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性别议题新闻报道与编辑社会责任探析

2020-05-06谢冰清

声屏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社会责任

谢冰清

摘要: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广泛使用,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民众获取新闻的主要信息渠道,网络新闻具有传播广、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在一定时间内引起民众的广泛热议。但一些网络媒体热衷于性别议题新闻报道,尤其是对性侵新闻进行炸作,经常出现披露了女性的生存环境等问题,广受民众诟病。这也和网络新闻的“把关人”素质较低有直接关系。在一些性别议题新闻中,女性成为吸引点击量的“噱头”,这不仅损害了女性的人权,加剧了性别不平等,也不利于我国法治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网络新闻对民众的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拥有“把关人”职能的编辑,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具有引导舆论、价值取向等重要作用,更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传达积极和正面的性别观念与价值思想。

关键词:性别议题 网络新闻 网络编辑 社会责任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互联网时代性别议题新闻女性形象分析》(课题编号:gxun-chxps201838)。

2018年,美国反性骚扰运动“Me Too”来到中国后,“章文事件”在新浪微博爆出,知名女作家蒋方舟、媒体人易小荷随后发文表示自己也曾遭受其性骚扰。以此事件作为导火索,女性网民纷纷发声,披露一系列知名人士性侵丑闻,对性侵进行反击。

性别议题是关于女性发展的舆论焦点,女性性别意识的解放意味着女性受众对自身的生存境遇、人权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网络新闻的制作传播主体受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或性别意识缺失,导致性别议题新闻呈现歧视女性的错误,阻碍了男女平等的进程。网络编辑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有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肩负改善这一现状的社会职责。本文试图分析网络编辑与性别议题新闻的关系,探索改善性别议题媒体表达的新路径。

网络编辑概况

网络新闻传播是依靠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方式,以互联网、移动媒体为主要媒介,具有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新闻的传播渠道有门户网站、微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其中微博、微信两个社交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其主要特征包括传播成本低、网民身份双重性等。这些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变成了公共场所,大家都可以发表意见。在这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之中,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和道德标准。

网络编辑的职业能力要求。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络编辑作为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相比,网络编辑“把关人”职责依然存在,其工作主要内容是采集素材、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还应具备更多的工作能力。首先,在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时,要拥有甄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和挖掘热点新闻的敏感度;其次,掌握新媒体功能特性,拥有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运营能力,善于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再次,要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趋势,对舆论方向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和把控能力;最后,要有坚强的抗压能力,处理大量碎片式信息加剧了网络编辑的工作强度。

网络编辑的社会责任。网络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中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不仅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行为模式,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我国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新闻纪律。

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编辑理念,网络新闻的服务对象依然是人民群众,即要把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中心地位。在编辑过程中,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要尊重新闻人物的人格尊严及隐私权。

其次,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编辑活动应该建立在合法的行为之上,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新闻来源。由于网络新闻媒体没有采编权,所以很多网络新闻来自传统媒体的报道。因为网络信息的易复制性,当今的互联网版权侵权问题尤为严重。作为社会文化行业的工作者,要有知识产权意识,维护作者劳动成果的合法权益。

最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网络编辑是网络新闻的“把关人”,网络新闻中的价值观影响着公众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在新闻制作中应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公众抵制恶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性别议题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性别议题”即社会性别议题,是指围绕社会性别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性讨论,它不只是关于女性的报道,还包括有关公共政策、性别观念、两性关系、性别平等的报道等。性别议题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利用女性肖像进行营销。以事件人物照片为主要新闻图片是非常常見的报道方式。以性侵新闻为例,在2018年发生的“郑州空姐乘滴滴遇害”“温州女孩乘滴滴遇害”两起案件中,新闻发出伊始,网络铺天盖地的传播都是两位受害者的照片。虽然经过了马赛克处理,但是不难让人看出受害者的相貌特征。

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有一种心理定势,越接近自己的事物越关注,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代入感。因此,一些自媒体利用受害者照片追求新闻的接近性,无论是后续新闻还是在微博话题中都使用到了受害者的照片,增加话题热议程度。

然而,受害者照片被广泛传播之后,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媒体甚至利用受害者照片“蹭热点”营销,使用案件受害者肖像,文案内容强调“漂亮女生”,意图将流量引入其他链接。无论是新闻自媒体还是非新闻自媒体,对于此类案件的报道方式都能反映出当下的性别新闻报道视角多以男权视角为主,女性处于一个“被看”的地位,以女性身体为消费“噱头”。

缺乏对性侵受害者的保护意识。性侵是性别新闻中较受关注的话题,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的受害者保护意识淡薄,在报道中过度追求新闻效果,罔顾受害者的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权。2018 年 1 月 30 日晚,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的报道,《新京报》就此发表评论《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这两篇文章先后发出,其论调意指这起十年前的性侵案件可能为冤假错案,并且在文章中公开受害者汤兰兰的信息。

相较国外新闻行业的受害者保护意识,我国新闻领域受害者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2018年9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因涉嫌性侵女大学生在美国明州被捕,外网对受害者保护意识极强,没有公布任何有关受害者信息。

隐形性别歧视。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制造新闻话题,为女性贴上各种妖魔化的标签。2018年7月10,话题“女博士毕业前分手”登上微博热搜,该视频新闻报道了上海一名女博士在毕业前夕和男友分手,母亲称支持女儿念书,不希望女儿成为生育机器。这条新闻看似非常“正能量”,其实却藏着隐形的歧视,“女博士”被妖魔化成了婚恋市场的边缘者。2018年8月,澎湃新闻《女司机等于“马路杀手”?数据告诉你真相》中的数据调查显示,2016年全年的交通事故报道中,“男司机”134篇,而“女司机”则有510篇,其中在标题里强调“女司机”的比例为44.3%,仍然热衷于为女性贴标签。

成因分析

宏观原因。首先是经济利益驱使。 新闻网站、自媒体的经营需要资金来运转,“流量变现”是其最基本的盈利方式,依靠流量数据来拉动广告收入。由于男权视角下对女性的“凝视”能带来“流量变现”,所以在网络新闻制作中,女性一直是被消费的对象,新闻内容、新闻标题利用女性作为吸引眼球的素材。然而,这种恶俗观念对公众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深了公众对性别的刻板成见。

其次是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益的基础,对隐私权的保护即是保护人的尊严。在我国,隐私权属于一种具体的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妇女的肖像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民事权益范围中也包括了肖像权、隐私权。然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基本上没有专门针对性的保护规定和条例。

微观原因。首先是受众的猎奇心理。猎奇心理是受众获得有关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编辑肩负着为受众筛选信息的重任,在选择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偏向于受众的喜好。一些編辑在引导受众的猎奇心理时,没有注重度的把控,罔顾新闻伦理与规范,导致一些低俗化、娱乐化的低质量新闻出现。

其次是从业人员缺乏性别平等意识。媒体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归根到底是因为从业者本身就缺乏性别平等观念和正确的性别意识。编辑活动是对已有稿件的再创造活动,通过选择、加工、整理从而制成完整的作品。因而一个缺乏性别平等意识的网络编辑,易导致新闻内容和价值产生非客观的倾向性。

改善对策

首先,编辑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要加强“把关人”责任意识,提升个人性别观念,增加性别敏感,引导积极正面的性别观念,强化性别平等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尊重人权,遵从新闻伦理杜绝以牺牲女性人权获得经济效益现象的发生。

其次,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政府部门以强有力的监控与引导,在新闻传播中消除性别歧视,并利用有关宣传部门对大众宣扬性别平等观念;加快网络传播领域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对网络传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监督机制。

最后,网民应加强个人素养。网民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新闻品位,自觉抵制低俗劣质新闻;在接收新闻信息时,保持独立思考,以多元化角度看待性别议题新闻。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曹 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2.李鄢宏:《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科技传播》,2012(6)。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社会责任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经济法是什么
浅析网络新闻编撰的发展演变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
如何写好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