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创新设计
——内蒙古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课程经验总结
2020-05-07高俊虹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
文:高俊虹 教授 内蒙古艺术学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交融,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当前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和秉承民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加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建设,而传统装饰艺术是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装饰艺术的民族特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折射,能够反映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审美、信仰、性格等特点,从而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员,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记录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是蒙古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设计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传统时代,蒙古族牧民以游牧为主、农业为辅,如今,蒙古族牧民转移到农村和城市的定居生活方式,从移动的蒙古包转向固定式居所,传统服饰、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在改变,蒙古族文化也体现出了新的美学特点。
当前,内蒙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别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依托自治区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充分挖掘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艺术和地域特色的保护和传承,借助对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促进民族设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将设计艺术理论与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融入到设计实践中,展现出民族地区新一代年轻设计师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建构了具有新时代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理念,进而服务于内蒙古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播。近些年来,随着内蒙古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逐步深入,内蒙古文化特色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最好的创意源泉。此次选编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年轻一代设计师在挖掘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资源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他们用设计语言来传承民族艺术精华,用设计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内蒙古博物院 张乐 刘成江
伊斯兰风情街 张乐 刘成江
内蒙古大学 张乐 刘成江
《遇见·青城》 张乐 刘成江
青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别称,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的城”。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被誉为“中国乳都”。
青城旅游形象插画的设计以突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域旅游资源特色为主,在构图元素的选择上,从城市自然环境、地域建筑特色、人文历史景观等方面挖掘、选取最具代表的几个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创作。其中包括大召无量寺、宝尔汗佛塔、内蒙古博物院、伊斯兰风情街、蒙牛工业旅游区和内蒙古大学为代表。这些景点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典故,也见证了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发展和繁荣。
该系列插画设计以扁平化形式来展现,以景区内的代表性建筑作为画面构成的主体物,采用垂直式的构图,整体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这些建筑在形态上高低错落、雕饰精美,传达了青城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文价值。在插画设计中还加入了一些、花卉、云朵以及太阳等元素,使整个画面形成一种有静有动、有张有弛、有疏有密的对比关系,给人感觉轻松愉悦充满灵性,传达了青城作为旅游城市给人们带来休闲、惬意的感受。
牧都风情系列1 刘佳欣
牧都风情系列2 刘佳欣
牧都风情系列2 刘佳欣
《牧都风情》 刘佳欣
蒙古族人物与服饰当中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展现的聪明智慧,因此以服饰和蒙古族人民为创作插画的题材,在展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审美趣味。结合内蒙古各地区的蒙古族服饰与草原儿女的英姿飒爽和婉约柔美进行创作,既是为了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进行延续与拓展,更是要传达草原文化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烈诚挚,也体现了当代民族精神与民族信仰难能可贵的坚持和始终如一的坚守。作品传递本土的风土人情,延续民族的发展脉络,表达了作者人们对民族的思考,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插画的创作目的是宣扬与传承蒙古族文化,同时也展示了全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趋势,表明了中国华夏56 个民族同心协力与国家共同进步的决心。这种情感的传输,不单单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思想。
用插画的方式发扬和宣传民族文化,更好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大众所接受,做情感上的暗示和凝聚力上的靠拢,让大众去发掘和接纳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情感。
梦幻的草原生活 刘志文
《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背景设计系列》 刘志文
本组设计的主旨是提升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的视觉感染力,通过背景的设计烘托舞蹈的表演内容和整体舞台美术的艺术氛围。
选用“成吉思汗”“蒙古图腾”“蒙古族生活”三个主题词,分别以“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草原图腾纹饰”“梦幻的草原生活”为出发点进行创作。
采用传统蒙古族场景、人物以及人物与场景的结合的方法进行艺术加工。“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描绘的是成吉思汗和他无数的蒙古勇士披荆斩棘,经过数年最终创立蒙古帝国的故事。“草原图腾纹饰”描绘的是神圣的金色纹饰图腾,给人神秘与敬畏之感。“梦幻的草原生活”描绘的是草原上蒙古族生活的场景。
《逐梦马》 贾会利
以蒙古马为主要元素并与蒙古族传统云纹结合,马的形象和云纹围绕着蓝色的绿松石,表现的是追逐梦想的年轻人,
草原上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生活用具等均反映了马背生活,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称作马背上的民族,久而久之,马文化就变成民族文化。而云纹是蒙古族运用最多的纹样,从蒙古包到家具,再到服饰。云纹图案代表圣洁的白云,被赋予的民族意义,蒙古族仰慕天地云气,白云象征皓洁与祥和,云纹蕴含着蒙古族对自然崇拜之情,蒙古族是一个屹立于自然之中的民族。云纹是力量的象征,吉祥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同时蒙古族特别喜欢戴绿松石饰品,喜欢把绿松石镶嵌在配刀、帽子、衣服上,因此作品采用了绿松石作为首饰的主要材料。蒙古马与云纹的结合,表现了浓烈的民族特色,同时具有吉祥如意的内涵。
逐梦马首饰设计稿 贾会利
逐梦马首饰系列 贾会利
《内蒙古·纹物》 张乐 郜鹏宇
此次设计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图案进行了二次创作,以“内蒙古·纹物——有礼有物”为主题进行蒙古族图案的推广。作品的广告语为“纹化有礼,创意有物”,直接阐明了主题。蒙古族图案文创品牌是以伴手礼的形式进行设计,把内蒙古的民族文化经过重新创意和设计,作为伴手礼传达给消费者,打造独有的现代民族风品牌。
蒙古族图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内蒙古·纹物”是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独有的品牌,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去了解草原艺术,感受其魅力,同时愿意去购买,不论是作为艺术品观赏或者送礼都是不错的选择。
作品选取了内蒙古具有辨识度的蒙古族传统纹样,用拼接组合的形式勾勒出内蒙古独有的产品造型,以达到创新表现形式的目的,增强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以马奶酒、马靴、蒙古包、马鞍、蒙古礼帽为原型,以纹样的组合与拼接的形式赋予马奶酒独特的造型,用以宣传和推广内蒙古特产。
内蒙古·纹物 张乐 郜鹏宇
包头美术馆视觉形象设计 王洁莹
《包头美术馆视觉形象设计》 王洁莹
《包头美术馆视觉形象设计》是以包头美术馆的理念为指导,制定的在对内、对外具体事物中使用的美术馆形象应用规范,是美术馆执行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包头美术馆品牌形象的设计从自身出发,强调科学性、标准性和可操作性,以图解等形式展示和规定了各项内容的基本要求,并且涵盖了具体事务应用的各个层面。本设计力求将包头美术馆形象以独特、标准、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并称为在对内和对外具体事务中执行的规范和标准。
因包头素有“鹿城”之称,所以标志主体由梅花鹿鹿角构成,以突出包头文化。直线化的表现形式与包头美术馆的建筑外形相统一,六条直线分别代表着美术馆的六大功能:收藏功能、研究功能、陈列展览功能、教育功能、交流功能、服务功能。标志整体对称,结构紧凑统一。整体风格简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进行标志的标准字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包头所处的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包头的民族文化特色;美术中一类分支是雕塑,而雕塑的外形曲线优美,所以把民族雕塑柔美的曲线与“包头美术馆”五个字进行结合,使字形在满足公众辨识度的同时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且具备一定的现代感。
色彩联想的抽象化、概念化、社会化导致色彩逐渐成为某种特定意义的象征,成为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考虑到美术馆的发展以及与标志、字体的协调方面,结合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最终选用粉、红、蓝等三种颜色来呈现。
插画这一部分选用的美术馆建筑外形以及包头美术馆中一些珍贵的馆藏作品抽象提炼而形成。在颜色的选择上,主要用到了红、黄、蓝三原色。在展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代感。
在吉祥物的选择上,采用了一只梅花鹿的可爱形象,极具亲和力,给人传递一种亲近的感觉。梅花鹿的形象能凸显出包头美术馆的民族吉祥物和个性,拟人化的造型,个性鲜明,令人感到亲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达到活跃企业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