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趣双导”驱动下的心理防疫课程研发路径

2020-05-06陈宇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2期

陈宇燕

〔摘要〕心理防疫课程需要攻坚“实用性欠佳”“吸引力不足”“输出形态单一”这三大难题,才能突破自身瓶颈,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实趣双导”驱动下心理防疫课程的研发路径,该路径包括四个核心步骤:依托广角式调研,采集真实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搭建课程模型;以“妙趣横生”为导向,丰富课程内核;依托“一课五态”,拓展课程输出形态。遵循该研发路径,目前已研发出一系列有区域影响力的优质心理防疫课。

〔關键词〕心理防疫课程;研发路径;“实趣双导”;“一课五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27-03

一、心理防疫课程面临发展瓶颈

大疫之下,无人能置身疫外,每个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家长、教师缓释积压的负面情绪,重塑内在秩序感,提升心理弹性,各系统各部门加班加点研发系列心理防疫课程。但是,当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心理防疫课程之后,受众开始变得眼花缭乱,并陷入审美疲劳,很多课程面临着点击率和推广度均不高的尴尬境地。这对于心理防疫课程的发展而言,一方面是困局,另一方面也是机遇,意味着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萌芽期后转型到了“从有到优”的优质发展期。心理防疫课程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需要攻坚如下三大难题。

(一)课程实用性欠佳

市面上很多心理防疫课程在实用性这个维度上表现欠佳,本文的实用性特指“解决真实问题”。一方面,很多课程本着“短平快”的研发节奏,课前没有做大样本调研,没有掌握受众真实的心理诉求,而一厢情愿地以课程研发者为本位,闭门造车,导致课程存在缺乏群众基础、缺乏问题解决导向的弊端;另一方面,很多心理防疫课贴着“心理防疫”的标签,但内容却没有心理元素,没有以实用的心理理论及可操作的心理学方法作支撑,与一般疫情科普常识课无异,导致受众觉得课程与预期有落差,而放弃进一步的课程学习。

(二)课程吸引力不足

线下心理课一般都极受学生欢迎,但把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心理课就面临缺乏活动体验、同伴讨论、情感支持等一系列团体动力问题。线下课程中,教师及同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学生都是刺激,但线上课程缺乏多感官刺激,如果教师从头讲到结束,屏幕前的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再加上学校对心理课的学习没有硬性规定,没有考试,对学生的约束力就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理课缺乏趣味性,就很难把学生吸引到屏幕前。所以,再好的话题也需要根据受众的有效注意力时长进行科学设计,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1]。

(三)课程输出形态单一

心理防疫课程的受众不应只局限于学生,还包括家长、教师等群体。疫情期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不自觉等导火索极易引爆亲子大战。一方面,家长有改良亲子关系的成长诉求,但苦于没有途径或没有契合的时间去学习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很多课程本身很优质,却由于课程输出形态单一,例如只有直播课这么一种形态,直播时间结束后就没法回看,或者发布在一两个推广度不高的平台,导致课程被关注度不高。因此,需要不断拓展符合受众收看、收听习惯的,可以把碎片化时间整合起来、契合多场景的课程形态。

二、“实趣双导”驱动下的课程研发路径

本文定义的“实趣双导”中的“实”包括两层含义:(1)课程目标要“实”,基于师生、家长的真实需求,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来构建课程;(2)方法策略要“实”,心理防疫课程要有明显的心理元素,要有操作性强的心理学方法或策略。“实趣双导”中的“趣”是指趣味性,同样包括两层含义:(1)课程内容要有“趣”,要突出趣味性,能成功抓取受众的注意力;(2)课程形式要有“趣”,要打破单一枯燥的模式,让课程有趣并灵动起来,使受众在兴致勃勃中学习、体验和成长。“实趣双导”驱动下的心理防疫课程研发路径如图1。

第一步:依托广角式调研,采集真实问题。

笔者通过大样本、多渠道的方式,针对学生、家长、教师等群体开展广角式课程调研,采集疫情期间受众真正的心理困扰。

1.三大受众群体:笔者将受众定位于学生、教师、家长三大群体。

2.三种调研渠道:开放式论坛调研(网站论坛、公众号等)、半结构化访谈(微信、QQ等线上一对一访谈)及结构化问卷调研(采用线上问卷星模式)。

3.六大调研内容:聚焦于疫情期间主要的心理困扰(情绪、人际、学习、生活等方面),以及对课程形式、课程载体、课程内容、课程时长、播放平台等的期待。

第二步: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搭建课程模型。

笔者研发的心理防疫课程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广角式调研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真实问题进行分级归类,并编织进课程中去。课程架构采取“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三部曲”模型(见图2)。

第一部曲:呈现问题,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呈现真实困扰;第二部曲:分析问题,通过心理学视角深度解读问题并挖掘原因;第三部曲:解决问题,使用好学易用的心理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步:以“妙趣横生”为导向,丰富课程内核。

在以“问题解决”导向搭建课程模型的基础上,还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妙趣横生”的艺术再加工,让课程变得有血有肉,具体做法如下。

1.趣之一:课程内容趣味化

课程内容要符合受众年龄特征[2],例如针对低龄段儿童,可将案例故事包装成儿童耳熟能详的动画人物角色,或是引入优质绘本故事资源,儿童的兴趣就能被成功调取。例如,嘉兴的黄家明老师面向小学中高段的课程“你是信息中转站吗”,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疫情信息,防止信息过载。黄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动画”包装,以经典动画人物“汤姆”和“杰瑞”的故事贯穿始终,引导小学生饶有趣味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该课还巧妙使用了猜谜、童谣、魔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2.趣之二:课程形式趣味化

线上课程要走精致化路线,突破教师纯粹讲授的单一形式[3]。心理防疫课程设计时通常应采用绘画治疗体验、冥想放松体验、心理测试、心理剧表演、隐喻故事、线上师生互动等课程形式,尽可能让受众有多感官被调动,产生较为强烈的参与感。例如,笔者研发的心理微课“你的心理超负荷了吗”,该课从一组妙趣横生的图片(医院里的“长颈鹿”、菜场里的“大公鸡”、候车室里的“蒙面女侠”)导入,引出心理应激反应这个话题。该课还穿插了学生自编自演的心理剧短片,生动地演绎了疫情下学生的恐慌情绪。在问题解决环节,课程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好学易用的安顿身心术——手绘曼陀罗,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绘画中感受到内心秩序感的回归。

第四步:依托“一课五态”,拓展课程输出形态。

具有“实趣双导”特质的优秀课例设计出来之后,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输出形态和播放平台。“一课五态”是指一节心理防疫课可制作成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适用于不同场景、不同功能、不同平台的播放(见图3)。例如,笔者将一堂针对家长的亲子沟通课“特殊时期如何给孩子留下温暖积极的回忆”制作成家长微信群互动课(有利于课堂实时互动)、视频微课(方便家长反复多次学习)、音频微课(家长可一边做家务一边收听)、视频直播互动课(一边观看一边实时互动)、文稿课(课程精华文稿,方便家长做笔记)五种课型,并将这些课型根据其特性嵌入学校直播课堂、嘉兴华数云课堂、教育系统网络平台、学校班级微信群、家长微信群、公众号等多元平台,社会反响良好。

三、“实趣双导”课程成果显著

(一)搭建了“实趣双导”课程雏形

笔者自2020年2月初就倾力于心理防疫课程的研发,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升,逐渐搭建了“实趣双导”心理防疫课程雏形。该心理防疫课程由学生篇、家長篇、教师篇三个子项目构成,课程的话题大部分来自“广角式”课程调研,来自受众的真实需求,基于问题解决导向来设计心理课,同时以实用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强大支撑,并采用观众视角来设计课程,将人偶剧故事、绘画治疗体验、心理剧体验、放松冥想等生动有趣的载体融入课程。课程输出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有视频微课、音频微课、视频直播课、微信群现场课、公众号文稿精华课等五种课程形态。

(二)初步研发了系列“实趣双导”的优秀课例

笔者已研发系列具有“实趣双导”特质的优秀课例,例如面对低龄段儿童家长设计的“聊‘疗恐惧”一课,以解决真实问题“低龄段儿童内心承载着太多的恐惧,如有对疫情的恐惧”为导向,以绘画艺术治疗为心理学支撑,以生动活泼的皮影戏改良剧作导入,融入绘本等元素,并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分步演示“七步打怪兽法”。

(三)优秀课例初显社会影响力

笔者研发的心理微课“疫情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一课入选了浙江省心理微网,单课浏览次数高达319381次,该课同时推送“学习强国”平台。笔者研发的心理微课“你的心理超负荷了吗”“聊‘疗恐惧”已经在嘉兴华数云课堂中播放。笔者研发的心理防疫课“特殊时期如何给孩子留下温暖而又积极的回忆”“请理性对待各方信息”“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在 “菱花馨香”等全国39多个家庭教育微信平台同步播出,社会反响良好。

嘉兴南湖晚报旗下读嘉频道针对课程做了专访《消除疫情恐惧,嘉兴三中心理老师传授的“起步打怪兽法”不妨一试》,嘉兴教育发布、南湖晚报《嘉兴亲子》等栏目纷纷转载。凤凰新闻网浙江在线嘉兴频道也有相关报道——《全国率先!看嘉兴如何为市民织好这只“心理口罩”》。

参考文献

[1]李锦萍.浅谈微课在高中心理课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4):18-19.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三中学,嘉兴,314001)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