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建:在时光里静静歌唱
2020-05-06张媛媛刘广阔
张媛媛 刘广阔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合写的《平郊建筑杂录》中的一段文字。诚如二位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每一座穿越时光而来的建筑,都是曾经过往时光的见证者。
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有城市因她而兴,有建筑因她而起,有太多东西因为她被写进了厚厚的历史里。但唯有留存下来的建筑,能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触摸历史的痕迹。
百年前的繁华地
被称为“江北水城”的聊城,明清时期是靠运河而兴的商埠。现如今,这里还留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让人依稀能看见当年桅樯如林、商贾云集、彩舟漕船往来穿梭的繁华景象。尽管当地的居民已经很少去光顾,但它仍以冠绝历史的芳华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它就是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古京杭运河西岸。 据生活在运河两岸的老人们讲,明清时期,这里商业兴旺,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开设商号,创办手工业作坊。长期背井离乡、思乡恋亲之情让商人们萌生出一个愿望,就是建一处“悦亲戚之情话,慰良朋之契阔”的场所,于是就有了这座山陕会馆。
山门、戏楼、南殿、正殿和春秋阁,会馆内的每一处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他们将老子与八仙雕刻于一处,暗含着求仙必须修德的思想。他们把地契刻在了石碑上,并刻上了“永垂不朽”的文字,连建造时的“财务状况”也通过碑碣记录了下来。以大殿前有两只石狮子为例,石碑上就有一段非常明晰的记载:“石料使银一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石匠路费使银四十一两,石匠工使银四百二十九两八钱八分。”总算下来,这两只狮子共耗白银634两有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山陕会馆不仅是秦晋之好的见证,还是当時商业繁华的最好说明。当时的聊城还有江西会馆、苏州会馆、武林会馆等20多家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八家,号称“八大会馆”。不止聊城,运河沿线的台儿庄也有会馆遗存。尽管有很多会馆已经不复存在了,但留存下来的一瓦一木都是历史最真的记忆。
新城中的老地标
在聊城,运河畔还有一座写满了历史的地标性建筑——光岳楼。在摩天大楼不断崛起的现在,这座充满时间印记的老地标,越发显得与众不同。
这座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屹立于聊城东昌府区古城中央,是目前我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其建筑技术堪称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登峰造极之作。光岳楼的四层主楼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部为木结构。令人惊叹的是,六百多年间,未遭任何损坏,这不仅得益于聊城人民的精心呵护,也得益于它巧夺天工的建筑构造,故光岳楼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清康熙皇帝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正门匾“光嶽楼”三字便是乾隆所题。
但相对于光岳楼,乾隆似乎更爱济宁的太白楼。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回京时至济宁,当地专门为其建起了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行宫。可乾隆皇帝更青睐运河北岸的太白楼,因为站在太白楼上,他不但可以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还可以体会京杭大运河这一伟大工程带来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太白楼是他怀念诗仙李白最好的场所,每次登楼他都会忍不住诗兴大发,这一次他挥笔写下了《登太白楼作》:“苕峣高阁俯城闉,名字犹传太白真。善酿者汪信知己,举觞惟贺是佳宾。良辰漫惜方春饯,胜迹初探返跸巡。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
这里是文人墨客怀古思今的胜地,留下了不少感怀的诗篇。这些诗篇现如今成了研究太白楼和济宁历史变迁的珍贵资料。太白楼虽然不巍峨,但厚重的历史沉淀,让它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标。
民居里的旧时光
城市日新月异,运河湖畔也高楼渐起,但在运河沿岸台儿庄居民的心中,老民居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几块木板钉成红漆木门,旧式的铁门栓一头嵌在水泥墙里,挂上一两把生出铜锈的锁。木窗内里被一层铁栅栏隔得严严实实,门大多是敞开着,日光照不进狭窄的胡同,堂屋总还陷在黑暗里。
在老居民的记忆里,那时的生活还远没有像这在这样紧张忙碌,城市很小,几条街道纵横交错,本地人大都相识。
许多住过老宅院的人,都对老宅院那种与自然亲密、融洽的氛围依依不舍。台儿庄古城内尚存有部分老民居,虽然已经没有人居住,但据当地老人回忆,这里曾经有三颗大梧桐树:“那三棵大树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一到夏天,树冠能遮满整座院子,夏天在梧桐树下乘凉,听着蛐蛐的叫声,别提多美了。”说到此处,老人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种幸福与满足,而随即则是一种无奈与失落。他说:“现在住上了楼房,虽然方便,但完全没有了从前的生活情趣。”
在运河边一处院子里,主人在院子里冲洗着菜蔬,一只白猫躲在院子的角落里啃着主人丢给它的鱼,正屋过厅里整齐地摆放着十几个鸟笼,笼中各色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后院一棵椿树,旁边一只肥硕的母鸡自在地抖动着身上金黄的羽毛。主人说,院子是早年祖上留下的。从前的生活慢,临河而居的他们,悠闲惬意。
其实,无论是会馆,还是民居,每一个建筑都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故事,有的是商贾轶事,有的是文人情怀,还有的是茶米油盐。它们虽然不动,但时间在流动,人事在变化。它们身上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