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学习:让学具成为统整单元的工具
2020-05-06陈雪飞庄治新
陈雪飞 庄治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然而《标准》在内容标准上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并没有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苏教版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同一个数学概念的多个知识点,会根据难易程度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年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经常会出于学习间隔长、知识点零散等原因,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困惑,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
“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主要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但作为特殊三角形的物化形态——三角尺,又会在之前的学习中不停地被使用到:量直角、判断角、画垂线、画平行线等。三角尺为什么这么有用?这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涉及诸多三角形的知识。我们梳理相关三角形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编排,通过任务驱动“三角尺上有怎样的秘密”,引发学生对三角尺深入探究的需求。
一、知识梳理:依托三角尺,建构三角形知识体系
1.从教材出发,确定研究的维度
作为特殊的三角形,三角尺具备三角形的所有特征,通过对三角尺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构一般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框架体系。在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册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后,我们归纳了与此有关的知识如下:
[已有知识 教学内容 后续探究 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三年级上册)
角的认识和分类(四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五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认识梯形和等腰梯形
梯形的面積的计算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围绕“边、角、面”三个基本要素展开。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研究维度:
维度一:边,包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维度二:角,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维度三:面,包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这三个研究维度的确立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角、面积的相关知识,这些为三角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直观的学具,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为思维的生长提供落脚点。在对任务驱动问题“你觉得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研究”的分解中,学生会主动将研究的视角落到这三个维度,并细化出三个小任务:角有什么特征、边有什么特征、面有什么特征。
2.从三角尺出发,确定研究的界限
从边、角和面三个维度来看,三角尺具备三角形的所有特征,但仅通过三角尺又无法全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在特殊与一般之间,需要寻找适合的切入点,才能有效沟通三角形与三角尺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等腰三角尺命名为三角尺1、斜三角尺命名为三角尺2,从三个维度分析三角尺的特征,并确定可以研究的点包括:
[边的秘密 1.某两边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其中三角尺1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尺两条短边的和大于斜边。 角的秘密 1.都是直角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2.两个锐角的和是90°。
3.三个角的和是180°。
4.三个角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 面的秘密 1.三角尺1是正方形的一半。
2.三角尺2是正三角形的一半。(渗透等边三角形) ]
这些“秘密”既有特殊三角形的个性特征,又体现出一般三角形的共性特征。通过对三角尺秘密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相对全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尺的研究,可以在统整三角形知识的过程中感悟研究的方法,同时掌握三角形的一般特征。单元统整并非要覆盖书上所有知识点,也并非要学生掌握非常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统整形成对概念的整体认知,并获得探究知识的方法。
二、任务驱动:玩转三角尺,理解三角形知识内涵
1.设计任务活动,串联知识结构
在研究三角尺的秘密时,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需要通过设计相应的任务来串起相关的知识。
任务活动一:三角尺为什么设计成现在这种形状?(边、角、面的特征);最终成果:形成三角尺产生的推测报告。
任务活动二:你能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吗?(角的实际应用);最终成果:利用三角尺画出多个角。
任务活动三:你能用一副三角尺把圆平均分吗?(与曲线图形之间的联系);最终成果:利用三角尺在圆上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个任务活动的完成,需要围绕三角形的特征及应用展开,通过探究,有效沟通边、角、面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尺上的角的倍数关系,与正多边形、圆形的关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设计任务活动,打通知识的边界
三角尺的知识并非仅仅与三角形的知识有关,通过不同的活动设计,可以沟通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与知识的联系。
任务活动一: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尺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形状?有什么发现?如果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尺拼一拼,又能拼出什么图形?有什么发现?
任务活动二: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沿着三角尺的斜边旋转,你又有什么发现?
两个任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打破思维的常规,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图形:拼一拼的任务活动,可以沟通三角形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联系,并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甚至可以对话“勾股定理”;转一转的任务活动,可以直观沟通“面”和“体”的联系,动态呈现三角形与圆锥之间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研究三角尺的过程,就是学习三角形的过程。把三角尺作为统整三角形知识的工具,用“寻找秘密”的主任务去驱动学生投入学习,通过梳理知识、分解任务,在对三角尺的探究中,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去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建立起三角形的整个概念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