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0-05-06董国
董国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的先辈几千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里面蕴含了无数的智慧,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文化土壤,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炎黄子孙的血肉与灵魂。初中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明日栋梁,更要将传统文化学习并融汇贯通,将国家传统精神发扬光大。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那么,如何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的与传播传统文化相融合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56-01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主抓学习成绩,把与考试有关的传统文化重点学习,机械背诵和寻找答案。与考试无关的传统文化得不到重视,至少在课堂上不会加以体现和研究。首先从本身来讲,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道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初中生作为国家明日栋梁,更应该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同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也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初中语文课堂实践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传统文化教育亦是如此。一味的照本宣科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的了解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上,把传统的教学和实践加以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传统文化。初中生受年龄的限制,缺乏正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能够让学生对事物的美丑善恶有基本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和认识。鉴于传统文化的抽象性,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是一件特别轻松的事情。因此,教师和学生要经常交流学习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于彼此的认识,将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提高学习质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那么枯燥无味,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传统的教学,只是课本与辅导书,题目之间的转换
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不能理解教材的深入思想。这种方式非常死板,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提高课堂效率了。这个时候,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就尤为必要了。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生动的表现传统文化。在學生学习模式方面,除了采取同桌讨论的方式,也需要加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吸收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答案,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时间
例如,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课,专门留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自由小组讨论和教师解答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通过不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教师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也很多。
(一)文言文作为古代最早出现的语言,是古人类勤劳和智慧的体现。在现代人看来,文言文的使用和理解都比较费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文言文的解析和释义,让学生了解到这种语言的魅力所在,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两种文学形式的出现,不仅使拗口的文字形式更容易理解,更增加了文章的优美性。这些诗词或唯美,或哀怨或豪放或悲壮,将这些运用到初中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更能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和理解,结合当时作者写诗词的意境,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其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三)明清时期,很多白话小说开始流行。例如四大名著,作为家喻户晓的小说,已经被拍成很多电视剧版本。书中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对社会现实的一些深刻认识,也是值得初中生学习的。教师应当适当引导,增加学生对这类文学著作的阅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智慧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尤其在初中教育方面,教师要加大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初中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严华银.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J].中学语文教学, 2017(6):4-10.
[2]马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J].考试周刊, 2018(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