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古诗词课堂教学“四步”突破策略

2020-05-06李洪才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诵读意境

李洪才

【摘要】古代诗词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载体,所以搞好古代诗词教学尤为重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与研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帮助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四步课堂教学思路:首先,疏通诗句意思,为全面理解作品清除障碍;第二,“知人论世”,这为进一步理解作品铺路;第三,寻找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为深入理解作品构设意境,通过诵读感悟诗美;最后,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感悟诗情,平行创作。同时诵读是诗词鉴赏课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所以诗词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伴随着诵读。诗词课堂教学“四步”突破策略只是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探索。要真正搞好古诗词教学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从而更好的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  知人论世  意境  诵读  平行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30-02

中小学语文部编本语文教材已全面使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的比重明显加大。同时在中高考语文试题中,对文言文及古诗词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众所周知,古代诗词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载体,所以搞好古代诗词教学尤为重要,而且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与研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古代诗词的四步课堂教学思路,感觉效果良好,现浅谈之。

一是疏通诗句意思,为全面理解作品清除障碍。古诗词之所以称作古诗词,是因为它的语言和现在的日常语言有较大的区别,学生生活中因为接触较少,对此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意思,理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然,这里不仅给学生指出一些难理解字词,还要弄清修辞用典的寓意,也可在细微处对学生进行思想点化。

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中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句子。这里用典设喻,以钓鱼喻求仕。《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后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便成谚语。垂钓者:钓鱼的人。徒然有,空有。这样一疏通,学生自然就容易把握诗的意旨。当然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孟浩然的积极求仕。这是一种为自己施展才华寻找机遇的大胆进取。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有这种毛遂自荐的勇气和魄力,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以此可以激励学生敢于推荐自我的进取精神!

又如我们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时,理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我抓住“汗青”一词,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作“汗青”,后来借指史册。以“汗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文天祥能坦然赴死的原因,从而引出文天祥对祖国的热爱。

在这一环节中,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有节奏的去读,读出抑扬;有侧重的去读,读出轻重。此阶段的诗词诵读,旨在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二是“知人论世”,这为进一步理解作品铺路。通过对句意疏通以及对诗词感性的诵读,学生对作品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一环节可对学生进一步的引导。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平经历。每位作者的每篇作品都有自己写作的具体时代背景。我们学习每首诗词,都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简历及相应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内涵。有时了解作家也是对学生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当然,平时我们也经常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作家的材料,进行集体共享。这既便于学生自己课外遇到这些作家的作品时作进一步理解,同时又是一种资源性语文积累。

例如,刘禹锡,从贞元二十一年初次被贬至宝历二年奉调回洛阳,前后遭贬共历二十三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他经历的生活困苦常人难以想象,但他却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留下了像《陋室铭》这样的传世佳作,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千古名言;而且高寿,享年70岁。所以他的乐观旷达对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是一笔精神财富。如果我们对刘禹锡有了这样的详细了解,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他的作品都会有一种倾向性的理解。事实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几乎都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从不畏惧困难与邪恶势力。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

第二环节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又做了进一步的要求。让学生从“知人论世”中初步把握作品情感去诵读,这样以其神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

三是寻找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为深入理解作品构设意境,通过诵读感悟诗美。古人写诗填词都注意意象的选取,讲究意境的设置。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而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所运用的意象,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意象连缀起来进而形成画面,并借助联想和想象逐渐丰富画面内容,来构设出一个从读者理解角度形成的意境。意境构设完成后,我们再引导学生诵读更有利于从审美的角度去品味作品,從中领悟到诗美内涵。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们会经常做三项工作:一是寻找意象,构设意境,画出画面;二是制作微课进行诗歌常识小讲座。三是诵读感悟诗情诗美。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列举了十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我们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就会打破意象间的跳跃,进而形成一幅画面:已经枯干的藤蔓缠绕在一棵老朽的树干上,树上有一个鸟巢,这时天近黄昏,乌鸦回巢了。树旁有一架小木桥,桥下流水潺潺,这条小河旁有一户人家。通过想象可以让这户人家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而作者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西风夹着寒气吹来,远处夕阳落山了。并且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联想、想象来丰富画面内容,画出自己理解的画面,从而体会诗境。

当然,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和创作手法还是要给学生做理解性的讲解和积累的。我们在赏析李白的《春思》时,对开头两句的“起兴”“虚实结合”“双关”等写作手法做了专题讲解。“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这是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另外,“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中“丝”含“思”之情;“枝”有“知”之意。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诗词教学和“诵读”二字形影不离。诵读,是诗词鉴赏课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所以,在完成以上深入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诵读最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然,对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等的理解也会因学生们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而有所不同,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着理解的多义性,这就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可以依据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通过把握作品基调、控制感情、处理声音高低快慢轻重,展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作品。

四是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感悟诗情,平行创作。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上面已经构画出一个鲜活的意境。我们可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作者,有同样经历和遭遇,身临其境。自己会有什么感悟呢?学生一般会有一种想家的感觉,这样自然引出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在这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当然,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与陶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但古典诗词是文学中的精典,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学习还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文化的重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会引导学生进行平行性创作。

例如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之后,在这一环节我班同学李睿绎填了一首《苏幕遮  回故居》

绿萌树,青落地,风暖景明,步履著悦豫。故居草木皆依旧,欢歌笑语,满园再难觅。

昼里思,梦中念。物是人去,捡拾旧影聚。砖瓦户牖溢留意,泪眼凄凄,无言共灵犀。

虽然这个学生填的这首词在用韵上不太规范,但作为一名初中生已经很不错了,关键是这一环节通常会使学生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知道“词”讲究“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通过这次平行性创作,学生对“苏幕遮”这一词牌的特点全部搞定。也对古诗词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方法有了一个全新的把握。当然我认为这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总之,以上只是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探索。可是要真正搞好古诗词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學工作者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从而更好的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06

[2]曹加忠.诗味说与中学古诗词教学,华东师范大学  2009.10

[3]陈萍.困境·出路·改革设想——新课标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刍议,江西师范大学 2016.06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诵读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