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2020-05-06徐宁张丽云栗志强乔良石佳玉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河北保护

徐宁 张丽云 栗志强 乔良 石佳玉

摘要:中国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其河北段自然生态优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级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是沿线地区的共同责任,文章基于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建设,以保护传承为前提,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探索其文化保護传承与科学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河北

大运河河北段总长530多公里,包括隋唐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组成,主河道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所辖的19个县以及雄安新区安新县。河段内人工弯道密集,原生态景观风貌样态真实,沿岸有华北明珠白洋淀、吴桥杂技大世界、沧州铁狮子、东光铁佛寺、大名古城等高质量旅游资源,被誉为“活着的遗产走廊与生态走廊”。而就大运河旅游发展现实看来,仍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资源分布松散,开发程度较低;文化传承利用质量不高;沿线生态环境亟待优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的建设有利于构筑文化传承新高地、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将成为助力河北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力量,也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立足点。

一、立足保护第一、科学开发的总前提

(一)实施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程

做好河北段全线考古勘探研究工作,重点对永济渠遗址故道、重要古城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做好大清河流域文物调查,编制建立遗存名录和档案,建立完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库;对运河船工号子等濒危项目进行抢救和复兴,出版一批大运河非遗保护成果。

(二)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划定并公布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具体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实施泊头清真寺、临西八里圈清真寺等文物遗存修整工程;完成重点段落安全防护工程,全面建立文物长效管护机制。

(三)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划定生态空间核心监控区管控范围四至,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启动大运河生态保护红线勘测定界工作,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和土地开发利用,制定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负面清单,列出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针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项目和设施制定搬离方案,明确大运河在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方面主要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和管理保护措施。

二、坚守科学发展的战略导向

(一)坚持全域融合、高质量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要批示的深刻内涵,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为宗旨,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河北段全域旅游隆起带,推动大运河河北段全域旅游格局优化、产品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提升、品牌塑造、体制改革,推动沿线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由线及面”,形成“俯仰古今、贯通京畿”的燕赵文化旅游长廊,彰显燕赵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河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新支撑。

(二)树立高起点、精准化的战略定位

一是维护好“运河乐享福地  燕赵文化长廊”的形象定位。二是确立市场定位,以京津冀鲁为核心市场,带动河南、山西、内蒙等周边市场,深化拓展中南、长三角、珠三角等远距离市场,鼓励港澳台、东北亚、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人来冀游览。三是明确功能定位,立足大运河文化带的现实功能,充分展示燕赵文化资源,发挥生态旅游、品质旅游示范作用,积极推动产业融合与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流域内旅游扶贫、资源富民。

(三)坚定总体引领、分期推进的发展目标

以“构建河北省全域旅游发展隆起带,打造大运河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区”为总体目标,合理划分近期、中期、展望期。到2025年产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运河文旅品牌形成,AAAA、AAAA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数量上有一定增加;到2035年实现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基本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达到15家,国家特色小镇10个以上;2036~2050年对目标进行展望,极具区域特色的燕赵文化展示带、生态涵养示范带、古风今韵旅游带、协同发展创新带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谋划串联京津冀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依据大运河河北段建设的定位要求,以北方运河全域旅游隆起带贯穿,融合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北部南部分别形成大清河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轴、漳卫河(永济渠)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轴,凝聚白洋淀红色文化旅游聚集区、沧州武术杂技文化旅游聚集区、邯郸中华成语文化旅游聚集区,通过建设引擎、重点项目打造多节点,形成“一带、两轴、三区、多节点”的串联京津冀、总览千年燕赵文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三、特色项目助推文旅融合

重点旅游片区和项目是大运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传承的核心支撑。以大运河为纽带,通过打造一系列引擎项目和重点项目,优化大运河文化旅游的空间布局,可有效引领大运河全域旅游带的高质量发展。

(一)引擎项目带动全线

结合沿线文化特色与产业结构,打造泊头水驿文化旅游区、魏县梨乡水城旅游区、清河运河水镇旅游区、香河国安运河第一城等文化交汇、产城融合的休闲文化水镇(城);建设东光水工文化旅游区、馆陶运河文化名镇群为牵动的运河文化景观带,充分展示沿线运河遗产、出土文物、水工技术、漕运文化;通过大名运河古府旅游区、永年广府古城旅游区、沧县旧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景县董子故里旅游区、临漳邺城遗址文化旅游区、涉县红河谷旅游区等遗址古迹的恢复建设,打造缅怀、纪念、考古、祭拜、体验、研学、休闲等多功能的历史文化展示街区;保护构建白洋淀生态湿地旅游区;以文安-胜芳洼淀古韵旅游区为引领建设高标准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区域传统文化为特色打造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区、沧州运河武术名城等文化品牌。将不同功能、类型、主体的引擎项目串联,得以实现地区文化融合、文化旅游融合、产业间融合,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旅游价值,推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二)重点项目聚能蓄势

进一步细化区域、功能,培育扶持重点项目,推动各子项目的具体实施,为运河沿线临西、魏县、馆陶、青县、阜城、景县、霸州、故城等地旅游發展蓄势。项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运河枢纽工程、水库建设、绿化景观改造、文化产业园、文化展示展览馆、田园综合体、生态湿地公园等。

四、重大工程提供建设支撑

(一)推动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促进沿线各县(市、区)旅游从封闭的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充分挖掘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沿线旅游与特色产业、行业融合发展,形成“旅游+文化、农业、水利、体育、工业、康养、扶贫、研学”的特色吸引物体系,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类型,以适应多层次的游客需求。二是将运河古时商埠、驿站文化融入城镇建设,提升历史文化厚重感。突出依河而建、因旅而兴的城镇特色,以运河历史文化、非遗项目、乡村旅游为依托,与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商贸服务业、大健康、新兴智能产业等融合发展,打造运河旅游特色小(城)镇。

(二)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与景观提升

一是加快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加强运河河道整治和遗产保护,对破坏的河道进行疏通、整治、修复,恢复河道水系景观;优化生态系统,大力推进运河沿线植树造林、绿化提升;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二是构建运河旅游风景道体系。推动国省干道和县道等途经大运河河北段沿线道路提档升级;在河岸两侧宜绿化地段,坚持依地就势、植物造景的原则,科学配置林草植物群落,形成兼具生态功能及观赏性的、高低错落自然立体的生态绿化景观;在风景道沿途建设以露营、田园、娱乐、乡村为主题的野趣休闲绿道网络,其建设要与外部干线交通形成有机串联,在现有路况基础上适度提升,并保持野趣。

(三)保障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旅游便民惠民

一是构建完备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调整完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大运河功能定位,增加通航功能和岸线管理,改善通航条件,在适宜的河段开通旅游客运专线、打造沿河游憩系统;进一步构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向社会广泛招募退休文史工作者、对运河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小学生、其他运河文化爱好者,建立高水平的运河文化旅游讲解志愿者队伍,引导旅游者的科学认知、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发扬。二是实现旅游便民、政策惠民。大力推进公园绿地、休闲广场、特色街区、休闲绿道、骑行公园、环城休憩带和休闲座椅等公共游憩区建设,不断完善游览接待设施;在城镇交通枢纽、旅游活动场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游客相对密集地方,设置残障人、老年人、儿童等使用的无障碍设施设备,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的建设。

(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强化旅游品牌营销推广

一是依托沿线各市和雄安新区建设旅游云数据中心,构建大运河智慧旅游体系。通过加强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实施旅游信息采集与感知工程、旅游信息网络传输工程,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便利化的智慧旅游服务,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参考数据与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二是实施旅游品牌推广“五个一”工程。大运河是一个宽泛概念,虽具有品牌独特性,但不具有品牌专有性,河北运河要想脱颖而出,必须突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塑造鲜明的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塑造一个旅游品牌形象,提炼出河北段“运河休闲驿站  燕赵文化长廊”的旅游主题品牌 ;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开发培育运河雄风体验游、隋唐运河文化游、燕赵故事怀古游、武术杂技休闲游、水利文化科普游、冀忆运河美食游等河北省运河旅游精品线路;策划一系列节庆活动赛事,通过区域联合举办大型活动、引入国内外知名节庆活动、策划打造本地特色节庆活动,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河北旅游节庆和赛事品牌;借势旅游推广平台,整合河北旅游智库等优势资源,建立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基地,深入开展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创新一个整体营销体系,传统营销渠道与智慧旅游体系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事件策划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实现境内境外、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最大限度提升宣传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秋丽,武金凤.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的内涵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

[2]陶莉.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3]周洪英.淮安市里运河文化旅游营销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9(02).

*基金项目:2019河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河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旅游业实施规划》成果的推广应用”(项目编号:2019035974)。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大运河河北保护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梁丛
孙婷婷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