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020-05-06彭怡
彭怡
【摘要】语文教育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就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认知视野。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已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当地教育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地方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地方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整合,根据阅读文本、学生生活实际来挖掘文化资源,以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其学科素养,在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其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同时,以语文阅读教学为载体,实现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地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1.利于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理念等有了良好的转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阅读技能薄弱、兴趣较低等问题。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开展阅读教学,围绕小学生兴趣需求、阅读水平来选择文化资源,促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开阔认知视野,促进其情感、思想的升华。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学生渗透一些历史名人、事迹,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其阅读课堂参与性有着良好效果。
2.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地方传统文化凝聚了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其与学生生活相贴近,而语文本身蕴含着文化的特性,是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体验、领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了解、认知的途径较少,语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语文世界的平台,对开阔其知识视野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家乡热爱情感是十分有利的。这样一来,语文阅读会成为学生陶冶情操、感知文化的一项活动,对实现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地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措施
1.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丰富阅读材料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要注重学生阅读训练,帮助其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学会阅读,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思维方面的重视,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兴趣、水平来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源。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材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要体现出丰富性,要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其阅读兴趣,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有效发展。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地方传统文化,是丰富阅读材料的有效方式。教师可将当地历史发展概述、地域文化等材料进行整理。另外,每个地方传统文化都具有历史性、独特性的特点,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并撰写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针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的差异与关联性,从而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并针对整合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从而最大化发挥出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2.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
阅读是一项需要终身去学习、实践的一项任务,是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提升其阅读积极性,则可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
一方面,主题阅读。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文本,其阅读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由于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到文本内涵,体会到其思想情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地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文学作品,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当地历史人物创作的诗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加深理解。
另一方面,文化熏陶阅读。语文课本中含有许多关于民间习俗的内容,可为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本土资源、风俗习惯等都是学生阅读、写作的素材,其是由作家将民俗特色、风情结合自身体验、所感所悟等描述出来的,因而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可感受到浓厚的家乡气息。所以,在语文阅讀教学中,要重视对民俗资源的融入,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搜集、查阅,对当地传统文化节日风俗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一来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家乡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灵感,促进心灵、精神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丰富学生阅读与文化体验。
3.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学语言素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语言素养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学语言素养需要长时间努力,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知识。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为学生文学语言的学习提供良好平台。教师可将当地语言文化、方言等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学生体验,促使其对语言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了教学方式、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对提高学生文学语言水平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学语言的钻研,深入挖掘其价值,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领悟,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加快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4.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分析文章结构
地方传统文化涉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在这些文化中自然包含一些名人名事、民间故事等,大多是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若将其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提升教学有效性是十分有益的。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结构的认知、梳理一直是其学习的重难点,而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是采取讲解、灌输的方式,导致阅读教学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可将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历史人物、事迹等融入阅读教学中,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降低学生阅读学习的难度,从而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当然,对于这类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要做到精心筛选,找出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与语文阅读的衔接点,以便地方传统文化文本被学生所接受,并向学生传递出更多积极、正面的思想。
【参考文献】
耿红卫,程成.崔学古《幼训》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J].教育评论,2018(06):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