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5-06田静
田静
【摘要】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的都还不成熟,面对外界的伤害和影响,他们没有防御能力。作为小学生德育老师的我们就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完善的德育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建立良好的道德体系,避免了由于我们没有正确的引导而对小学生产生道德缺失,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很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问题及策略 社会的现象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73-02
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国际竞争的局势非常严峻,人才成了国际竞争的关键。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全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以对小学生德育的教育要非常重视。人生在小学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建立,在这个阶段是塑造小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时期,有利于学生以后健康的成长,为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奠定了基础。
一、当今小学的德育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一)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感染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上很多问题都在不断的健全,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没有得到解决,它们直接影响到未成年的身心成长。比如:偷窃现象、赌博现象、言语粗鲁等行为[1]。小学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未成年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又很强,所以很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影响,在班级里出现学生不团结现象,有的甚至会触犯到法律。
(二)家庭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入学年龄平均是六岁,在此之前他们受到的教育都是来自家庭,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学习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现在社会,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年轻的父母平时工作都很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交给爷爺奶奶照顾,一般老人对孩子都是溺爱的,不能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这样使得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其实这种纵容孩子的行为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2]。陶行知先生就曾告诫过我们:“孩子六岁以前是人格培养的最重要时期”。只要在这个时期培养好,孩子以后就会顺着这个良好的习惯发展,自然就会成为社会中的优秀分子。如果没有在这个阶段培养好,他们的坏习惯已经形成就很难改掉,教师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真算是事倍功半了。在偏远的农村,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外出工作,这样他们家庭教育缺失的更加严重,会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大的难题。
(三)教育工作者能力的欠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增强,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平时在家里就像是小太子和小公主一样。这就使得很多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很差,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难,批评如果轻了起不到作用,如果批评严重了,孩子心理承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以一个成熟的心智面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增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学校里,学生每天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老师是学生除了父母之外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学校应该把德育学科重视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教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是德育载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把德育渗透到自己所教学课程中,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光是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也得到发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把数学竞赛机会用来教育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用美丽颜料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结语:
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教育来说,德育是重要的分支,无论在哪个朝代和时期德育都受到教育家的关注。在现今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现象,在生活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需要培养出有诚信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家长需要在孩子入学前就重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不能一味的纵容溺爱,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样老师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要把德育渗透所教的课堂中,让小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小学阶段德育教学是重要的热议话题,德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要在新时代完成更好的教育策略建设。
参考文献:
[1]仁真古.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0(9):225.
[2]郭雪梅.浅谈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教文汇, 200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