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2020-05-07张慧娟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2期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治疗

张慧娟

【摘要】胆汁反流性胃炎(英文简称BRG)属消化系统的多发病之一,即指十二指肠的内容物、胆汁及胰液等反流进入胃部,诱发胃粘膜水肿、充血、糜烂以及呈现萎缩样变化的一种病变,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笔者通过查找相关研究资料,并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对BRG的治疗进展作以下综述。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4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101-02

1.前言

BRG(胆汁反流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将出现于非手术胃的BRG称作PBRG(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将出现于胃幽门手术后大量胆汁反流诱发的胃炎称作SBRG(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该疾病症状表现有:上腹部灼热、闷痛、口苦、泛酸、胀满、恶心、嗳气、纳差、身体乏力等;因胆汁反流对胃、食管的黏膜形成反复刺激,继而导致损伤或出现肠化、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严重者诱发食管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1]。现阶段,对BRG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诊断方法亦无统一规定,且治疗措施也没有统一标准。此文重点阐述BRG的内科治疗进展。

2.BRG的内科治疗进展

针对BRG的内科治疗,基本遵循如下2点策略:①结合及吸附胆汁,使胃黏膜受到保护,降低胆汁对于胃黏膜带来的损伤影响;②有效预防反流,让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协同运动进一步改善。

2.1一般治疗干预

BRG病人需纠正既往的不良饮食、作息习惯,日常饮食注意细嚼慢咽,禁止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喝浓茶、烈酒、浓咖啡、刺激辛辣、高甜、粗糙、过热过冷类食物,调整心理和精神状态,保持积极、轻松、稳定的心态,进餐后适量运动,防止久坐。

2.2内科治疗

2.2.1抑酸剂

胆汁大量累积于胃黏膜细胞内呈pH依赖,若pH值≤4.0,胆汁会促进正常细胞致癌因子的表达,致使胃黏膜损害加剧,对此,需使用抑酸剂来提升胃液pH。质子泵抑制剂(PPI)为消化内科常用的抑酸剂,比如,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普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这类药物能与壁细胞H+-K+-ATP酶的半胱氨酸残基相互结合,使胃酸、胆汁、胰液、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减少,继而缓解胃黏膜损伤。

2.2.2胃黏膜保护剂

对BRG病人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能显著抵制胆汁对于胃壁深层组织的深度侵害;这类药物基本分为如下几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等前列腺素以及衍生物(如米索前列醇)、铝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新型的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这些药物以不同机制促使胃黏膜产生保护屏障,使其有效修复。

2.2.3促胃肠动力剂

BRG病因机制的基础即胃-十二指肠的协同运动失调,故使胃-十二指肠协同运动恢复正常十分重要。临床多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5-HT4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促胃肠动力,当中,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有特异性拮抗胃肠道平滑肌作用的D2受体产生促胃肠动力的效果,代表药物以多潘立酮为主,该药可增强餐后胆囊的收缩强度,促胆囊排空,对调节胆囊功能、胃动力都有显著作用。而5-HT4受体激动剂(如莫沙必利)能对肠肌间神经丛中的5-HT4受体形成激动作用,并促进释放更多的神经末梢乙酰胆碱,以增强胃肠道平滑肌活动。

2.2.4调节胆汁成分药

临床用熊去氧胆酸对BRG进行治疗的药物机理为:让胆汁中的各类胆酸比例逐渐变化,促使胆汁酸的主要成分转化为无细胞毒性、高亲水性的熊去氧胆酸,且可与胃黏膜内的黏蛋白结合生成保护膜,帮助胃黏膜上皮细胞顺利移行及修复,显著减少反流胆汁、胃酸等对胃黏膜形成的刺激性。另外,熊去氧胆酸可调节胆汁内胆固醇含量,使胆汁的胆固醇浓度下降,有助于溶解结石外表面的胆固醇。

2.2.5抗焦虑药

经研究提示,对伴焦虑或抑郁症状的BRG病人,在予以促胃肠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的前提下增用黛力新,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黛力新属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共同构成的合剂,美利曲辛为双向抗抑郁剂,能阻止突触前膜对于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产生的再摄取作用,使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数量增多。氟哌噻吨为神经阻滞剂,能对突触前膜多巴胺受体(即D2受体)产生作用,帮助多巴胺合成及释放,小剂量使用可发挥抗焦虑抑郁的效果。

2.2.6对于BRG合并H.pylori感染的临床治疗

由于H.pylori与胆汁酸二者对人体胃黏膜有协同损害的作用,相关专家建议针对H.pylori阳性病人需行有效根除H.pylori治疗;然而,一些研究表明PPI抑制胃酸分泌的过程中可提高甘氨胆酸等可溶胆汁酸的含量,并影响到胃炎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与此相反,部分研究提出低酸环境下的高浓度胆汁酸能促进H.pylori变形及死亡,使用PPI阻碍胃酸分泌后,能反馈性提升胆汁酸对于H. pylori形成的抑制效果。基于此,胆汁反流和H.pylori感染间的关系还未完全明了,对于是否需要根除H.pylori也存在一定争议,故目前临床针对BRG并H. pylori感染病例的治疗有待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探索[2]。

3.结语

BRG属多发性、高发性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发展态势,伴随胃镜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BRG检出率在不断提升。但是,BRG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胃肠动力、病理学改变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其治疗方案上也无统一共识。在实际治疗中,临床医师需结合病人的突出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其关键的病理及生理机制,有针对性地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

、促胃肠动力剂、调节胆汁成分药、抗焦慮药等治疗,同时引导病人进行生活行为调节、身心调整,以辅助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BRG病情转归。

参考文献:

[1]周银斌,陈东风.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现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28(06):689-692.

[2]赵亚男,许翠萍.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病机及诊治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32):1886-1892.

猜你喜欢

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治疗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
肝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分析
从病因病机病理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