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场景的转变

2020-05-06刘小玲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场景人工智能

刘小玲

摘要: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媒体生态不断更迭和重组,大数据、人工智能、VR以及已经到来的5G技术,引领和建构了新媒体生态。智媒体给新闻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媒体逐步从传统媒体走向智媒体,以技术赋能引发新闻传播场景变革,重塑新闻传播场景。本文从新闻传播场景的视角研究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并总结智媒体影响新闻传播的一些因素。其中,智媒体对新闻传播场景的正向作用,即增强用户体验感,提升技术赋权中的用户场。智媒体对新闻传播场景的负向作用,即拟态传播场造成“用户弱智”,传播场信息过载扩大用户鸿沟。

关键词:智媒体;场景;人工智能;VR

一、智媒体与场景

(一)智媒体概述

在技术赋能的环境中,智媒体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了。智媒体与以往的媒体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智”,从而上升到“拟人化”的高度,给新闻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彭兰(2016)指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新技术的助力下,未来媒体将会逐步走向智能化,智媒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万物皆媒、人机共存和自我进化。本文认为,智媒体主要是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媒体赋能,它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的结晶,从而让其变得“智能化”,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如果利用技术为其赋“智”,它也可以摇身一变成智媒体。

(二)场景概述

国外最早进行场景理论研究的学者欧文.戈夫曼,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就提到了场景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不同个体都如同演员,放在不同剧班里以及在前台与后台所呈现的不同印象,可以分析出人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的场景而随时转换角色。本文认为智媒体时代下的场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现实、线下环境转场到虚拟、线上的环境,因此,新闻传播也应该随着场景的改变,积极转变自身的传播方式。

二、智媒体对新闻传播场景的主要成因

(一)技术赋能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随着网络与新技术的不断推动,大数据、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短视频、传感器、无人机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人体的媒介延伸。从技术角度来看,今天的我们正处在智媒体时代的风口浪头,互联网下半场,移动化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技术与人为伍,技术赋能成为网络传播的信息热点。

(二)用户入住

传统媒体向智媒时代靠近的同时,用户群体也在积极增强自身媒介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网络传播生态。网络环境中的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网络社交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一种新方式。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不断智能化地发展,占据用户优势。例如,通过大数据挖掘、抓取、筛选信息,再通过算法推送为用户精准推送个人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新闻生产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传统的新闻生产环节智能化,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基于媒体的智媒体态势,智能的技术赋权使用户群体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网络传播权,分发社会热点、重组传播生态、引发新闻话题、促进群体属性转化,为智媒体环境“网络流量”注入力量,不同的用户入住,为智媒体新闻传播场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智媒体对新闻传播场景的正向作用

(一)重塑新闻生产方式

媒介技术改变了新闻呈现给用户的方式,智媒体环境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改变了新闻生产模式、用户阅读习惯,改写了整个网络传播场。

在技術浪潮的推动下,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到新闻的选题、信息采集、内容呈现等环节,无人机更是第一时间触达新闻现场。一方面,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了信息的聚合,多微多端带来更多的信息源,使得信息全景化发展。再次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用户信息分析,并精准描摹用户画像,实现智能信息匹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智能化机器改变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如机器人新闻采集、挖掘、写作、分发等环节,实现“人机合一”,推动新闻生产、分发自动化。智媒体立足于大数据平台,通过将媒体资源共享使用,以“中央厨房”模式重构新闻生产,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分布”。

(二)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体验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用户选择和使用媒介有着重要影响。郭庆光(2011)指出,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通过他们使用前后的媒介印象与体验感来获得,从而决定他们下一次的媒介选择。同样,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人机互通使得用户体验更“便捷化”,从而给用户良好的印象,让他们忠于智媒体传播场。

通过智能语音输入、人工智能下的机器人写稿和审稿、指纹识别、刷脸支付等满足了用户不同的场景需求;大数据对不同新闻场景用户行为的预测和研判,及时准确推送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通过各种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现场目睹”,如VR/AR、传感器等技术,营造一种新闻现场感;通过传感器与用户连接,让用户不仅可以增强互动体验感,而且带给用户视、听、触等感官系统的直接迅速反应。智媒体的移动化终端,将场景动起来,打造随时随地的场景体验,这就增强了用户对新生媒介的使用与满足感,从而使得用户愿意继续使用并在智媒体营造的场景中入住,成为忠实的“粉丝”。

四、智媒体对新闻传播场景的负向影响

(一)拟态传播场造成“用户弱智”

“拟态环境”最早由美国李普曼(2006)提出,他认为拟态环境并非现实“镜子式”的呈现,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的再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的发力,塑造了新一轮的拟态传播场。场景化的传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带给用户“拟态现实”感,既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的入户试验的麻烦,又给用户全新的场景体验,给买卖双方带来便利。

在各种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打破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媒介如同人的器官一样能让人获得更强烈的感知能力,但与此同时也限制了人体感官的潜在能力。日本传播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1980)一书中用“容器人”来形容现代人。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的媒介环境中,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种“罐装”并与外界孤立封闭的容器。如今,很多人把自己封闭在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个拟态传播场,甘愿成为“容器人”。在电视媒体时代,人们做了“沙发人”;在网络兴起的时候,人们又成了“网虫”;在智媒体时代,人们很可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变成“思想懒汉”,最终成为“用户弱智”。例如,过分依赖媒介塑造的拟态传播场,思想、行为、价值都依赖于媒介,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观察、分析、思考等能力,导致“衣食住行”完全沉溺于媒介技术营造的虚拟场而不自知且无法自拔。

(二)传播场的信息过载扩大了用户鸿沟

传播场中海量信息带来信息丰富和多样化的同时,也导致用户的有效信息匮乏。由于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各种类别的媒介数量的增多,面对海量信息,用户视觉疲劳而不能吸收。传播内容已经大大超过用户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给他们带来极大困扰,如容易导致用户在使用媒体过程中的迷惘与焦虑。例如,我们手机上自带的APP力口上各种微信公众号有很多,但我们经常打开的却是屈指可数的,海量信息涌向了用户,信息过载对于用户而言已经是一种负担。

诚然,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可以给人们更多的信息,对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是如此。但是,信息在传递和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却不是相同的,这与个体的媒介素养、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地筛选、占有并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筛选、利用海量信息同时又增加其焦虑和恐瞑感,这就造成了用户之间的数据鸿沟,加上新技术的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老沟未平,新沟又生”的现象。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营造的传播场,还是智媒体营造的传播场,两者都是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场地,只不过智媒体的新闻传播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场景中的传播应该如何适应智媒体带来的复杂化,用户自身和媒介机构都应该有所作为。对于用户来说,应该提高媒介素养、网络素养等,同时约束媒介使用习惯和行为,主动辨别和临督智媒新闻场景的内容;对于媒介机构而言,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智媒体场中的违法犯罪等行为,增强技术人员的媒介素养,完善技术漏洞,化解信息安全问题;新闻从业者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挖掘自身在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的优势,借助各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有效信息,同时平衡好自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场景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
下一幕,人工智能!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