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和县耕地抛荒现状及治理对策

2020-05-06蒋尧智泰和县中龙农业综合服务站尹睿泰和县碧溪农业综合服务站蒋琪泰和县南溪农业综合服务站

江西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泰和县耕种耕地

文|蒋尧智(泰和县中龙农业综合服务站)尹睿(泰和县碧溪农业综合服务站)蒋琪(泰和县南溪农业综合服务站)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低、见效慢,导致耕地抛荒现象显著明显,抛荒面积逐年增加。

耕地抛荒基本情况

泰和县耕地总面积87.28万亩,其中水田76.78万亩,旱地10.5万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玉米、马铃薯、红薯、豆类、瓜果、蔬菜等作物。经调查,2019年全县耕地抛荒面积为4039.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46%。

耕地抛荒主要原因

耕地条件差形成抛荒。部分乡镇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有的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受自然条件制约程度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影响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零星、分散、偏远、瘠薄的土地,耕作条件和基础设施太差,投入多产出少,农民不愿耕种,造成耕地抛荒,像上圮乡、老营盘以及一贯缺水灌溉的南溪、石山乡等部分耕地因缺水形成季节抛荒;碧溪镇、桥头镇、禾市镇等“冷水田”“烂泥田”的抛荒。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薄弱。农业是自然风险大的弱质产业,受自然制约程度大,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等自然灾害频繁,而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今年7月,因两次强降雨导致洪涝灾害,造成县农作物受灾98376亩、成灾63588亩、绝收9463亩,导致种植业经济损失达3205万元。

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劳动力短缺。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向城镇转移从事非农生产,大多家庭只有老弱妇幼留守在家,缺乏劳动力导致耕地抛荒,大部分乡镇都存在这种情况。

自然灾害形成抛荒。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环境改善了,飞禽走兽数量增加了,尤其野猪、野兔泛滥,严重影响农民种植庄稼,靠近林区的地块基本绝收,农民不得不弃耕。据泰和县澄江镇统计,因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猪毁坏造成抛荒的耕地面积达839亩,占总抛荒面积的20.7%。

耕地抛荒治理对策

狠抓秋粮扩种面积,落实扶持政策。泰和县大力宣传严禁耕地抛荒和扩种秋粮的政策。据统计,今年秋粮扩种面积为5410亩,按上级要求112元/亩,重点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性资料补贴。碧溪镇曲尺村立即落实175亩抛荒地改种玉米;桥头镇将耕地抛荒较多的地方集中流转发包到大户种植,共流转230亩;沿溪镇对于连片面积较大的抛荒地块,采取种植节水抗旱稻的新模式,种植品种“沪优2号”,集中连片面积达到100亩。

泰和县积极做好政策调整后的各项补贴程序、补贴标准等,制订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并且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做到补贴程序操作规范,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通过“泰和微农”、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农民爱惜耕地的自觉性。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乡镇、村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在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抛荒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流转加快推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在螺溪镇培育出万亩稻虾连作绿色生态种养基地和230亩稻鳖共作有机生态种养基地;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截止到2018年,泰和县已有省级示范社8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累计746家,新建合作社联合社1家;新增家庭农场 48家,累计490家。

全面实行分类指导,遏制耕地抛荒行为。在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对因贫困无钱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由农村信贷部门优先解决贷款。二是对因耕作条件差而抛荒的,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土改水,提高地力,推广节水节肥、轮作间作等耕作技术,恢复耕作。三是对因弃农经商或长期外出务工无法耕种而长期抛荒的耕地,组织代耕,并通过多种方式通知抛荒农户,责成其限期恢复耕种。到期仍不能履行耕种义务的,动员抛荒农户自愿流转承包地,由当地村民委员会征得农户同意后,组织招租耕种,或交种粮大户暂时耕种。四是对因自然条件差、土质改善成本太高,确实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由相关职能单位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种植经济作物、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

猜你喜欢

泰和县耕种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时尚耕种——种植自己服装的人们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脱贫攻坚图片展·泰和县
耕种者
耕地时节
泰和县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措施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