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创设劳模时间考

2020-05-06游海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竞赛模范苏区

[摘 要]中国共产党何时创设劳模?学界众说纷纭。史实表明,劳模创设的时间、内容、地点等和学界已有的认识并不吻合。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创设劳模的根源在于苏区的物资短缺和经济困窘,最早源于各革命根据地出台的督促和奖励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初衷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苏区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争取对敌斗争的胜利。初始形态的劳模,就是各革命根据地依据政策奖励或表彰的对象。劳模当时称为模范,属于模范之一种。苏区时期创设模范的做法与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树立劳模的历史源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劳模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2-008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P3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发展。那么,中国共产党何时创设劳模,为什么要树立劳模?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本文拟对此加以专门梳理和讨论,以廓清史实,正本清源。

一、学界的分歧与共识

关于中国共产党创设劳模的认识,学界有分歧,也有共识。

分歧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劳模创设的认定时间不一样,二是对创设劳模的依据看法不一样。

孙洋波认为,劳模创设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生产竞赛中,时间是1932年3月。依据是,“1932年3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就关于开展劳动竞赛发出《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要求全党以最大努力‘发动群众积极性,用组织模范队和革命竞赛的新方式,‘转变全部工作。同时,临时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生产竞赛,并制定了竞赛的评比标准和奖励章程”。[2]他认为这是劳模的起源。

蒋自饶、刘仲英认为,劳模创设于中央苏区公营企业或国家机关的劳动竞赛中,时间为1932年9月间。依据是,“1932年9月1日至11日,中央兵工厂和中央印刷局之间开展的‘以增加生产、节省材料和参战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这是迄今为止,中央苏区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国营企业间的劳动竞赛)……,都是当年在中央苏区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竞赛活动”,“竞赛的优胜者由工厂给予奖励和上‘红板(类似今天的光荣榜)”。[3]

陈家墩、姚荣启认为,劳模创设于1933年5月在瑞金召开的农业生产竞赛活动颁奖大会。他们认为,“有着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被人们誉为时代的精神,民族的脊梁,社会的中坚的中国劳模,同样是从红色故都瑞金走来!”,依据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所记载的,毛泽东于1933年5月19日,出席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武阳区召开的赠旗万人大会,并代表临时中央政府将写有“春耕模范”的奖旗赠给武阳区和石水乡群众这一事件。[4]但同时,他们又认为,“从1932年开始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央苏区开展的劳动竞赛和工作竞赛,“形成了一个学先进促后进你追我赶的局面。在那块红色的土地上,产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劳动模范!产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先进模范单位!”。[5]

齐燕庆认为,劳模创设于中央苏区公营企业的劳动竞赛中,时间为1933年8月。齐文记述,“中国劳模是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诞生的。1933年8月,苏区各厂矿企业开展了劳动竞赛,提出了比数量、质量、成本等内容的竞赛目标,按时评比、表彰先进、评选模范。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或送上红榜”。[6]其依据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对此的论述。[7]P80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高玉娇。[8]

还有的笼统认为劳模创设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但没有指明具体时间,更没有展开具体论述或论证。如王永玺、张晓明认为,“中国的劳模最早创设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公营企业和革命竞赛中”。[9]杨忠虎、张用建认为,“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开展,在实践层面上可以说是源自苏维埃时代各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劳动竞赛或‘革命竞赛活动。陕甘宁边区对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的宣扬,开始也是承袭了苏维埃时代的既有做法”;劳模运动的“实践基础就是苏维埃时代各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劳动竞赛”。[10]田罗银认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初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迄今己有近80年的历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在公营企业中开展的革命竞赛是中国劳模评选的最早表现形式”。[11]

另外,王建华认为,劳动英雄的选拔与表彰发端于1935年苏联开始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是为了应对苏联集体劳动中的怠工现象,以提高生产效率。[12]王建华文章研究主题并非劳模,而是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的生产逻辑,但王建华文章中的劳动英雄,实系劳动模范。

目前,学界共识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上,都认同劳模创设于土地革命(即苏区革命、苏维埃区域革命)战争时期;地点上,都认同是在中央苏区创设;内容上,都认同创设于劳动竞赛或革命竞赛中。

二、为何创设:最早形态的劳模

分歧的关键点,在于各自认定的劳模诞生的依据不一样。那么,中国共产党到底何时树立劳模,为什么要树立劳模呢?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四处碰壁的境遇下摸索出来的。对于新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来说,其發展壮大面临两个最大困难。

一个是国民党军队持续不断的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割据,被国民党视为威胁统治的心腹大患,因而国民党多次实施军事打压,必欲除之而后快。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先后遭到江西方面国民党军队的4次“进剿”和湘赣敌人的3次“会剿”。其他各初创的根据地无不如此。面对强大的敌人,党和红军只有全力做好根据地的党务、群团、扩红、肃反、宣传、救济、反帝等各项革命工作,同仇敌忾,才有可能打败敌人的军事进攻,保全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个是战乱烧杀和敌人封锁等原因导致的根据地物资短缺和经济困窘。在井冈山,1928年11月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称:“红区白区对抗,成为两个敌国。……两区几乎完全断绝贸易”;“因割据已久,‘围剿军多,经济问题,特别是现金问题,十分困难”。[13]P70-71、79次年2月,红军不仅废除了薪饷,而且“最近几个月来,不讲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士兵生活特别的苦(无论士兵官长以及地方工作的也是一样)”。[14]P265在赣东北,1929年上半年,“苏维埃区域前被匪军进攻时,房子烧去大半,东西抢空,尤其是耕牛和粮食,民众因经济发生恐慌,常有逃亡,这确是一个很大的危险”。[15]P202在湘鄂赣,自1927年暴动以来至1929年底,由于遭受“无情的屠杀与焚烧”,边区“田园荒芜”,“小市镇经济的破产”,“农民生活异常恶劣”。[16]P192-194在湘鄂西,1930年由于“受敌人铁桶般的封锁”,“群众经济,桎梏万分,政府经济已到山穷水尽的前途”,“若不设法具体解决,苏维埃区域不惟不能扩大,并且难以巩固”。[17]P60、62

显然,在经济封锁难以打破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根据地的工农业生产,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军需民用。为此,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先后出台了督促或奖励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

在中央层面,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规定,苏维埃国家应“奖励农村手艺”;1928年2月,《中国土地问题与土地革命》规定,苏维埃政府对“一切的手工工艺,应设法奖励,手工品不征收赋税”,“奖励农民种植有实利的植物——如棉花、桑、茶、豆、瓜”。[17]P5、17、18

各根据地和地方党组织层面,如1928年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工农兵政府颁发布告,内云:“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粮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特示布告于右,各宜领遵为先”。[18]P3731929年湖南省委提出:“奖励生产,奖励小商人经商。”[16]P65同年11月,中共闽西特委提出防止农业衰落的办法,其中有“将田耕坏或荒芜者,由政府收回其耕地以示惩戒,其田收回由政府自耕或交与耕田进步者领去”“耕地改良生产品增加者,由政府酌予奖励”“各级政府应时常开农业展览会”等条款。[19]P3751930年的赣西南苏区,也实行了“奖励生产”“强迫劳动”,政府给收成增加者以优奖证、给荒芜和减产者以警告等政策。[20]P3531931年春的赣东北特委,把“实行奖励生产”作为恢复苏区经济的措施之一。[21]P82

依照上述史实判断,中国共产党创设劳模的原因在于苏区内的物资短缺和经济困窘,最早可能源于各革命根据地出台的督促和奖励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而当年受到奖励或表彰的对象,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树立的劳模。

三、最早形态的模范集体

个体劳模以外,还有模范集体。其中,模范农场最为典型。模范农场,俗称集体农场,实行的是共耕制度,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建立模范农场,目的在于引领农业生产,发展壮大根据地经济。

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其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就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的规定;1930年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则规定:“在某种情形之下,得将分配不完的部分,建设模范农场”。[19]P361、4171930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巡视员张怀万在其巡视报告中也提及,“过去苏维埃有提出一部分土地作公产,建设模范农场”[20]P199。可见,提出应组织或建立模范农场,是土地革命初期各苏区的普遍想法。

实际中,有些苏区予以了落實。据研究,建立集体农场的苏区,“主要是湘鄂赣、鄂豫边和赣西南”;其中,“湘鄂赣苏区的湘东平江、浏阳,是中国苏区内推行和放弃共耕制度较早的苏区,大体在1928年实行并在次年最终放弃”,“鄂豫皖苏区的黄安等地”,1929年至1930年间“开办‘共产村和集体农场”,1930年底到1931年初,“也被取消了”,集体农场在赣西南苏区虽有提倡,“最终并未实施”;这些苏区提倡或开办集体农场、实行共耕制度,既有战争环境下农民十室九空难以生活,不得不“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以共度难关的现实因素,又有某些领导者犯了“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左倾错误”因素。[22]P193-196显然,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模范农场,倡导的是“共耕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前途”,虽超越了时代和条件并以失败而告终,但其作为模范和榜样引领农业生产的初衷及意义不可忽视。

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还在基层党、团、群组织上大胆创新,建立模范支部、模范队等,以作为实际工作的模范和榜样,或领导和指导各项革命工作的深入开展。例如,1929年6月,中共德安县委就“通知各区将全区较好的支部建立模范支部”;同月,中共江西省委决议要求,“必须注重产业支部的建立,并须在产业支部中建立中心支部(模范支部)工作,以创造健全的支部生活。在农村中,亦须以重要农村及手工业工人较多的支部做模范支部,特别注意这些支部工作的建立”。[15]P241、2727月,中共德安县委把“选择重要农村或手工业工人较多、雇农较多的支部做模范支部”“注意计划模范支部的工作,加强对中心支部的指导”作为党的具体工作方法之一。[23]P40-411930年8月,共青团寻乌县委“因人力财力上的缺乏”,决定先“暂在留车建立一个模范支部”,这种“模范支部是影响其他支部使之效法而健全起来”,理论上每区应建立一个,“以影响健全全区支部”;同时决定少队县总指挥部成立后,“各区须负责派一部分积极勇敢对红军有认识及观念较好的份子前来县总指挥部训练,以作少队模范队”。[24]P16、22中国共产党本来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青团是“少共”,是党的得力助手;少年先锋队(文件中简称为“少队”)本名就是先锋队。在它们基础上成立的党、团、群模范支部和少队模范队,则无疑是“先锋”中的“先锋”。

无论是模范农场,还是党、团、群等组织上建立的模范支部、模范队等,都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最早树立的先进模范集体(单位)。1931年春以后,随着国民党军的第二至第五次“围剿”战争的展开,苏区物资短缺和经济困窘程度进一步加剧,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在苏区不断掀起劳动竞赛和革命竞赛的高潮,由此产生了更多的个人模范和模范集体。

四、中国共产党创设劳模的历史源头

众所周知,中国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底层群众进行制度创新的一场伟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展开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创设劳模就是其中之一。

劳模是劳动模范的简称,包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其中,“劳动模范”授予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先进工作者”授予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这是当前关于劳模概念的大致界定。

关于劳模的创设,本文的研究和学界已有的认识并不吻合。中国共产党创设劳模的根源在于苏区内的物资短缺和经济困窘,初衷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苏区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解决苏区的经济困窘,争取对敌斗争的胜利。

时间和内容上,劳模并非创设于有人认为最早的中共中央1932年3月颁布的《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实际上,无论是193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几个文件中,还是1931年4月至1932年3月的湘鄂赣、鄂豫皖、湘鄂西、赣东北、闽北、中央苏区和江西苏区,均提出组织模范队、轻骑队、突击队、冲锋队,开展革命竞赛的内容或决议),也非此后国民党第二次“围剿”战争后苏区广泛开展的劳动竞赛或革命竞赛,更非1935年才开始的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劳模最早源于各革命根据地出台的督促和奖励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各革命根据地依据政策奖励或表彰的对象。

地点上,劳模并非仅在中央苏区创设,而是革命大潮初起时在井冈山、闽西、赣西南、赣东北等多个苏区创设的。

提法上,当年的革命文献只有“模范”一词,而无“劳模”提法,劳模实为模范之一种形态。限于资料和模范认定标准(如哪一级党组织和政府认定的,才算是真正的模范呢?),今天已经很难确认,哪一位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树立的模范,哪一个集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树立的模范集体。

透过历史的烟云,不可否认的是,苏区革命时期创设模范的做法与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树立劳模的历史源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孙洋波.中国共产党树立劳模的发展历史[J].学园,2013(33).

[3]蒋自饶,刘仲英.中央苏区的劳动竞赛[J].江西社会科学,1991(6).

[4]陈家墩,姚荣启.劳模历史探源(上)——毛主席出席在瑞金召开的劳模会[J].工运史话,2015(11).

[5]陈家墩,姚荣启.劳模历史探源(下)——革命竞赛在中央苏区蓬勃开展[J].工运史话,2015(14).

[6]齐燕庆.中国劳模现象的历史及其沿革[J].理论前沿,1996(9).

[7]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

[8]高玉娇.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9]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历史发展[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3).

[10]杨忠虎,张用建.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述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5).

[11]田罗银.全国劳模及其历史作用研究(1950—1980)——基于政治符号理论的解读[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王建华.革命的理想人格: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的生产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2016(5).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5]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一)甲[Z].内部资料,1987.

[16]湖南省档案馆等.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8]许毅.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江西省檔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0]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1]江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2]何友良.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3]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二)甲[Z].内部资料,1988.

[24]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二)甲[Z].内部资料,1988.

A Research on the Time of the CPC Setting up the Title of Model Laborer

YOU Hai-hua

(Institute of the CPC and Modern China,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When did the CPC set up the title of model laborer? The academic circle is divided.Historical facts show that the time,content and place of model workers creation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circle.In fact,the CPC set up the model laborer because of the material shortage and economic distress in the Soviet areas.It originated from the policy of urging and rew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sued by various revolutionary bases.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ain purpose w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Soviet areas and w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enemy.The model laborers in the initial form are the objects of reward or commen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cies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ey were then called models and belonged to one of the role models.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setting up models during the Soviet Revolution is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the CPC setting up model laborers.

Key words:the CPC;model laborer

(責任编辑:邱 明)

[收稿日期]2020-02-08

[作者简介]游海华(1972—),男,江西丰城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区域社会(经济)史。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纪念建党100周年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树立劳模弘扬劳模的历史、经验和启示”、2019年度浙江工商大学“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苏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劳模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竞赛模范苏区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实在看不懂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实在看不清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实践、经验与思考企业文化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工商银行 云南省工行开展“提质增效 争先进位”劳动竞赛活动
没人选它当模范
模范虫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