,因为在他眼里,嫁了的女性已经成了浊泥世界里男性价值观的传声筒。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对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的塑造,不是贤妻良母型,就是对类似《金瓶梅》中荡妇类型,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剩女”这类充满个性的现代都市女性的正面描写也才刚刚开始。

倒是西方文学传统对“剩女现象”一直都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比如在维多利亚时代就有许多“剩女”,像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了那么多男欢女爱,可是自己却一生未嫁。她在未完成的小说《华生一家》中,通过两姐妹的对话,表达出对“剩女”的肯定:“我宁愿在一所学校当老师(我再也想不出更糟的事情了),也不想嫁给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在当时,家庭女教师或学校老师是对女性开放的职位,选择这些职位的女性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婚姻来生存的,但这些女性最后往往会错过结婚的时机而沦为剩女。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她的小说《克兰福特纪事》中写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小镇,镇里的主要人物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剩女”,或“老小姐”,所以这个小镇几乎可以被称为“剩女国”。在这个平静的百年小镇里,她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淳朴,虽然没有琼瑶式的大起大落的浪漫史,可却有点点滴滴充满人性的温馨,有相濡以沫的感人的友谊,有欢欣纯净的日常生活,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尊严。当现代性的象征——铁路——即将侵入这个古老的小镇时,她们一起抗拒,共同保护着这个平凡可爱的世外桃源,镇上的其他居民不仅宽容地接受这些剩女,而且非常尊敬爱护她们。小说中的这些“剩女”的年纪都非常大,可她们不但没有沦为镇里的“边缘人”或者“多余人”,反而成为镇里的主流,她们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也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可惜在国内,“剩女”还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这些“剩女”被社会遗弃,被推向边缘,是社会把她们变成了“多余人”的,也可以说,“剩女”就是中国当代女性中的“多余人”。

说起“多余人”,我们都知道这是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组特殊的形象群体,如普希金的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等。这些“多余人”是俄国专制社会中最早觉醒的一些先进的贵族青年,他们不满沙皇统治,不愿意与腐败的贵族阶层同流合污,拒绝遵守社会的常规,于是被社会所拒绝与排斥,最终在社会上苦闷彷徨,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富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虽然是社会把这些先进的贵族推成“多余人”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主动地选择了“多余人”的位置。他们的这种选择是个体有意识而能动地去思考与探寻人的心灵与灵魂的一种方式。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实际上也是一个“多余人”,是与传统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充满宗教悲悯情怀的“槛外人”一般。

在我的眼里,“剩女”就像这些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主流的世俗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思想,是值得敬重的。她们重视的是如何做一个不卑不亢依靠自己能力生存的人,而不是成天琢磨如何能够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也就是说,她们的人生立足于自己的独立价值,而不是立足于男人的恩赐与救赎。如果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也一样会爱得轰轰烈烈,但是爱情没有来临,她们也不自怨自艾,因为她们有支撑自己的才干,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房间,有不随波逐流的意志。在男人的价值世界里,她们硬是勇敢地在隙缝中开辟了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感性世界,并不为俗世的观念所动摇。

“剩女”这个新词汇,从表面上看,指向的是年龄,但从深层上看,指向的还是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为此,我不仅要为剩女的青春请命,而且要为她们的智慧、勇气、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请命。

猜你喜欢

剩女小镇青春
“CK小镇”的美好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