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AN的5G前传网络规模建设方案研究*
2020-05-07
1 研究背景
随着运营商5G试验网建设不断深入,5G网络逐渐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5G商用,承载先行”,快速高效的规模部署满足需求的5G承载网络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5G承载网中,前传是其技术难度最大、成本最敏感、对维护效率影响最大的部分,实现一个高性价比的高效前传网络对5G承载网规模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
5G前传部署中,具有“集中化、协作化、云计算化”和“绿色节能”特征的CRAN组网模式是演进的重要方向[2-3]。CRAN在降低基站选址难度、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协作化提升网络性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但CRAN大规模部署会迅速消耗机房、光缆基础资源等设施,给5G网络规模部署提出了挑战[3-4]。本文通过分析基于CRAN的5G前传网络架构和建设需求,提出了基于“一张光缆网”结构的5G前传网络规模部署解决方案,实现
2 基于CRAN的5G前传网络架构和需求分析
5G NR将基站分为集中单元CU和分布单元DU两个功能实体,5G RAN从4G/LTE网络的基带单元BBU与射频拉远单元RRU的两级结构演进到了CU、DU和AA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的三级结构[5]。当CU和DU分离部署时,相应的承载网分解为前传、中传和回传,AAU-DU之间称为前传,负责基站AAU和综合业务接入点/DU集中点的业务调度。CRAN部署模式下,DU堆叠在中心机房集中部署,AAU放置在远端天面,它们之间通过CPRI接口利用光纤进行连接[3],基于CRAN的5G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CRAN的5G网络架构
由于RAN广覆盖的特性,5G前传网络中的AAU数量巨大,对承载网末端资源消耗极大。光缆需求是5G前传网络部署所遇到的首要突出问题,对于光纤基础设施,一方面要满足大带宽、低时延、高精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控制日益增长的建设成本,以保持网络的经济可行性,作为业务承载的基础,光纤基础设施资源正成为5G差异化竞争要点[1,6]。此外,CRAN部署还需要大量的机房及其配套设施,使得前传网络成本几乎占到接入承载网50%以上[1]。因此,解决CRAN建网时前传网络对光缆、机房和配套的需求及成本问题是规模部署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3 运营商“一张光缆网”规划
满足5G规模建设对光缆的需求并能最大限度控制成本增长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张光缆网”规划,对接入光缆网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通过对现有光缆网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利用已有的光纤基础设施,包括机房、光缆等,将5G基站接入光缆与有线宽带接入光缆有效融合,实现全业务统一接入[7,8]。“一张光缆网”目标架构如图2所示。资源合理配置,有效降低网络、机房和配套成本,搭建优质可靠、具有平滑演进能力、成本效益俱佳的5G前传网络。
图2 “一张光缆网”目标网络架构示意图
“一张光缆网”基于网格化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引入“综合业务接入区”,将汇聚区划分为更小的微网格,将汇聚机房的光纤汇聚、流量汇聚功能进一步下沉,实现多种业务需求与网络资源的匹配。
综合业务汇聚区承担综合业务接入区业务汇聚/收敛功能,通常由2~4个相邻的综合业务接入区组成,区内至少应含2个以上骨干汇聚机房节点。综合业务接入区是为满足基站、专线、家庭宽带等业务接入需求,结合行政区域、自然区划、路网结构和客户分布,划分而成的能独立完成业务汇聚的区域,综合业务接入区要明确业务归属,固化业务接入点,从而形成有序、清晰的光缆接入网。综合业务接入区内应至少设置2个普通汇聚节点,城市中心区域其面积不大于3平方公里,一般城区面积不大于6平方公里,区域内应包括汇聚节点、主干接入光缆、分纤点、末端接入光缆等网络要素。
为实现网络深度覆盖及资源精细化管控,进一步缩短业务末端接入距离,提升业务接入效率及降低重复建设率,还可以将综合业务接入区划分为更小的“微网格”,其覆盖半径根据业务密集程度一般为100~600 m。
“一张光缆网”结构下,接入主干光缆双归至两个汇聚机房,采用主干光交箱实现配线环/链的纤芯分配,配线环双归至两个主干光交箱,配线链单归至一个主干光交箱,配线箱作为二级分纤点按微网格进行网络架构划分,主干光缆一般288芯,按独享纤芯+共享纤芯+预留纤芯分配,配线光缆一般144芯,成端48芯,后续按需12芯成端。
4 基于CRAN的5G前传网络建设方案
4.1 DU集中部署典型场景模型
DU集中部署是5G前传网络的发展趋势。DU集中部署后可利用基带池共享方式,实现基带容量动态共享和基带资源动态分配和调度,更好的应用于产生“话务迁徙”的区域,通过基带集中处理、协作式无线电技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动态网络负载均衡。但DU集中部署对光纤、机房等设施消耗较大,建设过程需找到不同场景下无线与传输网络之间的平衡点,使业务需求与网络结构达到最优平衡,更好的发挥DU集中化部署的整体效益。
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应在“一张光缆网”的结构下,收集现网的管道、光缆、汇聚节点、设备组网拓扑资料,以网格化管理,结合网络结构安全性、建设可实施性、网络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得出最优的DU集中化部署方案,降低无线及传输资源成本,实现资源合理化使用及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
根据DU的集中度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2种模型:CRAN大集中和CRAN小集中。两种模型的典型部署场景如图3所示。
图3 CRAN典型部署场景
4.1.1 模型1:CRAN大集中
DU集中部署在汇聚机房或综合接入机房,各综合业务接入区的AAU拉远点接入至CRAN机房的DU池,根据业务集中经验,每个CRAN机房集中部署15台DU,接入15个5G基站(45个AAU),CRAN机房数量为基站数量/15。每个基站3个AAU全程需占用6芯光纤(使用无源波分占用1芯)。每站点末端接入长度约为0.5 km,同时前传需全程占用配线和主干纤芯。
4.1.2 模型2:CRAN小集中
DU选择在微网格配线箱上所在条件较好的原有基站机房进行集中部署,CRAN机房由原基站机房改造而来,根据业务集中经验,每个CRAN机房集中部署5台DU,接入5个5G基站(15个AAU),CRAN机房数量为基站数量/5。AAU就近接入所在微网格的CRAN机房的DU池,每个基站3个AAU全程占用6芯(使用无源波分占用1芯),每站点末端接入长度约0.5 km,前传不需占用主干及配线光缆纤芯。
表1 利旧管道成本计算表
4.2 DU集中部署模型配套建设造价分析
4.2.1 造价测算参数说明
(1)利旧管道成本计算方式
利旧管道成本=原有管道新建时的成本×A(A=a×b×c)×利旧管道长度
其中,原有管道新建时的成本按2孔25万/公里计取;a表示管道扩建难度调整系数,b表示管道建设难度调整系数,c表示管道子管价值调整系数,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利旧光缆成本计算方式
利旧光缆成本=主干光缆单芯造价×纤芯占用率×占用主干纤芯数量+配线光缆单芯造价×纤芯占用率×占用配线纤芯数量
其中,纤芯占用率表示1条光缆实际占用的芯数比例(部分为备用纤芯),根据光缆网建设纤芯分配现状计算得出,光缆占用率为65%,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利旧光缆纤芯公里投资=折合管道成本投资+折合光缆纤芯成本投资。
利旧配线光缆成本=折合子管投资+折合纤芯投资=3.44/(144*0.65)+0.09=0.13万元/纤芯公里
利旧主干光缆成本=折合子管投资+折合纤芯投资=3.44/(288*0.65)+0.07=0.09万元/纤芯公里
表2 利旧光缆成本计算表
(4)末端接入光缆一般为24或48芯光缆,无论采用哪种组网方式,该段光缆建设成本差异不大,在本模型中按2.5万元/皮长公里计取。
4.2.2 DU集中部署模型配套建设造价测算方法
(1)光缆部分
模型1为CRAN大集中,AAU至DU分别占用主干、配线和末端光缆纤芯;模型2为CRAN小集中,AAU至DU仅占用末端光缆纤芯,DU上联占用主干和配线光缆纤芯;采用类似原4G基站的DU和AAU共址合设的方案称为DRAN模型,DRAN上联全程占用主干、配线和末端光缆纤芯。从考虑纤芯资源利用效率角度出发,所有测算采用无源波分彩光直驱方式测算,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光缆造价计算表
(2)机房及设备部分
考虑到网络更迭基本以5年为一个技术更新周期,机房租金以5年计(不考虑机房配套其他建设造价),传输设备数量等于机房数量。因基站主设备在各种模型造价相当,且天面租金和建设造价在各种模型中相同,仅测算配套建设造价,并不包含天面租金和造价,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机房及设备造价计算表
4.2.3 DU集中部署模型造价测算
我们从全网规划的站点出发,结合“一张光缆网”综合业务接入区和主干/配线光缆现状,以业务密集区域和业务分散区域两个典型场景需求来进行测算分析,需求数据如表5所示,测算结果分别如表6和表7所示。
表5 典型场景需求数据
表6 业务密集区域典型场景测试结果
表7 业务分散区域典型场景测试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典型场景造价测算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只要实施DU集中部署的CRAN方式,均比原来4G建设时DU至AAU共址的DRAN模式更加有利于提升综合业务接入区的整体效益。
(2)在业务密集区域,采用模型1比模型2更加经济,因此,在业务密集区域应尽量采用模型1的CRAN大集中方式建设;在业务相对分散区域,采用模型2造价更低,因此,在业务分散区域应尽量采用模型2的CRAN小集中方式建设。
(3)机房造价占比很高,因此采用CRAN集中部署DU设备,可以大幅度节省机房投资。当然,集中后的CRAN机房对于供电、备电等要求也会更高,需在选址时综合考虑。
(4)由于主干/配线光缆的纤芯资源在一张光缆网分布中属于战略性资源,在后续扩容相对困难。因此在实际网络规划、优化调整时,建议不能仅仅考虑成本造价,而应根据DU池的集中程度和纤芯使用情况的平衡程度进行综合考虑,尽量结合彩光(无源波分)等技术手段的使用来降低纤芯占用需求。
(5)从网络维护的角度考虑,DU池越集中,维护集中度越高、故障定位越迅速,便于集中投入维护力量进行安全保障;但从网络结构安全角度考虑,DU池越集中带来的单点风险越大,故障影响面也越大。因此需要根据建设及维护保障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