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2020-05-06孙悦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慈善事业与其融合发展,网络慈善成为了两者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迸发出了活力。但也同时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在:求助信息不对称、专业人才匮乏、慈善机构的监管反馈机制不完善等。要改善目前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社会公众对与网络慈善信息的辨别能力、加强对慈善组织内外的监督、引入专业性的人才等来规范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网络化趋势。
关键词:慈善机构;监督;网络慈善
一、引言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慈善事业便与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慈善行动的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扩大了慈善项目的宣传力度、降低了捐赠门槛、也解决了一些“草根组织”缺乏募捐资格问题,使得社会公众参与慈善项目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因互联网具有其技术性、虚拟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慈善事业目前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是介绍网络慈善事业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对策。
二、我国互联网慈善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慈善事业监管机制不完善
2018年9月民政部关于印发《“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中已经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募捐信息规范发布、推动慈善捐赠联合激励与惩戒等。但是就目前来看网络募捐仍然存在着监管不当的地方,如:“水滴筹”筹款顾问扫楼式向医院患者逐个推荐水滴筹,只是口头询问患者病情、经济状况、治疗费用等信息,在不向医院核实的情况下就模板化的撰写“求助人故事”发起筹款,并要求患者转发以此来占领市场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水滴筹”的发起标准、金额的确定、救助者的资质审核等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筹款成功后,资金去向也无从查询。
2.慈善机构中专业人才的缺乏
在2016年颁布的《慈善法》中称慈善活动有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或者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慈善活动。慈善事业并不具有单一性,其形式多种多样,而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机构,特别是互联网慈善组织机构都是“草根”背景,其组织成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和专业性也比较薄弱[1]。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多元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的加入。当前,我国目前的网络慈善组织还没有形成专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
3.网络慈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目前,网络慈善参与主体获取组织方和项目信息主要是在线上,但是目前很多人就利用这一点。首先,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信息难以核实的缺陷进行的骗捐。例如:2015 年的“知乎女神”,自编自演了一场女大学生无钱治病求捐助的戏码,骗取捐款15万元。同年十月,“女子为救女童被恶狗咬伤”事件,男友张某编造故事利用媒体炒作骗取同情,获得 70 多万捐款。还有2016年,“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中女儿严重的病情、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女儿深深的不舍和无力使得公众泪目[2]。社会公众想象着罗尔面对着山穷水尽的境况,于是纷纷捐款。当得知其有“三套房”、“一个广告公司”、“两台车”,网友纷纷质疑其为带血的营销。
三、我国互联网背景下慈善事业发展对策
(一)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增强网络慈善信息的辨别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全社会慈善意识日渐增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慈善事业[3]。”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民政部和相關媒体应该推出辨别网络慈善信息真假的慈善广告推送到一些社交网络平台,促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如何辨别求助信息的真假、相关证明材料是否齐全,这样可以减少“诈捐”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提倡公众规范自己的网络慈善行为,转发慈善捐赠信息要慎重,不做虚假网络募捐的助推者[4]。
(二)健全从内到外的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机制对于慈善组织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监督机制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承担监督责任的有政府、公众、大众媒体等。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网络慈善的监管实施细则。该细则应该包括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划分、政府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规范相关监督主体以及监督责任,责任分工清楚明确。第二,鼓励公众加入到对于慈善项目的监督,让社会公众成为慈善信息真假的鉴别者,并且应该设置专门的举报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举报者的人身信息的保护,使社会大众敢于监督。从内部来看,慈善组织机构和网络募捐平台应该制定严格的员工规范,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设置合理的绩效工资,评定绩效不应该以数量可以所负责项目的透明程度、公众的反馈、受助者的反映作为评估绩效的指标。
(三)培育和引进专业化的慈善人才
在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下,当前慈善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慈善。关于人才引进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方面慈善项目、慈善项目的参与方式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阶段,慈善组织机构还应该引入计算机专业的网站维护和运行人员、组织和策划项目的管理人员、管理宣传平台的新媒体运营人才经验丰富的社保人员和丰富经验的法律人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将互联网将慈善结合起来。在组织结构方面,慈善机构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应设置相应的新媒体运营部和网络信息部等等,通过专业人员的加入,慈善机构的项目的策划、微信号、官网、项目的运营等将被专业化的运营和操作,更有利于吸引公众的关注与参与。
(四)加快媒体与网络慈善的融合
媒体和慈善本身就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为了公众的利益。慈善事业与媒体行业气质相近,精神契合。从为香港“罗伯”“李伯”捐款便可以看出。在短短8个小时内就能够募齐善款,全媒体协助基金会通过多渠道、多种形态的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媒体和慈善行业的合作。从某种角度来看,首先,媒体与慈善的合作也是媒体责任的回归,通过参与慈善,媒体更能够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提高了亲和力和公信力,能够吸引读者、留住读者,成为一类有温度的媒体。其次,媒体有着广泛的传播能力和众多的受众群体,通过和媒体合作,可以更好地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价值,为了日后开展慈善事业打下了基础。最后,媒体和网络慈善相互合作可以有效的传播问题、尽快的解决问题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5]。
四、结语
慈善事业在互联网时代承载着打破时间和地域的桎梏传递善意的使命。互联网慈善不仅有利于传统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也有助于推动慈善事业普遍化、便捷化、多元化和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总之,互联网时代必定持续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事业要实现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更需要进一步宣传慈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从内部到外部建立监督审核机制,提高自身公信力,引进和培育多元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叶晔.“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0):194-195.
[2]张杨波,侯斌.重新理解网络众筹:在求助与诈捐之间——以罗尔事件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9(02):80-87.
[3]贾晓九.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推动慈善事业迈上新台阶[N].中国社会报,2019-11-25(002).
[4]卢素丽.互联网慈善公信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征信,2018,36(11):24-27.
[5]施文洪.以公益提升公信:媒体开展“互联网+慈善”的载体创新和现实意义[J].中国记者,2016(07):96-98.
作者简介:
孙悦(1997.2—),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