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数学课堂“被”情境化,创设本真课堂

2020-05-07朱进

天津教育·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主发展创设情境

朱进

[摘要]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实现改革目标的常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只有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思索,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更加良好的价值观,真正地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自主发展,实现本真课堂。

[关键词]被情境;创设情境;自主发展

“被”字以前很平凡,从未有过新时期这样的奇妙,成为网络流行语。在我们实施课程改革反思的阶段,冷静看,网上流行“被字句”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课改实践者:教学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应真正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锻炼自身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方面的提高,改变以往那种死学习、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地参与课堂上的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学会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去搜集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需要的知识,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其核心目标为: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交往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在此背景下创设情境成为课堂教学中实现改革目标的常用学习方式,而“被情境”的这种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被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需要情境的时候突然进入不合适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毫无意义,学生“被情境”了。

一、造成“被情境”现象的原因

(一)只为有情境而情境,让学生“被情境”

新课改提倡转变学习方式,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花俏,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个连续剧式的学习情境,好像一节课没有情境就不能体现新理念,无法实施教学,在课堂中过多地给学生呈现情境,有的对教学有益,有的干扰了正常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有效学习时间减少。学生只是觉得好玩,学了什么不知道,这种“被情境”的学习活动是失败的。

(二)创设脱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被情境”

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年龄特征。学生无法将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产生联系与共鸣,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这种无生活价值的情境,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被情境”了,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无价值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避免“被情境”的做法

(一)让学生参与情境,在情境交融中自主发展,实现本真课堂

创设情境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底里愿意与教师交流、沟通,愿意学习知识,并投入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教师在这个情境中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共鸣,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思维能力最终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这堂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学生们比较喜欢这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与学生达到共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几个7叠加的问题,思考几个7叠加到一起到底得出来的结果是多少,这个过程又是怎么形成的,结果又是怎么出来的,让他们把想要表达的东西用笔写出来,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自主编写7的乘法口诀,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深刻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算理。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实现了情与境的交融,这样的情境创设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深刻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展现原生态的本真。

(二)让学生参与情境,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实现本真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養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画三角形、做三角形等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三角形的图形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找到那些三角形;然后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工具学会自己画三角形,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加深对三角形的了解;最后可以充分利用小棒这种教学工具,让学生自己围成不同的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各种形状及其特征,比如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这些有什么不同之处,怎么围才能形成各自的图形呢,在围的过程中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锻炼自己的思维,让他们明白只有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个边的前提下才能形成三角形,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了解,探究三角形的奥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探究能力。不同的人在活动情境中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中还原了学生的本真。

(三)让学生参与情境,在获得情感体验中实现自主发展,实现本真课堂

课堂的情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从外部的刺激转化为内部主动感受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这个过程,精心钻研教材,挖掘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素材,以此为出发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开动思维去创造、去锻炼。

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授“平均数”时,创设出拍球比赛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比赛拍球,看看谁拍的总数最多,学生就会发现仅仅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怎么比较才会更加公平,这时候吴老师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他们理解平均数有什么意义,让学生通过平均数解决拍球的问题以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熟悉的生活上的例子真正地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联系,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数学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收获一种成功的喜悦,进而愿意去学习。吴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进行数学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与交流,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情感上得到了真实的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生活价值。通过教材与生活上的情境相互融合,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明白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发自内心愿意去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中展现本真童趣,掌握知识,能力获得同步发展。新课改的有效推行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活力四射,回归本真,让学生散发烂漫的天性,在数学课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情境创设,让学生真心地投入小学数学的课堂中,真正地在数学课堂中掌握到所学的知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提升数学方面的素养,这才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静下心来,研读教材,创设出令学生真正能够参与进来的教学情境,杜绝假活跃课堂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开动脑筋,放飞思维,真正弄懂这些知识点,让数学课堂真正地回归到本真面目,让他们在数学方面真正地得到锻炼,提升这方面的造诣,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结语

关于在小学课堂上情境的创设,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并能激发思考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能运用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真正地爱上学习,喜欢学习,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改革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童真、童趣。

猜你喜欢

自主发展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空间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地方中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策略
信息时代下职校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探微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