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分层教学刍议
2020-05-07傅新宇
傅新宇
1 分层教学的产生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与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有限的教育资源成为制约学校教学实效提升的因素,分层教学遂被欧美国家引入学校教育。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其应用的目的是基于教育资源紧缺、大量受教者个体差异显著的情况,解决学校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而合理、科学的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高效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问题;核心内容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将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天赋、学习动机等学业发展潜力,划分为学优、学中、学困等不同的学情层次,因材施教。其组合策略有两个方向:一是班外组合(外部分组),即在某些主科科目的教学组织上以教学班代替行政班(走班制);二是班内组合(内部分组),即由授课教师在行政班内部进行分层与组合来组织教学。西方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研究,虽然相关争议——诸如“鉴别和划分学生层次的方法是否科学,是提升了学优组的信心还是傲心,对学困组是激励还是打击,是面向全体还是个别歧视”等尚未有定论,但分层教学在大规模教学中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代社会背景下。
2 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虽然分层教学产生于现代西方国家,但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早在2500多年前就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先肯定人同时具有“善于学习的共性”以及“个体差异”的教育家,并且认识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即“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善学”的“性”,借由教育塑造良好的“习”;因此孔子认为教育应惠及众人,而不应成为个别权贵的专属,进而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仅如此,孔子还通过倾听、交谈、观察,掌握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首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当时社会众多领域的大批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奠定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3 分层教学在我国发展缓慢
3.1 行政班教学“先入为主”
1862年,中国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行政班教学”,随后在1904年1月,清政府以法令的形式予以颁布,即《奏定学党章程》,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各阶段入学率飞速上升, 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的巨大需求,从此“行政班教学”成为中国开展大规模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分层教学也进入了我国教育领域。不过,纵然我国有着2500多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积淀,分层教学却并没有像在欧美国家那样受到热烈追捧和广泛研究。比较“行政班教学”和“分层教学”可以发现,行政班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有利于经济、高效的大规模培养人才,二、教学管理较为方便。缺点在于:一、不利于实行因材施教,二、班级中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适应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不过,“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评机制,以及“实验班”、“强化班”等各种教学分班机制的运用,客观上一定程度的弥补了行政班教学的缺陷,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分组一直是学校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稳妥、有效的改革方向。
3.2 分层教学的自身局限
分层教学实施的逻辑起点是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指学业上的文化成绩、技能水平等,还包括认知上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等。个体差异越大,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就越大。受人才观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实质上中国学生学习认知差异不大,这使得中国学校初、高中阶段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并没有大到足以抵消其缺点带来的负面作用。“在高考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想达到的目标,也是短期内学习的最直接目标,在这样的认知下,学校和教师“人为”的“分层”难以被“学困”群体、甚至大量“学中”群体所理解,得不到各“层”的认同,分层教学就很难有效发挥因材施教的优势。另外,庞大的在校学生数是我国最不容忽视的特殊国情,即使是班级“内部分组”,分层教学复杂的操作程序和要求也使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倍增。
4 高校公共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应用
4.1 体育选项课重视个性发展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变多,学习目标也趋向多样化;且高校的学习环境更为自由,教学组织与管理更为灵活,学生个性得到释放,个性化需求增多。分层教学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有更高的必要性、更能发挥优势。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公共体育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部于2002年和2014年分别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两个文件,提出“ 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2]”,“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3]”等改革要求,确立了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分班教学的组织形式。选项课分班教学就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进行重组分班以代替传统行政班,但又不是完全“走班”,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组织、管理便捷的优势,又兼有分层教学便于因材施教的优势,实质上就是分层教学的外部分组模式。体育选项分组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从心理上——即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包括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对学生进行分层、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活跃体育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4.2 运用分层教学关注能力差异
4.2.1 大学生运动能力差异显著
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课中体力活动的比例较大,学生的身体条件对体育课的学习成效的影响权重加大。这是因为运动技能的获得、运动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运动兴趣的定向、运动动机的驱动,更依赖于运动素质的保障。运动素质是人对体育运动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客观指标包括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三方面,受先天遗传、敏感期训练、锻炼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末期,遗传、以往的体育锻炼等因素在经历身体素质提升的敏感期后,已对个体的运动素质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个体运动能力的差异。另外,个体运动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运动素质上,还体现在专项技术的水平上。随着素质教育和全面健康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可和普及,对孩子体育素质的早期培养也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少年儿童接受课外体育系统锻炼的比例较高。这种早期的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专项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在进入大学体育选项课的课堂后,早期的技术积累为学生进一步进行专项学习、提高学习成效奠定了基础,但同时选项班内部,学生的专项技术基础也因此表现得参差不齐。
4.2.2 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课分层教学
按照分层教学的基本定义,可以将分层教学分为“分类”、“组合”、“设计”、“实施”四个基本步骤(图1)。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教学得以产生的前提,全面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科学分层,从而有效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石。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应注意学生运动素质和技能基础的差异,为进一步合理选择分组策略,构建教学小组,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提供客观依据。广大体育教师应在体育选项分班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在班级内部运用分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因材施教,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
图1 公共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