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的文化演变
2020-05-07王桂忠
杨 玲,王桂忠
瑶族有着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致使文化之间产生交流、冲突、融合,这个过程并不完全是文化特质的复制,而是社会文化层次的整合和演变[1-3]。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符号。由于历史、环境和人文因素,瑶族传统文化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极少有文字记载,因此探讨瑶族长鼓舞文化的演变对了解瑶族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1 瑶族长鼓舞文化的诞生
1.1 自然环境的融合
瑶族先祖为了躲避战乱长期居住崇山峻岭之中,这样的自然环境隔绝了瑶族和其他民族间的交往,但是形成了瑶族独特文化的基础。瑶族先民以狩猎采集、山间劳作为生,加之山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这对瑶族长鼓舞动作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智慧的瑶族人民结合狭窄的山地环境将自己的生活中的动作转换成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现在长鼓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4]。
1.2 生活方式的叙说
瑶族长鼓舞的是对瑶族人们生活方式的表述,从狩猎到山间劳作到建造房屋[5],瑶族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用舞蹈来表达,抒发当时的心情,并且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代代相传,致使瑶族舞蹈承载了瑶族人们生活方式的缩影。
1.3 宗教祭祀的呈现
瑶族发展的蒙昧阶段,族群内部认为万物都是有神灵主宰,而歌舞表演则是人、神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比如,瑶族重要祭祀活动“还盘王愿”,人们借助质朴、粗犷的舞蹈来展示对神灵的崇拜。正是瑶族先民对于宗教神明的敬畏崇拜之心,延续了长鼓舞的发展。
2 瑶族长鼓舞文化结构的变迁
文化变迁被人类学认为是文化的常态现象,一定时期的稳定和均衡是相对的,变化发展则是绝对的[6]。文化变迁的实质是文化结构的改变。一般对于文化的结构研究,有二层次、三层次以及多层次学说[7]。对于瑶族长鼓舞文化而言,物质层面的变化是能够被看到、被感知的文化层面,例如器具。制度层面的变化包括制度和行为的变化,例如表演形式和种类。长鼓舞功能价值的变化可以表示其精神层面[8]。
2.1 物质层面的改变:器具从传统到“精致”
物质层面的变迁是文化变迁中产生最早的,而器具的变化是文化变迁最直观的反映。长鼓舞最初的器具是舂杵和舂棍,为了方便将它逐渐改为了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这就形成了长鼓的母体,但此时的长鼓较笨重,且不会鸣响,仅能进行娱乐活动。智慧的瑶族人民发现将树干掏空,做成长鼓形状蒙上兽皮,就可发出声音,因此瑶族古老的民族乐器—“长鼓”就此产生了[9]。
关于长鼓舞形状的描述,据古籍记载,铳鼓乃大长鼓的前身[10],在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中,鼓的形状有所改进;随着文化的变迁鼓又加上背带,把鼓挂于颈,即可拍打又便于舞蹈,完成长鼓由传统向“精致”,一鼓多形的演变。从表1可见,长鼓器具一鼓多形的变迁是瑶族长鼓舞变迁的缩影。
2.2 制度层面的改变:形式合而不同,绵延发展
作为以人的肢体进行传承的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不同民族的不同舞蹈形式,抑或是同一民族的同一舞蹈形式,都会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条件或需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局限,在舞蹈风格上出现显而易见的差异。
瑶族有四大支系,分别为盘瑶支系、平地瑶与民谣支系、布努瑶支系和过山瑶支系,主要分布于桂、湘、粤、云、贵五省。瑶族的长鼓舞与族群支系有关,大致分为三种流派,祭祀盘王的“长鼓舞”多在盘瑶、平地瑶、民谣支系流传;欢度祝著节的“铜鼓舞”多在布努瑶支系流传;而纯粹用于祭典的“师公舞”在过山瑶支系流传较广[11]。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长鼓舞的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迁。见表2。
表1 不同形状长鼓一览表
表2 各地区长鼓舞表演一览表
综上所述,可见长鼓舞的表演种类并不是简简单单可以一概而论的,它融合了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而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瑶族千百年文化艺术和民俗生活的活化石。
2.3 精神层面的改变:功能从祭神到娱人
长鼓舞是瑶族古老且最为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代表作便是还盘王愿,表达瑶民对于神明的敬畏、感恩,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传承下的瑶族长鼓舞是盘王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长鼓舞也经历了跌宕起伏,新中国成立之前,瑶族地区部落长鼓舞盛行与各种祭祀活动中;《中国艺术史-舞蹈卷》中提到“明末清初人士邝堪若在《赤雅》一书中记载了祭槃匏之仪,颇为隆重,往往跳十几种歌舞节目,如“长鼓舞”“请师舞”[12]。可见祭祀活动的盛况。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破四旧,除封建,瑶族长鼓舞受到重创,几乎再无人在表演长鼓舞,长鼓舞活动遭受封杀;改革开放以后,瑶族长鼓舞重新恢复,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长鼓舞虽然恢复但处于低迷时期,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长鼓舞表演已经不复存在[5]。今天,脱去祭祀的外衣的长鼓舞,艺术的特点越来越鲜明,长鼓舞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已经登上了国家、国际的表演舞台,让长鼓舞走出瑶族、走向全国、走上全世界。
3 瑶族长鼓舞的价值延伸
3.1 瑶族活态文化记忆的符号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符号不是单纯的记号,它是信息的外在表征,是文化创造的一部分。由于居住环境闭塞瑶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感情、描述感受、传达思想等。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事物的性质及关系转化为舞蹈动作,并通过长鼓舞的形式解读进行还原,长鼓舞成为了瑶族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符号。长鼓舞综合了瑶族历史、宗教、审美、生活等多重结构和象征意义,是瑶族综合的文化内涵。长鼓舞文化由简单到繁华的符号化演变过程包括:一是表示神灵的庇护;二是表示祭祀标志;三是图腾的崇拜;四是信仰上或文化上的标志;五是表示有“人”向着“文化”的转换[13]。长鼓舞在历史变化与文化变异中传递、演变不仅以其完美的功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而且以其多彩的形式及丰富的内涵,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形成了今天具有认同与聚合的社会符号。
3.2 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的内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注定是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14]。瑶族长鼓舞记载瑶族人民的生活实践和迁徙发展,刻录瑶族人民的神圣信仰和祖先崇拜,映射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品格与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长鼓舞传承完好显示了瑶族同胞的文化认同,是维系全世界瑶族同胞的纽带,通过合同存异的表现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受身体的欢乐,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宣泄,也在长鼓舞中寻找归属认同,展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3 助推“美好生活”的手段
瑶族长鼓舞动作极具特色,粗狂中蕴含着阴柔,动静相宜,节奏强烈,群众性和感染力强。动作简单便于传播,群体舞蹈欢愉身心,而且“弹”、“扭”、“稳”、“矮”四大动作特征可以使全身关节、肌肉和初带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不同年龄阶层的人,都能达到锻炼身体、激发生命活力的目的。现如今长鼓舞的身影遍布广场舞、旅游歌舞表演、专业舞蹈比赛等场合;学校教育将健美操与瑶族长鼓舞相结合的民族健身操也得到一致认可,瑶族长鼓舞健身项目蓬勃发展。
全球化的发展下长鼓舞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资源,已经与健身、休闲、旅游多行业融合,成为瑶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助推瑶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长鼓舞的传统文化丰富和优化瑶族休闲服务供给,健全旅游体系。通过创意设计、现代审美和艺术创造,将瑶族文化融入现实生活,用长鼓舞活跃体验市场和创意产业,带动瑶族地区经济发展,深层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助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景[15]。
4 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方式启示
长鼓舞的文化演变整合了社会的发展,衍生了当下的社会价值,但是在西方文化侵入和全球化浪潮的当前社会背景下,长鼓舞的传承方式应结合时代特征,打破复制继承、转化创新,使长鼓舞文化融入当下、服务当今。
4.1 发挥群众的自发性,催生“扩散效应”
瑶族长鼓舞是富有瑶族特色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发展至今,是瑶族精神之魂,这和瑶族民间艺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重视长鼓舞老艺人的传承作用,他们是瑶族历史的见证者,文化传播的纽带。他们通过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或者代代传承在长鼓舞的演变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技术是现在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吸引青年一代来传承长鼓舞,这才能将长鼓舞文化绵延发展。
长鼓舞起源于表达人们收获的喜悦,渗透于生活各处;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长鼓舞传承与发展的基石。民俗节日是每个民族独特的自发组织,如盘王节、达努节、耍歌堂等节日;通过宣传栏、网站、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瑶族民俗节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使得节庆活动更加丰富有内涵,依托节庆活动促进长鼓舞的传承,以此吸引更多人来传承长鼓舞,催生传承的扩散效应。
4.2 发挥政府主导性,衍生“多维效应”
政府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主导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内进行完善长鼓舞文化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引导长鼓舞传承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政府有着大批社会资源肩负着挖掘、整理、普及民族文化的责任。政府可以引导科研工作者深入挖掘长鼓舞的文化,整理相关资料使世人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长鼓舞文化;政府可以开展长鼓舞文化传播培训班,培养大批的长鼓舞教练,分散到各个地区进行长鼓舞传播;政府可以搭建普及长鼓舞文化的平台,长鼓舞进社区、进农村汇演培养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外进行传播,将长鼓舞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众长鼓舞和精英长鼓舞;长鼓舞练习不但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强健体魄,将长鼓舞和当地教育结合,改编成本地特色健身长鼓舞可以将区域内学生纳为传承人;培养高水平队员,使其能够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传扬长鼓舞的声誉,促进长鼓舞对外传播。
4.3 发挥商业驱动性,发挥“连带效应”
经济是地方发展的关键,商业价值是事物变化的内驱;随着社会的发展,长鼓舞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带了多层面的经济价值;第一旅游业,瑶族神秘悠久的原生态吸引了很多游客到来,除了欣赏长鼓舞的优美表演也要积极拓展体验旅游,让游客能够参与长鼓舞表演中,通过切身体验,能感受独具瑶族特色的长鼓舞文化,除了推动旅游发展外还能扩大长鼓舞的群众基础。第二服装业,绚丽多彩的瑶族服装是长鼓舞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传统和创新结合制作有民族特色的日常服装,催生游客的购买欲望。第三饮食,瑶族特色小食数不胜数,大盆菜、扣子肉、竹儿酒、竹筒饭等,精致特色使游客流连忘返。
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发挥长鼓舞文化在社会发展、培育时代精神、造就时代新人、发挥文化自信等方面不可替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