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2020-05-06孟纪军
有人说,教育意味着改变,教育可以改变未来。我们提出“心中有他人”的校训,意在倡导师生从心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而激发生命自觉,促进自我改变。也有人说,文化是一个个故事。讲述故事,就是讲述生命的意义,阐发文化的价值。
“小霍金”来了
2017年暑假将近结束的一个上午,一位中年妇女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说她即将上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原来就读的学校搬迁到更远的地方,上学不方便,而她的房子就买在我们学校附近,问我能不能收下她的孩子。她说孩子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导致孩子不能行走,手臂也不能抬起,连轮椅也不能坐,但可以用带子束缚在轮椅靠背上。人家都喊她的儿子“小霍金”。我一听,心想:这恐怕不可以吧!孩子显然生活不能自理,应该握笔都很困难。她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担心和犹豫,说:“校长请放心,孩子外公来陪读,一切活动自理,绝不给学校、老师添麻烦。”她还告诉我孩子从出生到求学一路坎坷,遭到很多白眼,遇到很多阻碍。她很坦然,也很淡定,说之前已经来学校几趟了,招生组说收不下,今天也只是来试试,收不收,都不怨我们。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我们学校提倡“以仁立人、仁者爱人”,最终实现“心中有他人”。这个家长不就是在反反复复向我们承诺,时时处处替我们着想吗?直觉告诉我,破例也要收下这个孩子。我们立即召开会议商量。这学期刚好二年级来了一个因车祸而残疾的孩子,为此,我们在一楼(二年级其他班级都在二楼以上)设了一个“爱心班级”,不正好可以把“小霍金”也放在这个班吗?但转念一想,“爱心班级”是第一次设立,班里已经有了一位残疾儿童,如果再增加一位残疾儿童,会不会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增加太多工作量?老师们一下子能接受吗?学校倡导“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儿童的同时心中也要有老师啊。有人建议可以召开班主任大会,看看有没有班主任主动接收这个孩子。
当天中午,我们召集全体教职员工开会,邀请“小霍金”的家长跟大家见面,请她讲述“小霍金”出生以来遇到的千种艰辛、万般磨难。她说孩子一出生就出现异样,一就诊,晴空霹雳。该上幼儿园了,人家说:“不会走路,连爬都不会,不收!”孩子说:“妈妈,你放我下来,我能爬进去。”她告诉大家,当她推着孩子,别的孩子在后面追着喊“‘小霍金,来了!‘小霍金来了!……”的时候,她一点也不生气,因为,她心中只有感激:感激一路上有好心人帮助;感激上天给了她两个儿子,一个身体健康,一个头脑聪明……故事还没讲完,已经有四五个班主任举手示意,表示愿意接收。于是,学校就有了两个“爱心班级”,都在一楼,靠在一起。
改变,就这么自然而然。在这件事上,我在改变,行政团队在改变,班主任也在改变。“小霍金”来了,班集体更是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孩子们处处替他人着想,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罢课风波
出差在外,突然收到微信,说二年级一个班家长集体宣布要罢课。原来,家长一致要求小佳退出班级,不然就罢课。
对于这个孩子我很熟悉。小佳本该读四年级了,但因为身体原因,中间休学了两年。复学后,他经常搞恶作剧:突然拉开同学椅子,或在椅子上放图钉,再不就推倒同学……每一次都幸亏老师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才屡屡化险为夷,没闹出大事。为更好地帮助小佳,同时也为保证其他孩子的安全,学校和家长商量,让他妈妈来陪读。谁知陪读并没有解决问题,小佳妈妈不仅没有息事宁人,反而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激化了与其他家长的矛盾。家长们在QQ群中不停“吐槽”,在其他网络平台也不断发帖。尽管级部主任、班级任课教师进行了各种调停,但是罢课风波还是出现了。
于是,学校组织全体中层管理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一方面,谁也没有权利把小佳赶出班级。不管小佳是否存在生理或心理问题,他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融合教育也是大趋势,若家长不同意去特殊学校,小佳就必须随班就读。另一方面,必须保证班级其他孩子的安全,替广大家长着想,让他们安心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于是学校分别成立了家长工作组和教师工作组,分头开展工作。我们约谈小佳父母,他们表示不再护短,跟其他家长友好相处。班主任、科任老师也主动承诺,勇挑重担,愿意跟全班小朋友一起,全程陪读,时刻相伴。对此,家长们将信将疑,一直持观望态度。
第一天,班上只来了7个孩子。很多家长以为课上不起来了,但是老师们却认真组织教学、开展活动。“7个孩子的课堂”一样精彩,一张张上课的照片飘进了家长群中。第二天,教室里又增加了十多个孩子,小佳也没有搞恶作剧。第三天,孩子们来了一大半。小佳不仅像“小尾巴”似的跟着老师,还能主动捡拾纸屑,安安静静地专心画画。班级内的点滴变化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小佳可以随班就读,孩子们在班级里是安全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家长们终于被感动了,教室里再次座无虚席。
现在,这个班学生的家长们发生了改变,不再一味排斥,总是抱怨。老师也在改变,课间,不辞辛劳给予小佳格外关心、特别关注。小佳更在改变,每天都能画出美丽的画,课间他的笑容最灿烂。
仓鼠事件
那天,午餐时间接到报告,说六(4)班班长晨晨不见了。师生们慌作一团,到处寻找。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上午第三节语文课上,王老师正在全情投入地讲课,突然发现晨晨右手放在桌子底下,不知在忙什么。王老师走近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晨晨正在抚摸一只嘴唇粉红的仓鼠!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女孩子,更何况还是班长,怎么可以有这种行为?想到晨晨开学以来的表现——上课随便插话,坐姿自由散漫,平时优越感太强……王老师气愤至极:这怎么可以?她让晨晨站到教室外面,顺手把仓鼠笼子也扔到她脚下。下课铃响了,王老师又对晨晨说:“你不是喜欢仓鼠吗?带着它一起去吃饭吧!”晨晨再也受不了了,趁大家不注意,跑了出去……
后来,大家分工协作,找遍整个校园,最后发现她在教学楼的一间空教室里哭哭啼啼,十分委屈。孩子找到了,王老师心中一颗石头终于落地。但她还是想不通:一个班长,怎么可以这样?至少,应该成绩优异,带头示范,是个乖孩子。班长也很不解:我只是不想让仓鼠把头伸出来,老师也不至于这样生气……
事后,我了解到,晨晨是个不错的孩子,聪明伶俐,反应敏捷,成绩优异。平时阳光自信,开朗大方,课堂上发言积极,组织能力强,在班上威信很高。很多老师都喜欢她,都让她做小助手。王老师主动找到我,有一肚子委屈:回到办公室,大家都说她做得不对,简单粗暴,缺乏沟通,更不了解孩子;而晨晨又自尊心很强,吃软不吃硬。但王老师认为,身为班长,应该有班长的样子,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再说,怎么可以把倉鼠带进教室,还在课堂上玩耍?看着一脸委屈但又担心、着急的王老师,我说:“看来,老师们说的不错,你不了解孩子。若不是喜欢,她怎么会这样做呢?你扔了她最爱的小生命,还让她失去了尊严。当时,她没有做出更激烈的举动,已经是万幸了!”听我这么一说,王老师不禁大惊失色:“可是……她是班长,是好孩子……”好孩子怎么了?班长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站在她的角度看待问题?
成尚荣先生指出:“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不管是折翼的天使,还是心智健全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从心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理解别人,学会心中有他人。在教育的漫漫路途中,我们不断回望,不断反思,也在不断改变:改变自己,改变家长,改变孩子,进而改变教育,改变未来。
(孟纪军,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特级教师,212400)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