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研究

2020-05-06史丽云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史丽云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随即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时代”原型,探索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内涵,从而得出“新时代”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为动力之源、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根本原因、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闪耀着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光辉。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社会主要矛盾;自由全面发展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全新的重大历史判断,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著作中多次提到“新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深入地认识“新时代”的新特点,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寻求切入点。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域下“新时代”的“原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明确提到了“新时代”这一概念,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的“新时代”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科技進步和人力劳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指出科学技术必将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深刻表达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推动作用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机器和大工业时指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走锭精纺机,因为它开辟了自动体系的新时代。”走锭精纺机是自动体系时代的开端,从珍妮纺纱机到后来蒸汽时代,机器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马克思在引用的注释中指出:“我们现代机械改良的特征,是采用自动工具机。一个机械工人现在所要做的,并不是自己劳动,而是看管机器的出色劳动,这种活每一个男孩都能干。”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彻底废除私有制以后将产生什么结果?”时写到:“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运用现有的改良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繁荣的新时代,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这样一来,社会就将生产出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恩格斯在这里提到的“新时代”,准确是指农业发展的“新时代”,根本上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却不是唯一因素。“因为要把工业和农业生产提高到上述的那种水平,单靠机械的和化学的辅助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提高运用这些工具人的能力。”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既是由科技推动的又是人的劳动铸造的。不可回避的是,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也极大地压缩了工人的劳动空间,资本家使用更少的劳动力便可以完成生产过程,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扩张,可以说自动化时代是对“工人”的一种否定。马克思引用尤尔在《工厂哲学》中对走锭精纺机的一段描述“它的使命是恢复工业阶级中的秩序……这一发明证实了已经阐述的理论:资本迫使科学为自己服务,从而不断地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马克思这里指的“新时代”严格意义上就是“机器自动化”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同样也是“工人沦为机器附庸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里蕴含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劳动资料扼杀工人。当然这种直接的对立,在新采用的机器同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或工厂手工业发生竞争时表现得最明显。”工人作为劳动力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得到了“否定”,但是这种“否定”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痛苦是“暂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却是长远的。

(二)出现革命性的新的生产关系的“新时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资本的产生时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本的出现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逐步论述资本的产生,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则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即人类劳动的价值)就必须进行商品交换,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有固定等价物出现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比如说金、银、铜等贵金属,或者粮食牲畜。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货币和世界货币4种职能,各种职能不同程度的发挥体现的是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但是哪怕不是很发达的商品流通就足以促使形成这些货币形式。资本的产生则不尽然,其产生需要一个关键的条件——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自由的工人”在马克思这里指的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自由的一无所有的工人成为了彻底的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出现的同时,资产阶级也自然而然地也出现了,换句话说,商品化的劳动力的出现,决定了资本的出场。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诞生了,所以马克思总结说:“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里的“新时代”具体指的是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较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具有革命性和必然性的,“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资料,都是在封建社会里面造成的。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们必须被打破,而且果然被打破了。”但同时资本主义也营造出了一副凄惨的景象: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一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无产阶级的苦难在这种生产关系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里的“新时代”只是马克思所向往“新时代”的一个环节,并且是要“否定”的一个环节,“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无法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最终也将无法忍受资产阶级的奴役,所以必须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才是马克思最终追求的“新时代”。

(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也曾说过如果要用几个字表达未来新时代的思想的话,非这段话莫属。这里的“新时代”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对应的人的状态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不再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每一个人都不仅仅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个人得到了全面发展。就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时代”的明确表达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正确认识时代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其他一些著述中,则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5个阶段。马克思主要依据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划分不同的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按照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的历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3个大时代。他强调:“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恩格斯虽然表面上是从文明程度来划分不同时代的,但是仔细推敲的话与马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把生产方式和当时的经济制度作为不同时代的标志,都是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原理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时代划分,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主体内容,属于“大”时代观。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提出了“大时代”和“小时代”结合的时代观。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即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和划分不同的“大时代”。

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命题,就要理解“大时代”和“小时代”的辩证关系。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从根本的社会形态上来划分的,属于“大时代”的历史范畴,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之一,因而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小时代”,这是第一个逻辑层面的“大”“小”对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具体的阶段性发展。这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成为了一个“大时代”。这一“大时代”又经历了譬如“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等“小时代”。这是第二个逻辑层面的“大”“小”对应。从“大时代”与“小时代”的辩证关系入手,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时代”之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时代”并没有改变,但作为具体的历史“小时代”已經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实践逻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人们进入“新时代”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的根本动力。从我国来说,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大时代”还是“强起来”的“小时代”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力发展不断进行变革的必然。这种辩证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出“新”的动力之源。所以,新时代之“新”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于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中华民族将在“富起来”的历史基础上迈向“强起来”的美好未来。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推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矛盾的变化使事物发展出现阶段性质变,从而迈进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进的阶段即“新时代”,而围绕解决新矛盾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旧是“新时代”追求的发展目标。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的“三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发展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论旨趣,也是中共共产党人永恒的追求。习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却不曾改变,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