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建设的理念与机制在俄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20-05-06张爽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必须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俄语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对比,提出俄语专业如何建立起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俄语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加強俄语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俄语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必须通过社会加以检验。因此,高等院校俄语专业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征询用人单位对俄语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用人单位对俄语毕业生的意见,并指导俄语专业建设工作,促俄语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理念与机制是俄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理论的俄语专业校企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校企合作是以教育为出发点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以教育活动过程和活动规律为主。生产作为结合的对象,着重为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任务提供条件和保证。
第二,校企合作,不仅包括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层面的结合,又包括培养人才教学活动过程与实践活动过程层面的结合,后者的结合是其核心部分。
第三,校企合作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双向性的特点,形式也有多样性的特点。
第四,校企合作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这一阐释,提出了一个核心结论,那就是校企合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俄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俄语专业选择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在俄语专业中的具体应用;俄语专业选择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党的教育方针在俄语专业中的贯彻落实。
1.校企合作理念与机制的确立是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俄语专业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种人才不仅应用性强,技术与技能性强,而且职业针对性强。所以,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企业参与,需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使高等职业院校能够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确保高职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需求。
俄语专业的基本特征是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例"等。因此,俄语专业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了保证和加强实践教学,俄语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需要经常得到产业部门的指导,校外实训更需要学校和产业部门密切合作,由产业部门提供实训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训。
校企合作将有利于俄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决定了俄语专业师资是“双师型”,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两个方面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确立是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但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俄语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必须依靠学校面向市场经济的自主办学和良性运转。在今后发展俄语专业教育要坚持“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所以,大力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是俄语专业发展的方向。
俄语专业确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实力,增加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也是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深化发展的要求。
3.校企合作的发展是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突破点。
俄语专业发展要走中国特色之路,就要进行教育创新。校企合作实现了教育观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的多方面创新。首先,从教育观念上,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的确立对俄语专业突破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创新会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本身就体现了俄语专业办学体制的创新。再者,校企合作模式必然会有效地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最后,校企合作促进了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基本因素。单一的校园环境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和要求,而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面向社会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活动,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是俄语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深受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拥护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是,人们渴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教育本身,而是期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孩子在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因此,就业就成为衡量这一期望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父母花掉了辛苦钱换来的是失业,学与不学没有明显的就业差别与创业优势,那我们的俄语专业就不能称为成功的教育。
1.“以就业为导向”是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俄语专业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能够直接进入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俄语专业的基本定位。
2.“以就业为导向”是提升俄语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将会面临买方市场,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一份好工作、一个铁饭碗,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将成为现实。与家长、学生上大学的初衷相悖的现实,这必然带来社会对大学新的思考和选择。
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应该成为俄语专业的核心目标。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理论功底扎实、知识系统广博,更有优势进入高一层次教育。俄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则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有优势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把竞争力锁定在以就业为导向是俄语专业成功的必然选择。
结束语
追求高就业率,把就业作为提升高职竞争力的着眼点,根本途径在哪里呢?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是俄语专业提高就业率的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做法。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招生人数、招生专业以及培养计划,使学生一入学就有了预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保障。
基于上述结论,校企合作和以就业为导向应成为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类型、特点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从办学模式、育人模式到与之相关的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水平、毕业生去向等都应独具特点。
基金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度校企合作建设-以俄语人才培养为例”(SJGY20190574)
参考文献:
[1]张爽,《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
[2]李海翔.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