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学新思考
2020-05-07葛静
葛静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追求。体育教学中,在教情和学情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要精选训练目标,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运动负荷,丰富体能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运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40-0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内容,所以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如精选训练目标、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运动负荷、丰富体能练习等策略,都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健康指数展开教学,这样教学的适配性更高,教学效果也会更理想。
一、精选训练目标,切合核心素养诉求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时,教师要建立核心素养的主观意识,从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展开教学,布设适合的体能训练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和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健康行为指数,教师要从心理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使学生积极参与多种运动或其他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运动规则,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建立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度。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內容和学生的接受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以找到最佳的教学切入点。例如,教学五年级时篮球行进运球的,教师制定了以下几项运动目标:掌握篮球行进中的运球技术,提升运球的动作水平;能够运球过障碍,强化运球技巧的运用;树立运球操作的信心,不怕失败。从这几个目标的制定可以看出,教师制定目标的针对性很强:前两个目标强调运动技能的培养,提升运动品质;第三个目标属于健康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培养,因为小学生的篮球运动基础弱,出现失误是常事,教师从学生信心方面给出更多指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品质。实践证明,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比较适合的,教学过程进展顺利,学生大多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提高了篮球运动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运动现实有充分认知,以便随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符合学生主体训练的要求。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契合度,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训练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教法选择时,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方法应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操作要规范,学生活动设计要体现主体原则,运动训练评价要客观公正,合作互动形式要创新,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另外,学生运动呈现差异性,特别是训练兴趣有个性特征,教师对此要有充分认知,给学生准备更多的运动训练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要。
学生客观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深人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训练兴趣进行深入调查,以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数支持。如球类运动训练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同时,教师将学生重新分组,并给出具体的运动要求。为确保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运动环节,教师专门培养体育骨干,让这些体育骨干作为小组带头人,具体负责各项运动训练。训练活动开始后,教师巡视指导,对每个小组的运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给出具体的纠偏意见,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顺利展开相关的训练活动。
这里,教师为学生准备多项运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活动,成功调动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同时,教师让学生骨干发挥带头作用,确保每项运动都能够维系高水准之上。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特殊情结,参与的主动性大大提升,获得了好的训练效果。
三、调整运动负荷,科学实施体育教学
运动负荷是不是合适,对培养学生的运动品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运动负荷时,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操作意识,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给出多种调节设计,让学生的训练张弛有度,确保运动负荷在合理范围内。小学阶段,课堂练习的密度要达到50%以上,平均心率达到120次左右。教师对此需要实践调查,严格把握技术指标,一旦出现超负荷现象,就要立刻进行调整,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例如,五年级速跑训练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预备活动,然后给学生准备了韵律操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展开热身运动。在速跑训练时,教师先给学生布设速跑项目(200米、400米、600米),让学生自由选择速跑距离,然后进行分组操作并规定:每个小组倒数的前三名需要受到象征性惩罚。学生听说要被处罚,自然慎重选择小组。活动开始后,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速跑竞赛中。为提升的学生运动兴趣,教师规定凡是速跑合格的,可以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学生对此有较高的敏感性,自然有了速跑争胜的欲望,课堂活动气氛浓郁。
这里,教师为学生设计速跑项目,并增加了游戏竞赛的成分,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在速跑运动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运动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课堂教学呈现良性的互动局面。
四、丰富体能练习,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谓体能,指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技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可以分为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健康体能与生命和生活密切相关,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等指数。运动体能则包括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力量和速度等内容。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出针对性布设,让学生顺利进入运动状态,展开适合自己的运动训练,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多种训练内容:由于体育器材有限,给学生布设“掰手腕”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每天都进行这样的训练;为提升学生运动的协调性,让学生走操场上的各种边线,看谁走得最快;为提升学生运动的灵敏性,为学生设计各种游戏活动,如“击鼓传花”“丢手绢”等传统游戏,以及“两人夹球跑”“顶乒乓球快走”“抛接羽毛球”等游戏,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玩这些小游戏,将体育训练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获得不错的发动效果。
运动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之一,能够将学生的训练融人生活之中,对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运动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技能,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快乐指数,增强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举多得的教学设计。
总之,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运动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意识,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和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兴趣、运动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针对性地给出教学布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身心锻炼的机会。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