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建议
2020-05-06李水根
李水根
(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3)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具有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有“岸长湾深良港多、岛美鱼丰资源优、海阔景美文化强”的特点,拥有海域面积为13.6×104km2,有厦门港、东山港、湄洲湾、罗源湾等125个大小港湾,渔业资源丰富,给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近年来,在渔业发展方面,福建省利用渔业全产业链研究成果,在“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鲍鱼、鳗鱼、紫菜、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海参、海带、花蛤、牡蛎、河鲀十大优势特色水产品种超百亿产业,推动渔业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协调融合发展[1]。
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并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水产品及其制品从养殖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成为水产行业的关键点,否则将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2]。因此,本文从福建省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多角度出发,对近几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问题进行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旨在为福建省的水产产业发展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
1 福建省水产品资源现状
1.1 水产养殖业
2018年,福建省水产品产量782.12×104t,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8.92×104t(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80.09×104t、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478.83×104t)和捕捞水产品产量224.97×104t,分别占全国的11.20%和15.22%,养殖按照水域分为淡水和海水养殖水产品。图1汇总了2014—2018年福建省淡水和海水养殖水产品的产量[3-6],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水产养殖总量逐年递增,尤其是海水养殖的产量,高出淡水养殖产量的4.53、4.55、5.83、5.92、5.95倍,优势明显,说明福建省水产养殖业以海水养殖为主。
1.2 水产捕捞业
捕捞水产品按照捕捞水域的不同分为淡水捕捞、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图2汇总了2014—2018年福建省淡水捕捞、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水产品产量,由图可知,福建省捕捞水产品主要以近海捕捞为主,其次为远洋捕捞和淡水捕捞,捕捞水产品的总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远洋捕捞水产品产量逐年递增,而近海捕捞水产品产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 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福建省有多个沿海城市,水产品以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水体质量的污染就是对水体生物环境的直接破坏,小则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大则导致水产品的死亡,关系整条生物链的存亡[7]。目前,水体污染的原因居多,但大部分因生活垃圾、污水废水、航运漏油、药物残留等人为因素造成,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问题和水产品流通过程中人为添加药物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等。
2.1 生活垃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水质污染不断加剧,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海洋环境中,包括河口、海湾、海岛周边及潮滩,不仅影响海洋生物,阻碍海洋活动,还危及人类健康,影响海洋渔业和海洋资源等其他方面的合理使用,使海水质量降低和海洋设施受损[8]。我国沿海37个海域均受到生活垃圾的影响,其中塑料类垃圾约占77%,并且88%来自陆地(1)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3.,这意味海洋垃圾污染多数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渔业生产造成的垃圾;塑料因轻便、坚固、廉价及耐用等特性,而被人们广泛利用,但这些特性却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塑料类垃圾漂浮随海水流动而蔓延,且不易被降解导致大面积聚集,相对陆地,因海水的冷却作用阻碍其更不易被降解(2)Andrady A.Editor Plastics and their impact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ference on Derelict Fishing Gear and the Ocean Environment,2000.,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9]。
2.2 污水废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重视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工、农业的污水废水,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环境水体中。此外,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尤其是沿海的村落,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含氧水平的降低,海水质量严重下降,海洋生物的寿命缩短,水产品的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以平潭海洋污染为例,主要污染源为海水养殖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并且大部分的乡镇将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海洋水体[10];随着平潭岛的不断开发,围填海工程的大力开展,导致浅海滩涂减少,海岸线资源缩短,阻碍了一些关键的生态通道,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11]。
2.3 航运漏油与企业化学物质泄漏
2002年,美国发现海洋环境污染中约有35%的污染来源于船舶[12],船舶污染物主要包括油污水、有毒有害物质、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其中油污水最为严重,为最直接的污染源[13]。福建省海洋捕捞和远洋捕捞在捕捞业中占比较大,2018年福建省机动渔船的数量为50 393艘,占全国的9%。含油污水的处理需要在航运途中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经油污水分离器分离达标后排放,或行驶到岸边排放至专门的接受装备[14]。但油污水分离器的投入、运行和维护等都需要费用,国内对海洋渔船的油污分离器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渔民们就不愿意安装该设备[15],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临海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不合标准的废水排放以及安全生产事故问题,均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如2018年在泉州泉港发生的碳九泄漏事故,因企业生产管理责任不落实引发的事故,共导致69.10 t化学品泄漏,造成单户养殖损失数百万元,52人因接触污染物就诊。该事故严重影响了居民区、沿海养殖区、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危及人体和海洋生物的健康安全[16]。
2.4 农药和兽药残留
农业种植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化学物质渗入土壤中,因水土流失进入水体,而鱼类、虾类等海洋生物容易富集农药、兽药,危及人身体健康[17]。养殖水产品过程中,病害防治和饲料添加[18],也需要使用一些药物,例如青霉素等药物来控制动物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允许添加在饲料中的抗生素有土霉素、黏杆菌素、杆菌肽锌等,并有相关的使用要求来限制[19]。但仍有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谋求利益最大化,滥用含激素的饲料、抗生素等非法添加的药物,导致相关水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
2.5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近年赤潮频发,严重影响渔业生产安全[20]。2000—2017年我国发生了219起赤潮,其中有35起直接导致了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和影响民众的身体健康(3)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0—2010年)[R].福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2000—2017.。例如链状裸甲藻是高毒性赤潮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PSP),牡蛎、扇贝、贻贝等滤食性贝类摄食后,毒素会在其体内累积,而人食用并超过安全标准量后会造成食物中毒。例如2017年6月漳州、泉州海域发生链状裸甲藻赤潮,6月8日漳州漳浦发生了人食用链状裸甲藻赤潮污染的贻贝后,出现疑似中毒现象[21]。
2.6 加工流通
目前,市场上有部分水产品以活鲜的形式销售给消费者[22]。还有一些水产品是经过处理后进入市场,这些水产制品均有贮藏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发展冷链技术尤为关键,但我国的冷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23],冷链建设体系不完善、缺乏冷链物流操作的统一作业标准、冷链配置区域有限、冷链产值不高、冷冻率较低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福建省冷藏+冷藏运输的物流园仅有福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从生产到消费者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系统不完善,一站式冷链配送网络能力较弱,相关标准不够全面。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问题为违规操作、食品添加剂超标等。一方面,一些小型加工企业质量无法保证,管理较为混乱;另一方面,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可追溯体系仍在初步阶段[24],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快推广应用。
3 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建议
3.1 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增强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关键措施,要建立近岸海漂垃圾监管处置长效机制,减少沿岸生活垃圾、农业面源垃圾、渔业生产垃圾的随意丢弃,积极响应国家对垃圾分类的号召,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及时收集和处理,尤其对于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要限制使用以及加强回收处理的工作[25]。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和如何保护环境的宣传做到深入人心,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使广大人民都能树立较为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主动从自身做起。
3.2 加强对污水废水处理的监管
养殖用水和海洋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水产生物的存活及水产品的品质,对污水废水的管制,如养殖水域或沿海企业的污水排放,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逐一排查、定期抽检等措施来重点监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若企业未按相关标准和规定操作,应予以处罚,勒令整改,严重者处以停业整顿等惩罚措施。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提高企业、养殖户、居民等对污水废水合理处理的能力和意识,减少因污水废水随意排放导致的大面积水生生物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人们的健康危害。
3.3 加强对渔船污物排放的监管
有调研显示,大多数渔民对船舶水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导致有些渔船没有安装渔船污染物处理设备,有的虽然安装了却基本没用。渔船排污的隐蔽性、分散性和随机性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6]。因此,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采用海上巡查、安全检查、现场督查和定时抽查等手段,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对渔船进行监管和保护,也可以利用福建省已经建立的渔船通导系统,加强渔船位置、运行记录信息的采集,减少渔船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提高油污水处理的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科研院所人员加强研究和开发,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如推进电力渔船[27]、液化天然气渔船等新能源渔船[28]建造和推广使用。
3.4 加强对养殖用药安全的监管
为了规范养殖户的安全养殖,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相应养殖技术的支持能力,应该严格执行《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违规使用渔药及抗生素等的企业、养殖户和个人进行严惩。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药残检测和监控体系,特别是要提升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水平,加大药残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使用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做好预防和控制有害药物、微生物及毒素等的危害[29]。
3.5 加强对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的建设
自然灾害发生时,为了防止措手不及的情况,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我省赤潮灾害发生次数较多,应当把2019年新修订的《福建省赤潮灾害应急预案》(4)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赤潮灾害应急预案[Z].福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2019.列入政府专项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职责分工,强化配合,确保灾害来临时,有条不紊地协同处理;应加大对沿海地市级检测机构建设资金扶持力度,以提高对赤潮生物鉴定、赤潮毒素检测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监测、应急能力等[30]。
3.6 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一是以沿海地区为主,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工业,加快构建闽南、闽东、闽中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完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大力度扶持内陆山区淡水水产品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建设以冷库为核心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的速冻库、冷藏库、精深加工车间等设施,大力发展仓储、配送、定制加工等物流业务,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建设水产品预冷处理、贮藏、运输、批发、销售等一体化的冷链系统,形成从生产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体系,切实提高福建省水产品的冷冻率。四是建立多品种、小批量、标准化和法规化的冷链运输,进行水产品冷链配送网络的一站式“门对门”服务。五是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科学规范的标准来推动冷链物流业的发展[31]。
3.7 完善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应对因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被认为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可追溯性指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采用“一品一码”编码方式来实现食品安全追溯的全覆盖、全过程,“一品”是指某个消费商品,“一码”则是在食品供应链的各节点上的唯一标识[32]。水产品可追溯体系就是将水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息公开,实现水产品整个产业链的全过程监管,包括水产品产地、养殖、加工及终端用户的各个环节全部把控,若有问题可直接追溯到相关养殖户、企业等[33]。目前,福建省已制定了“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编码地方标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技术规范》,以此规范企业、强化监督[34]。因此,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可追溯体系必须加快步伐。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2017年底,出台了《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建设方案》《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管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经过研究谋划,组织开发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该系统已于2019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全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建立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制度,使每个批次的水产品都被赋予了身份号码,即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从而实现了水产品“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进一步提高了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要起主导作用,承担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的主体责任,统筹规划,引领企业自觉参与到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中,减少企业在建设可追溯体系的成本投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
2)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管,以严厉的《食品安全法》来规范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相关企业行为,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和相关人员做到“零容忍”,严惩落实。
3)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尽快搭建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规范的大数据、大容量信息互动平台,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提高赋码产品覆盖面。
4)水产品相关企业要自觉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建设,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生命线”,降低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5)加大力度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可追溯水产品的认知和认可,广大消费者就是产品质量安全最好的监督员,鼓励消费者监督和举报[35-36]。
6)加强“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将“一品一码”应用到各种商品,推广食品安全追溯编码的技术规范,使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4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行业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给福建省水产养殖业及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极大的鼓舞,福建省水产品在养殖、捕捞、加工和流通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质量安全隐患,因而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水产全产业链进行严格管控和追踪,建立健全水产品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治,加快水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进程,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降低对外贸易壁垒,推动福建省水产行业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