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镇江传统建筑楹联匾额
2020-05-06潘春华潘莉莉
文 / 潘春华 潘莉莉
镇江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不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荟萃,而且宋代以来遗留下来的宗教建筑、会馆、名楼、民居、祠堂、牌坊、茶馆、书院、古亭等传统建筑众多。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楹联及匾额的运用十分广泛,其內容也极其丰富绚丽,具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成因。
镇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秀丽怡人的“城市山林”自然风景。历代众多文人墨客、名流高士都曾景仰这里的自然造化,流连于此,留下了洋洋大观、举不胜举的吟咏之作。这些作品大多以楹联及匾额的形式,被镌刻在各种传统建筑中。
镇江传统建筑中的楹联和匾额,含义隽永,文字精工,或用文思之妙,抒发寓意哲理;或以华丽词藻,讴歌镇江的壮美山川;或用精练文字,咏史怀古抒情勉志;或以直白词语,烘托建筑的典雅俊秀。这些楹联和匾额,深化了建筑的情、意、美、趣,既具形式美感,富有耐人寻味的幽雅神韵,将游人带入美妙意境,又彰显岀了雅兴、智慧、知识、志趣的文人风范,成为镇江传统建筑的点睛之笔。
镇江传统建筑中的楹联多为木刻和石刻,楷、行、隶、篆各种书体俱全,有的悬于殿堂、神龛之上;有的镌刻在牌坊、山门两侧;有的则出现在客厅、会馆之中,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尤其佛教建筑中楹联应用更为广泛。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山,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佛教建筑规模宏大,招隐寺、竹林寺、鹤林寺三大古寺气势峥嵘,招隐山上招隐寺更是三寺之首,楹联众多。进入招隐山,一座初建于明朝的高大的三门四柱冲天式花岗岩质地牌坊在林荫中欲隐欲现。牌坊的石柱上镌有两副石刻楹联,内联云:“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上联指的是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寺读书,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下联是说情寄于音乐的琴家戴顒隐居山中。外联为:“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记载着历史上远去的高士、名人、名著、名曲与名山共存,使人神往与眷念。招隐寺旁读书台是用来纪念昭明太子萧统的,筑于半山腰,为三间小巧玲珑的平房,门旁柱上有一副楹联:“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道出了隐居山林读书做学问的乐趣。
焦山是屹立于镇江城东北长江中的小岛,古时为长江入海口,山水天成,景色雄奇,寺庙楼阁掩映于漫山苍松翠柏修竹茂林之中,古朴幽雅,别有几分江南隽秀之气。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题焦山定慧寺联:“万叠江山供绝唱;三秋水月可参禅。”意即有重峦叠嶂的万里江山可以吟唱,有秋水秋月可以对之参禅悟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焦山别峰庵读书,以应科举考试。期间曾题写了多副楹联,其中一联:“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笔法描绘出一幅焦山壮美的自然景观,独具韵味。还有别峰庵板桥读书处的门上,至今仍留有“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板桥题联的真迹。另外,如焦山定慧寺山门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焦山汲江楼联:“谁为翔渚灵妃倒三尺金樽杯底邀来焦岭月;我是倚楼旧主仗一枝玉笛袖边吹起大江涛。”焦山壮观亭联:“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皆写尽了镇江的文化神韵及山水形胜。
金山寺和北固山甘露寺建筑楹联也举不胜举。金山寺俗称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刹,位于巍峨的金山之上,殿宇栉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亭阁相连,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金山寺大雄宝殿悬有一联:“水上立鳌峰,地少天多,一片光明开觉路;门前对龙窟,安禅听法,万花飞舞渡迷津。”此联既描写了金山险奇壮阔的地理形势和自然风光,又写出了江天禅寺的禅宗佛法,劝教佛门弟子们只有心向佛祖,抛弃俗念,入定听经,才能渡越凡尘到达彼岸。北固山甘露寺的券门两侧有一副石刻楹联:上联说在辽阔的天地中,北固山雄踞于楚越之间;下联写北固山下波涛汹湧,山上楼宇层叠,与孙吴大业兴旺息息相关。同时,该联也道出了江山风景壮美,北固山寺宇历史悠久,联语洗练,格调高雅,气象豪迈。
此外,镇江传统建筑酒楼、会馆、名楼、书院、古亭、贞节坊中的楹联也颇具特色。清末,镇江城内长江边上有家酒楼,名叫缦蓉楼,楼内悬有一副对联:“谁为翔渚灵妃,倒三尺金尊,杯底吸来焦岭月;就是倚楼旧主,仗一枝玉笛,袖边吹起大江涛。”此联构思奇特,为楹联大家、镇江籍人赵曾望所撰,声调铿锵,切地切景,堪称佳作。《楹联剩话》载,镇江西门外有广东会馆厅堂内悬有一联:“此地结鸥盟,萍水遭逢,航海偕来珠海客;故乡传鹊报,梅花消息,江南不隔岭南春。”语意清新工切。咸丰年间,彭文勤督学江苏时,为镇江北固山宝晋书院撰有一联:“两点金焦,到山者不如望;一庵海岳,怀古犹见其人”。“一庵海岳”,即指北固山下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居宅海岳庵。镇江城东关河畔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并撰写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的梦溪园内有一副楹联;“一代司天监;千秋说梦溪。”虽仅短短10 个字,却说尽了沈括的智慧与伟绩。
晚清镇江关督理、江苏布政使黃祖络题联多景楼:“江潮澎湃欲吞海;山势蜿蜓直跨城”。清末南海圣人康有为曾登临多景楼,也题有一联:“江淘日夜东流水,地耸英雄北固山”。两联皆上下气势相通,一泻千里,语言雄强突兀,豪情满怀。
镇江城东梳儿巷内有一座白石质地冲天式吴氏贞节牌坊,由两江总督部院、江苏巡抚部院、江苏提督学院、江苏布政使司于嘉庆二年十二月礼部汇题请首给帑建坊。枋柱刻联语行书,联曰:“茹蘖饮冰,奉两代五姑,事葬祭能尽礼;丸熊画荻,历六旬四世,子孙曾作奇男。”联语实录了坊主在夫死后吞树叶、饮冰水侍奉两代老人,培育后代成才的坎坷经历。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康熙帝南巡驾临镇江金山寺,为金山题“江天禅寺”名、赐“江天禅寺”匾额,现高悬于金山寺山门牌坊上;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名士李健俑登临镇江金山寺妙高峰,见山光水色奇艳,景色壮丽,篆书“千古雄观”四个字,刻石置于妙高峰山巅,以纪其胜;金山慈寿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塔檐及平廊栏杆均用木构,七级八面,玲珑挺拔,雄伟隽秀。塔围墙大门门楣有石刻题额一方,上书隶体阴刻“慈寿宝塔”四字,为咸丰盐运使张丙炎所题;金山寺藏经楼前悬一“藏经楼”匾额,传说为郑板桥题字。
明嘉靖元年(1522 年),大书法家胡缵宗被镇江焦山秀丽幽静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欣然作书“海不扬波”四字题额,以此比喻佛家的清平世界。后人爱慕,勒石嵌于焦山定慧寺山门影壁上;南山招隐石牌坊横额的上额刻有“宋戴顒高隐处”五字,下额为“招隐”两个大字;古色古香的镇江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 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均有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不仅指此处景色秀美,同时祝福行人旅途平安,向世人展示了历史的风情和风貌。
北固山的最高峰,既是风景绝佳之处,又是名胜古迹集中之地,有巍峨高耸的铁塔,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闻名遐迩的甘露寺,加上悬崖千仞,惊涛拍岸的雄姿奇景,构成了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传说梁武帝游历北固山时,被此情此景所震撼,挥毫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六字题额。
这些楹联、匾额包含了古城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突出了传统建筑主题,又与周围的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传统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史料、欣赏和旅游等多重价值,经得起人们品赏和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