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2020-05-04杨文立

关键词:中国化发文聚类

孙 琦, 杨文立

(1.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2. 江苏科技大学 组织部,江苏 镇江 212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自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迄今已有80多年历史。纵观其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1]。回顾和总结该命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学界对该领域比较重视,且于2005年底设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并不断有学者以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予以研究,但近年来学术界比较热衷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在该研究领域应用较少。因此,笔者借助CiteSpace对我国近2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全景式扫描,将CSSCI数据库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抽象信息与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的空间结构与知识图谱,相对客观、科学地反映其结构特征与热点,以此作为一种学术探索的尝试。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的学术性、代表性和完整性,笔者将数据来源确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库,将“马克思”和“中国化”作为篇名(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9月11日,共检索出1999—2018年间发表的2 241篇期刊论文,数据下载格式为“.txt”(另存为UTF-8编码格式)。笔者将这些文献信息作为样本数据,进而对我国近2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展开分析。

(二) 研究方法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由美国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运用Java语言开发。该软件生成的科学知识图谱以知识域为对象,不仅能够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还能清晰地呈现既有研究的共被引情况[2]。笔者利用CiteSpace 5.5.R2版本对样本数据的外部特征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将相关研究的结构特征、热点主题和演进历程等及其内在逻辑的相关性以知识链条方式予以呈现,并以一种图谱化方式再现近2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真实样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结构特征

(一) 发文时间分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当今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为了分析其研究成果的产出情况,笔者根据整理出的2 241篇(年平均发文112.1篇)样本文献绘制发文时间分布图(图1),从而直观地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趋势。

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发文时间分布

图1显示,1999—2004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为165篇,约占发文总量的7.4%,年均发表文献27.5篇,说明发展态势平稳但发文量低,故可将该时期初步认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探索阶段。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一项具体工作即“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至此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2005—2011年,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为1 268篇,约占发文总量的56.6%,年均发表文献181.1篇,年增量呈大幅增长趋势。2012—2018年,共发表文献808篇,约占发文总量的36%,年均发文量为115.4篇。由此可见,该时期文献数量虽然不少,但2012—2014年递减趋势明显,且2016年仅发表文献88篇。

(二) 发文作者分布

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某一研究领域作者智识发挥的程度[3]。作者合作网络谱图可直观展现其合作发文的情况。为此,笔者将CiteSpace参数设置为:Timespan(分析时间)=“1999—2018”,Slice Length(时间切片)=“1”,Node Types(提取节点)=“Author”,各时间切片阈值TopN=“50”,Links Strength(网络连线强度)=“Cosine”,据此生成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发文作者共现分布图(图2)。

图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者共现分布

由图2可知,发文作者共现分布图中共有173个节点、30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2,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比较低,独立科研仍是当前马克思中国化研究的主要方式。通过识别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可以了解命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成果,从而明确研究的重点。作为文献计量学五大基本定律之一的普赖斯定律是衡量各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的主要方法[4]。本样本数据中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文最多的是武汉大学的汪信砚教授,发文量为13篇,依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统计:

笔者按照取整原则选择发表3篇及以上文献的作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核心作者候选人,样本中符合该要求的有59人,发表文献量为297篇,占样本总数的13.3%。这一数据结果不符合普赖斯定律所述的“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故由此可认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三) 发文单位分布

发文单位的分布情况能够反映我国不同高校、机构在该学术领域的资源水平及普及范围。为便于统计,笔者只对第一作者单位进行计数。经统计,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一级单位有86个,其中高等院校61个,各级党校6个,各地区研究所(室)10个,其他研究机构9个。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频发文单位分布表(表1)可见,武汉大学居发文量之首,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次之。这表明,近20年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统的高等院校、党校和科研机构,尤其以重点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为主。这既说明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队伍相对集中,适宜进行重大课题的集体攻关研究,又反映了高等院校、各级党校和各地区研究院(室)等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内的研究应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加强。

表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频发文单位(>10篇)分布

(四) 发文期刊分布

对某研究领域论文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CSSCI数据库收录的1999—2018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献共2 241篇。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16位的期刊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量的40.65%,且均为CSSCI源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因子相对较高,说明这些期刊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源。

表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频发文期刊分布(前16名)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题与热点演进

(一) 研究的主题分析

共被引分析是指,如果两篇文献共同出现在第三篇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则这两篇文献就形成了共被引关系。“通过对一个文献空间数据集合进行文献共被引关系挖掘的过程就可以认为是文献的共被引分析。”[5]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节点、聚类和色彩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该领域中的研究主题和演变历程。为了对我国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笔者将参数设置为:Timespan(分析时间)=“1999—2018”,Slice Length(时间切片)=“1”,Node Types(提取节点)=“Reference”,各时间切片阈值TopN=“50”,Pruning(裁剪方式)=“Pathfinder”。笔者通过聚类并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LR),从关键词中提取各聚类的标识词,生成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图3)。其中,包括171个节点、328条连线,Modularity Q值为0.790 2,表明聚类效果较好。

图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

CiteSpace自动生成了42个聚类,笔者在排除边缘聚类后最终选取9个聚类(表3)进行主题分析。通过阅读相关聚类的施引文献并结合标识聚类的关键词,笔者将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解读

(1) 哲学范畴研究(#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经典表述由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其作为总体性的历史进程一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后者不仅在文化层面上与中国哲学融会贯通,还承担着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功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哲学实现过程。运用CiteSpace生成的最大的“#0”聚类共有26个节点,即26篇共被引文献。这类文献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出的背景、内涵、特征、价值和发展等问题的介绍和评析。例如,郭建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离开中国的哲学思维和文化传统,其首要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6];汪信砚针对学术界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十大误解进行了辨析和澄清[7];俞吾金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国际化的主题认识,并提出在其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8]。

表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题

(2) 学科建设研究(#3)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予以明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9]。

“#3”聚类共有13个节点。这类文献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社会功能展开研究。其中,汪信砚2008年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和张静如2009年发表于《党史研究与教学》上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的中心性分别为0.15和0.02,共被引频次位于“#3”聚类的第一名和第二名,说明这两篇文献在该研究领域共被引文献聚类知识图谱中的地位较高。陈国庆、王先俊、宋俭、任平、胡为雄和杨凤城等其他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研究方面文献成果的共被引频率也较高。

(3) 相关概念解析(#7和#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又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实质[1]。“#7”聚类和“#12”聚类中共被引文献有12篇,研究重点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进行表述。如,许全兴质疑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只包含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忽略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界定,提出应加强对二者的理解(尤其是后者),如此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1];薛俊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时代化,这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方向[10];陈金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加强对时代特征的理解才能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11]。

2.实践诠释

(1) 历史与逻辑起点探讨(#2、#4和#5)

对历史与逻辑起点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在“#2”聚类、“#4”聚类和“#5”聚类中,许全兴、张远新、石仲泉、王国敏、张允金、高军峰、王小拥、张世飞和李萍等学者集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展开探讨,其文献成果共被引频率较高。如,张远新和张正光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四种基本观点进行了阐释和评析,认为1920年前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才是其逻辑起点[12];石仲泉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一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史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应科学地处理党的历史分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且应辩证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个“30年”[13]。

(2) 实践历程研究(#1和#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尤其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这已成为学术界不争的理论事实。“#1”聚类和“#6”聚类共有31个节点,研究重点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三化等理论成果展开研究。如,石仲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历程的阶段划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三阶段说”的分法基本一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4];张世飞部分认同石仲泉等学者的划分标准,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点调整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1938年,并对第二阶段(1938—1978年)进行三小阶段的细分,即1938—1949年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阶段,1949—1966年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阶段,1966—1976年为暂时中断阶段[15]。

(二) 研究的热点演进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热点,其变化可以显示该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交叉、渗透及兴衰的趋势。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即对数据库中发文作者所列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了解我国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热点演进。笔者将参数设置为:Timespan(分析时间)=“1999—2018”,Slice Length(时间切片)=“2”,Node Types(提取节点)=“Keyword”,各时间切片阈值TopN=“50”,Links Strength(网络连线强度)=“Cosine”;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合并,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归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归类为“毛泽东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分布见表4。

表4 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分布(前15名)

由表4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三个关键词因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出现频次和中心性明显高于其他关键词,故不纳入考察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理论”和“时代化”等出现频次和中心性都位于前15名,这些领域是近20年来的研究热点。

突现词是指在短期内多次重复出现的词,根据突现词出现的频次变化可以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热点和演进历程。根据CiteSpace的突发主题检测,近2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聚焦点历经了以下三个阶段(图4)。

图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突现词

第一阶段(1999—2003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关键词在该时期高频出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不仅延续了一脉相承的传统热点,还结合了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会议精神,将原典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统筹。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会议不仅阐述了它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还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由此,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进行研究,使其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第二阶段(2004—2009年),“江泽民”“三个代表”“中国哲学”“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等关键词在该时期高频出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遇到的阶段性现实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政策咨询。“三个代表”由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在广东省考察时首次提出,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对其作了全面阐述,并将其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后全名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将其写入《党章》,2004年写进《宪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于2004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和谐社会”便成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鉴于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谐社会”等便成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

第三阶段(2010—至今),“大众化”“延安时期”和“马克思”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要求而展开,以便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此,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轨迹以及辩证关系等展开了大量研究,该领域便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四、 结论与思考

笔者基于CSSCI收录的1999—2018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献数据,使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近2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结构特征和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展开多方位、多视角和多层面的研究探索。研究热度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明显增强态势,重要期刊年均发文量高达112.1篇,且大多数文献都有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支持,研究基本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较好传统的高等院校、各级党校和科研机构。同时,研究人员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学术思维,研究主题也能够很清晰地与时代同频共振,但其合作程度较低,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在研究范式方面,抽象理论研究明显多于实证研究,且跨学科研究略显不足,说明实证性和跨学科研究可以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从研究主题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既结合了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解读,又融合了对中国具体实践的诠释。如,对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和实践历程的诠释等。研究热点经历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阶段的演进历程,但存在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探索和过度追逐政策热点的现象,说明应强化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运用CiteSpace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尽管可以客观地评估既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但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仅仅是一种以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欠缺对文献内部显性和隐含信息的内容分析,以致较难评估研究的人文价值。此外,由于CiteSpace的工具局限性,笔者未能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专著、论文集和学位论文等相关信息,共被引分析所基于的样本数据存在先发表文献的引用频次明显高于后发表文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对该领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及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这也将是今后研究需要改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化发文聚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