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积累 夯实基础

2020-05-06张智利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帝贾谊断句

张智利

试题解读

2019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谓“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出乎意料之处,是因为它取材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的奠基之作,在2009年之前的高考试卷中,它很少缺席,后来取材范围逐渐扩大,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四史》《新元史》和《清史稿》,这次《史记》再次进入高考试卷,的确有些意外。

意料之中指的是历年全国卷的试题文言文选取的人物须正直、道德高尚、有担当,屈原、贾生作为忧国忧民的正面人物,进入视野也是必然。再者,贾谊是古代改革家,他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也恰好响应了“讲述奋斗故事,砥砺奋斗品格”的时代精神。

题型上依然设置选择题和文言翻译共4道题目,计19分。试题符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考点覆盖面和试题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偏易。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属于简单题,甚至无须看原文,直接阅读选项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原 题 展 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賈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18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在全郡都很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招至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 点拨 文言文断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1.正确理解相关语句,把握语意。2.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3.利用好句式结构,如对仗、并列、排比等。4.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以道、法、儒三家影响最深远”故选A。

>> 点拨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夯实基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 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 点拨 此类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 详解  (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注意: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注意: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稍:逐渐;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 点拨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如下几点:

1.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译准关键词,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虚词意义。如“乃”“短”“纷乱”“数”“言”“或”“稍削”。

3.明確句式,规范语言。明确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备 考 建 议

高考注重考查考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在去年的高考文言试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文言文始终是学生的难点,再“浅易”的文言文,要得高分、得满分也不容易。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务必注重积累,夯实文言文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 落实教材知识点积累,夯实文言基础知识。高考试题设置的题目虽然在课外,而答案却在课内。

例如:10题断句中有一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①“以……闻于……”这个句式在课本中是常见的,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凭借这个句式,便能快速排除A、D。

②诵诗属书(赋诗作文)这句话的理解翻译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出处:

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13题翻译“乃短贾生曰”“贾生数上疏”“可稍削之”这些重要的实词,在课本中都有实例: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诋毁)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数,屡次)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稍稍,逐渐)

由上述实例可见教材的重要性,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基础知识夯实,并运用到考试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2.熟读教材课本,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汉语,熟读课本中的文言文,能增强文言语感,培养识别文言特殊现象的能力:(1)培养一种将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的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才不会忽略关键信息;(2)熟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有利于疏通句意,避免无谓失分。

(责任编辑  /  胡   璐)

猜你喜欢

文帝贾谊断句
贾生与文帝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品悟张释之为政之道
漫画
止谤妙招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怀才不遇的贾谊
妙用标点巧断句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