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卡”在民族连环画创作教学中的运用
——以达斡尔族民间传说故事为例
2020-05-07周金月教授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
文/图:周金月 教授 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
一、“哈尼卡”的历史源流与民族连环画创作的寓意表达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三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之一,被史学界认为是“契丹后裔”,其聚居地位于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过去,达斡尔人在狩猎、生产之余,为了哄孩子开心,运用桦树皮薄片、树叶等材料剪出动物及人的形象,再剪贴成可站立的玩偶,即哈尼卡。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达斡尔族来说,哈尼卡游戏仿佛成了达斡尔族人重要的文化符号,也间接地成为了达斡尔族人民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载体。达斡尔族的孩子从小就在成年人的指导下玩哈尼卡,大人以哈尼卡为演示教具,教授孩子如何出行狩猎、种地采摘、挤奶做饭,如何走亲访友、招待客人及婚伤嫁娶,如何举办节日庆典、打曲棍球、跳鲁日格舞,如何给长辈请安、给客人上茶、敬烟敬酒等礼节。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独有的艺术文化瑰宝。母亲的哈尼卡可以传送给女儿,姐姐的哈尼卡可以传送给妹妹。其精美的纹样配饰和说唱玩法,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达斡尔族的农耕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
达斡尔族艺人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角色的“哈尼卡”头形。然后把剪好的人物头部形象,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或其他材质做成的三角锥状的锥体。然后将这两部分进行组合——即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三角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
达斡尔族在设计和制作“哈尼卡”时还会根据男女老幼不同对象,进行精细的装饰,为其佩戴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等。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等处搭配粘贴各种颜色的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荷包、猎刀;为女性“哈尼卡”配戴头饰、首饰等饰物。
“哈尼卡”纸偶是达斡尔族独特的民间制作工艺,是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还是达斡尔族小姑娘们过家家时玩的道具,达斡尔族小姑娘每人都有几十个“哈尼卡”。“哈尼卡”的玩法有很多,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大人与孩子几个人一起玩。她们在炕上摆出各自独特的“哈尼卡”,通过组合摆放成一个大族群,男女老少角色齐全,牛羊马狗及生活道具应有尽有。再用纸盒或折纸摆出村落房所,或者是普通人家,或是城堡宫殿,全凭孩子们的想象随意组合。通过角色转换、互动、演绎各类传奇故事,寓教于乐。
哈尼卡
工作坊照片
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要深度开发区域民族民间艺术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教育功能,把达斡尔族传统艺术“哈尼卡”运用于民族连环画创作教学中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笔者以呼伦贝尔三少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为母体,通过“哈尼卡”手工玩偶和文字描述为呈现载体,运用“哈尼卡”技艺进行系列民族题材连环画情境创作,不仅提升了课程的民族艺术特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手脑协调能力,促进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把非物资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到在高校美术创作教学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连环画创作的经验模式和思维定势,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天性,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感受自然魅力,体悟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同时借助这样的“变式”也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连环画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哈尼卡”民族题材连环画创作教学实施过程
1.角色塑造上,注重典型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既要考虑到国际审美的通识性,又要凸显本土传统文化的审美要素。典型性个案创作与通识性创作规律相整合,重点突出高原气候造就的民居环境与民族服饰特点,以及民族生活习俗与文化特质等诸多方面。
学生在塑造“哈尼卡”角色样式过程中,主要采用纸板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期制作。为了更好地以“哈尼卡”纸偶造型方式传达民族连环画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效果,在角色塑造和场景设计等方面着重聚焦以下几个细节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处理:
(一)与学生一道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构建少数民族神话传说故事的框架,撰写优质的故事脚本。
哈尼卡角色
哈尼卡1
哈尼卡2
1.变换“哈尼卡”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造型角色,进行转换组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和文字表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哈尼卡角色进行定格动画摆拍中,培养独立的观察能力和艺术研判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单帧绘本(即单幅连环画),与多帧绘本(即系列连环画)之间的协调统一能力,突出连环画绘本的特点,使画面图式更具艺术观赏性与文学艺术性。
在学生们深刻领悟了民族民间传说故事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照其他文学、戏剧等表征神话传说的艺术样式,确定民族连环画创作的内容框架和关键典型案例,进行高质量的民族连环画故事脚本的撰写。
传统连环画创作受绘画形式和绘画材料的影响,很难进行多重景物与人物组合搭配,也无法进行色彩和造型的复杂转换,而电脑数字绘画技术让学生突破这些“桎梏”和束缚成为可能。电脑数字绘画技术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非遗“哈尼卡”角色造型在美术创造教学中的运用,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连环画语言样式的视觉表现力。现代数字技术与民族技艺的有效结合,是对传统连环画样式的延伸发展,是动画摆拍技术与民族题材连环画绘本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使民族题材连环画更具民族地域性和时效性。
(二)指导学生依据民族民间神话故事勾勒“哈尼卡”的典型艺术形象,塑造个性化的角色造型
3.场景处理上,着重时空转换,突出民族地域性,使画面气氛与民族生活习性融为一体。对人物服饰、生活起居、劳动工具等要素进行严格的审视,做到“一剧本一方案;一剧本一特色”。
复杂工程在多年的实践作业中,积累了大量的领域知识,其中包括各种标准规范、设计施工手册、招投标合同和科技文献等文本性的显性知识,以及复杂工程案例、专家经验、相关实验与仿真分析数据等隐性知识。复杂工程突发事件呈现的多源异构数据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数据融合就可以有效解决,需要针对大数据环境下复杂系统突发事件的需求信息结构内容与特征,结合复杂工程突发事件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地梳理以情报为视角的分析框架,根据各知识库的关联与推理规则客观地支撑突发事件的决策问题。
把“哈尼卡”玩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连环画创作教学的重要载体,借助“哈尼卡”直观、生动且极具装饰味道的角色造型,进行连环画的叙事铺描和构图设计,并通过三少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的现场观察及写生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此丰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连环画创作教学形式。笔者长期的专项研究中初步形成以下创作流程和研究范式。
2.色彩表现上,凸显民族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习俗中的色彩偏好,并依据这些特质进行色调的协调处理。既要重视民族特性,又要注重艺术的审美功能。
建构“哈尼卡”的艺术表现样式,塑造个性化的角色造型,是把“哈尼卡”运用到民族题材连环画创作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美术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方式,积累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和“哈尼卡”艺术样式相关的第一手素材,尝试勾勒“哈尼卡”典型化的角色造型,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各自拥有的丰富素材和个性化体验,进行自由的再造想象。对初创哈尼卡的原型角色,进行更有难度、更具挑战性的艺术处理与影像摆拍初设。在这个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连环画故事脉络和关键事件,并参照故事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诸如居室、工具、牛、马、羊、狗等,进行分帧分段地塑造故事情景中的典型个性化的“哈尼卡”角色造型。
民族服饰1
(三)运用电脑数码技术,对“哈尼卡”的角色造型进行多维度组合和创意摆拍的“再创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以往的五年教学计划内,除毕业论文外,并没有涉及科研方面的内容。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导师的一些科研项目,作为导师的助手,在导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课题研究,自己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并且,这样的训练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5],更能让学生在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中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懂得如何取舍。
民族服饰2
民族服饰3
依据“哈尼卡”的多重角色造型和连环画剧情的需要,把剧本分成多个故事片段,再通过光效及现代数码设备进行组合摆拍,形成系列连环画绘本的叙事图式,这种样式的特点就是集定格动画与绘本于一体的连环画新样式,是极具开创意义的创新尝试,没有可以直接的参考范式,创作过程中要倚重作者个性化的创作经验,仰仗创作者的灵感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汇了艺术领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在运用电脑数字绘画技术辅助连环画创作过程中,更需要研究者秉持开拓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他们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NM系列钢板在全国大中城市钢材市场均有销售,一般供货方式与普通中板相似,厚度为6~60 mm,宽2 m,长6 m。NM360的价格为Q345钢板的1.5倍。建议在溜槽过煤面采用该衬板,其厚度为采用Q235的60%;可以用耐磨钢板直接制作溜槽母板,取消衬板。原设计无衬板的溜槽母板厚度不变;对于采用了衬板的溜槽,母板厚度为原母板+衬板厚度的60%。
优秀的连环画创作必须依托“好故事”已成为连环画创作者们的广泛共识。“好故事”不仅可以传递全面、丰富的信息,展示清晰的故事脉络,增强连环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也可以丰富连环画的意喻表达,提升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把“哈尼卡”运用于连环画创作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单”的形式,引领学生在呼伦贝尔境内进行“田野”调研,遍访少数民族文学和民族史研究的专家、民间艺人和民族博物馆,收集大量的关于达斡尔族“哈尼卡”玩偶的背景资料,对三少民族神话传说故事及文化史料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梳理,并通过对三少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的现场观察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5月13日于蔬菜展示园播种,栽前施腐熟有机肥75 m3/hm2,氮磷钾复合肥1 200 kg/hm2。试验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84 m2,起宽70 cm、高10 cm的垄,垄沟30 cm,然后覆上宽100 cm、厚0.008 mm的黑色地膜。株行距均为30 cm,其余田间管理均相同。
2.变换“哈尼卡”与周围环境的组合关系,体会不同的物象组合所形成的画面效果和艺术表现力。根据剧本情景设计画面气氛,在不同的物象组合关系中学会处理冷暖光线与环境气氛烘托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好角色与角色之间、人物与动物之间、道具与居所之间的呼应关系和整合性效果。
3.在不同物象和色彩的组合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们的大胆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审美及色彩认知概念,锐意创新表现自我。思维心理学把思维的独立性和特异性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品质。电脑数字绘画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和创意表达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条件和问题情境,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锐意探索,让美术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HE4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FIGO分期和有无淋巴转移可能有关,同时可以间接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血清HE4检测与组织HE4检测基本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对于HE4在子宫内膜癌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样本量不够大,后续随访时间短。以后的研究要向这些方面进一步发展,并扩大样本量,对血清HE4水平作为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纵向和前瞻性的研究。
总之,民族创作题材的充分挖掘是民族地区美术创作不断开拓创新的重要逻辑前提,没有对民族非遗的充分了解,没有对民族文化样态的直接感悟,不可能生成鲜活且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有效的美术教学必须超越单一的技法训练,实现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的双重提升,艺术创作过程也不应该是教与学两个向度的冲突与割裂,而应该成为一个充分彰显学生为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助力和赋能过程,成为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交互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