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和行业企业学分互认课程协同体系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2020-05-07王文轩阴法明

现代盐化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

王文轩 阴法明

摘   要:在产教融合、引企入教、课证融通的大背景下,企业与学校构建了更为紧密的学分互认课程协同体系。互认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点是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与企业成熟的产品认证体系结合,对教师实施明晰产品课程、线上课程、线下认证以及完善认证体系4步走的培训方案。以实例研究提出互认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要对应到一项至多项的认证产品,并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认证内容。

关键词:学分互认;课程协同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 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意见》对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在构建协同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特别重视。这些介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机构或组织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能够提供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职业培训和教学服务类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行业企业,文件明确“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必须紧密联系,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要素,甚至可以认为校企合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高低。而目前,无论是本科职业教育还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总体水平普遍不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要求企业对职业教育承担相应义务,造成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并不热心;(2)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3)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潜力,大多数的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不了解,认可度不高[1]。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差异明显,原因是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国外校企合作已经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研究侧重某种成熟模式的补充和发展[2];国内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形势、新需求,结合信息通信产业(ICT)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提出将校内专业课程、企业网络课程、企业认证培训课程,3类课程并重互补、取长补短,以达到校内课程代替企业培训课程、企业网络课程可进行校内学分认定的目标,探索一种新的校企合作途径,形成“课程协同体”。在这个课程协同体系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先行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师资队伍水平决定了课程内容、课程教材与教学效果等重要方面,尤其是当企业课程加入到课程体系中,授课教师如果不能同步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设备操作、网络知识等内容,那么校企课程协同体系建设将无法深入进行。本研究针对高校和行业企业越来越紧密的职业教育合作中,日益突出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研究基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的人才共育、证书制度合作项目,文中数据与案例皆来自于前期合作内容。

1    校企学分互认课程协同体系

本研究所提的企业课程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对课程的定义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某个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单独指向某一门学科。企业课程可以借鉴该概念,只是开设的主体是企业,其目标主要是让学习者适应某一岗位或工作。狭义的企业课程则是指企业的某一培训课程。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的不同,学校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人,让学生全面成长,企业课程主要目标是做事,让员工能更好地完成工作[3]。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做事,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在部分目标上与企业课程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课程是符合学校课程培养目标的。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企业参与学校课程的主动性不强,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可操作性不高,如何引进企业的培训课程是协同体系的首要问题。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企业课程主要有以下类别:一是数据、传输和无线课程,由中兴通讯、华为等知名设备提供商作为技术支持,并有配套的成熟企业培训课程及认证体系;二是勘察设计、概预算、机房供电和招投标课程,由中邮建、邮电规划设计院等大型国企或行业典型企业作为技术支持,有相对应的企业员工培训课程;三是企业专门为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偏重技能实践和校外实训内容。

校企学分互认课程协同体系是指职业教育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资源协同协议,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学分互认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培训机构或组织应该如何科学地转换为各自所需的学分,其开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研行业企业需求。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走访相关企业的客户培训部门、高校合作部门等,分析典型职业岗位的课程和内容,形成校企课程体系。

其次,形成两个方向的互认标准。其一是认定校内专业课程作为企业员工认证培训课程。其二是开设企业网络课程,可以置换专业对应课程的学分。

最后,设计课程体系和实施思路,包括第二点所述的两个方面课程。最终形成在互认体系中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方案和教学过程材料,并建成在线开放学习课程平台资源。

如图2所示,课程协同体系中的校内课程是从学校专业课程演进过来,特别强调技术原理,企业产品和工程技术部分较弱,而这正是企业课程擅长的部分,但是企业课程并不完全适合初学者或在校生学习,主要原因是其弱化了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不会系统地、详细地阐述技术原理。因此,我们在对校内课程改造时,特别要注意原理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企业产品认证的实用性,由此才可以达到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的互相对应以及建成培养专业人才的完整课程体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企业可分为两大类,即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上游企业和以中邮建为代表的下游企业,专业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不同的课程转换,主要目标是培养毕业生的企业产品操作、工程技术能力。

2    师资企业课程培训方案

针对上述的校企互认学分课程协同体系,课题研究特别提出了专业教师的企业课程培训路线。在此路线中某位校内课程负责教师要找到与该课程对应的企业课程产品,这个课程产品可能是一门企业认证课程,也可能是多门企业认证课程,但是负责教师要确定一门认证课程作为该校内课程的主要对应课程,认证课程内容要占校内课程教学内容的60%以上。如图3所示,企业课程产品1及其系列将作为师资企业课程的培训内容,对校内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必须达到合格以上的成绩要求。

对于企业课程产品1,分为线上课程培训和线下课程培训两大类,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协同体系为例,双方共建了华为学习云旗下的“ICT学堂”,如图4所示。课程协同体系中的任课教师首先要通过线上课程学习、线上课程认证等,拿到华为通信产品的线下培训券,才能够接受华为线下培训和认证。华为认证是一套非常成熟、商业化的认证体系,在行业企业中认可度高、含金量高,覆盖了ICT全领域,致力于提供领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认证标准。根据ICT从业者的学习和进阶需求,华为认证分为工程师级别(HCIA)、高级工程师级别(HCIP)和专家级别(HCIE)3个认证等级。在校企双方合作构思中,专业的毕业生要到达HCIA级别,因此,任课教师必须以HCIP级別为培训起点,如果要开发教材、微课以及开展培训,那么教师必须是HCIE级别[4]。专业鼓励更多的课程教师完成自己的产品认证体系,获得更高级别的认证证书。

表1确定了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学分互认课程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华为认证产品体系,在这张表中,可以看到互认课程包含了至少一项华为认证产品,并以第一个认证产品作为课程主要内容,该产品要涵盖从HCIA至HCIE全系列认证,可以提供完整的认证路线。其他认证产品作为培养师资的辅助课程,可以在寒暑假期进行短期培训、专题培训甚至相关认证。

3    结语

基于高校和行业企业学分互认课程协同体系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提出配合课程协同体系必须重点建设课程师资队伍,包括与行业企业开展培训、认证等活动,任课教师在成熟完备的企业产品认证中从线上到线下,从中级到高级,从知识到技能获得了充分锻炼。专业在规划教师的培训方案时,一定要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使教师以企业认证课程为起点,建设好互认课程,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轩.在ICT产业背景下新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中兴通讯学院校企联合培养认证讲师为例[J].职教通讯,2017(2):72-74.

[2]王得燕,赵子云,肖 颖.欧洲学分互认系统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启发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3):77-80.

[3]王文轩.行业协会主导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8(4):56-58.

[4]徐平利,宋 晶.深职院—华为“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5-18.

Teacher training plan in the credit recognition and course collabor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Wang Wenxuan, Yin Faming

(Network and Tele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closer relationship to construct a mutual credit recognition and course collaboration syste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he teacher training pl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our-step training plan based on the mature product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 which requests to clarify the product course, pass the online training, pass the offline certification and improve the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The case study has proposed that each course in the mutual recognition course system should correspond to one or more certification products, and take one of them as the main certification content.

Key words:redit recognition; course collaboration system; teacher training plan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航海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