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为例

2020-05-04姜杰议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汶川县黑土示范园

姜杰议,文 婷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农业是基于植物的生长繁殖规律,通过人为干预形成产品的产业。通常称之为“第一产业”[1]。农业园是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传统文化展示等功能,形成一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各式各样的农业园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目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园几乎都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周边区域。因其本身地理区位较为便利,场地可达性较好,农业园本身只要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一定水平的推广能力,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反观在地处偏远地区的农业园,尤其是位置较为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园,因其区位劣势,交通可达性差,即使有一定地方特色,也很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园的规划和建设进行更细分化探讨,以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园规划实践为例,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园规划、建设、发展的新路径。

1 前期分析

1.1 项目概况

项目地位于被联合国评为“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长寿之乡、国家5A级风景区汶川县水磨镇,水磨镇具有“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之称。距成都市区80km,离成都市这个消费群体集散地仅90min车程,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km,区位条件优良。规划场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早晚温差较大,常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是夏天避暑休闲的绝佳场所。规划场地最低海拔约966m,最高海拔约1000m,场地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场地为缓坡,场地东南侧为坡度小于5%的平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7445m2,区域基本以周围柏木林围合。该项为阿坝州“脱贫攻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力求将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为阿坝州首个半山现代农业示范园。

1.2 原始场地的问题分析与设计挑战解析

在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实施前期,笔者对规划场地进行了详细的自然环境调查,和对当地居民的走访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原始现场地问题分为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和政策衔接3个方面问题。

1.2.1 自然环境问题 原始场地海拔高差34m,部分区域原始坡度较大。场地周边有诸多“地灾隐患点”警示牌,结合现场观察,多处坡度较大地点确实存在地质滑坡灾害隐患。所以,场地坡度较大,开发难度较高,开发过程中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工程质量、景观效果、工程成本的和谐统一,这成为了设计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2.2 产业基础问题 水磨三江片区,乃至于整个汶川县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种类单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乡村地区三大产业基础较为落后,一、三产业融合水平较低。当地居民缺乏技术水平提升农业产值和农业附加值。同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经验也较为薄弱。

1.2.3 政策适应性问题 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涌入农村地区,汶川也不例外。面对扶贫资金大量汇及的汶川县其他地区猕猴桃、甜樱桃等专项农业园,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如何从众多农业园中脱颖而出,实现独有的差异化,除此以外,本身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受脱贫攻坚政策、资金支持,如何让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建成后能为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问题。

2 规划愿景

2.1 规划策略

针对前期分析提出3大问题,团队在规划设计中提供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自然环境中的高差较大和地灾隐患点等问题,设计团队制定的方案是最大程度尊重场地原始地形,必要情况下采用台地处理的方式衔接地势高差。台地的台阶边缘和缓坡隐患较大的地点,局部采用装饰挡土墙的方式确保场地内部地质安全。产业基础问题中所分析的围绕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团队提出依托就近高校阿坝师范学院充沛的智力和人才储备,采用政府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智慧农业核心区、综合农业示范区、高山观光农业示范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孵化出适合汶川县地理、气候条件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出能适应汶川气候地理条件且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新品种。然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将技术和新型产品辐射汶川县其他区域乃至更广阔的阿坝州土地。政策衔接问题的差异化方面和以扶贫项目反补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团队在规划过程中除了保留传统农业园规划中应具备的农产品采摘、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等基础功能外,还希望依托项目所在地周边的高校人才优势,将农业技术研发、新型农产品培育和少数民族优质传统植物文化传承等功能融入基础的采摘、观光等体验功能活动中,突出本项目的区域差异性。将孵化出的新型农业技术在场地中对汶川县乃至整个阿坝州的农业从业者进行技术培训,并将新型农产品推广用以区域的农业增收,则是通过本项目反哺脱贫攻坚的途径。

2.2 规划目标

通过上述策略,设计团队希望将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多个“第一”,计划未来将其建成汶川县首个现代农业技术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基地、新型农产品品种培育基地以及汶川县特色植物文化传承基地。园区未来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在社会效益方面园区的建成将推进地区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丰富优化地区农产品品种。依托校地合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新型品种的推广,将大大地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各类农产品的产量。场地规划突出地域农业文化创意,以求实现农业文化传承。伴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优先辐射汶川县,进而带动阿坝州整体农业产值的提升。观光农业示范区的建成将填补汶川县缺少观光农业植物品种研发驯化基地的空白,助力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

3 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设计

在上述策略和规划目标指引下,完成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设计(图1)。将园区规划为四个区域,包括智慧农业核心区、综合农业实验区、高山观光农业示范区、和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图2)。规划总体布局在考虑前期制定的规划策略和规划目标的同时,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空间布局。场地原始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坡地地形,其中陡坡缓坡交替。场地地形设计遵循生态原则,陡坡整理为台地,缓坡整平或梳理为大面积集中台地。原始坡度较陡区域保持原有地形,减少次生灾害发生的隐患。场地东侧和中部原有的缓坡区域最大程度的整平场地,以便智慧农业设施布局。在交通规划部分,园区规划两级道路,并保留原有步道。一级道路的设置顺应地形地势,为保证园区大型设备、材料的入场,贯穿连接园区的四大区域。步行道的设计,为田间作业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并与原有道路相连。

4 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分区详细规划

4.1 智慧农业核心区

智慧农业核心区是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是整个园区的现代农业设施和电子设备的控制性区域。主要包含2个部分:综合用房和玻璃温室。综合用房是园区的大脑,为了满足当地政策,不在农业用地中建设房屋。综合用房采用集装箱集成用房,工厂直接定制整装配用。包含设备室30m2、农业技术培训教室40m2、展览室会议室50m2、材料室50m2。设备室是园区3大系统:物联监控系统、设施大棚监测控制系统、农业四情监测系统的总控室,负责园区智慧系统的控制和数据信息的采集[2]。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用以对来到园区的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使用。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也是增加扶贫造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玻璃温室园区的技术先驱地,新型种植技术、设施农业、各类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中药材植物、观赏植物)新品育种、人工繁殖、立体农业等主要技术核心产品的孵化基地。

4.2 综合农业实验区

综合农业实验区原始地形较为平坦,是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技术的室外迁引过度区。是玻璃温室中的实验品种转化为可生产、可推广的商品农作物场所。也是实验品种适应本地自然土壤、气候、水体的温床。

传统农业中塑料大棚利用竹木、钢材等材料,并覆盖塑料薄膜,搭成拱形棚,供栽培蔬菜,能够提早或延迟供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防御自然灾害[3]。此次农业示范园的综合农业实验区中依然布置适量的大棚实验区,配合传感设备实验研发最适合水磨镇环境的大棚材质结构和农作物品种。

4.3 中药材种植示范区

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位于场地南侧,地形呈山谷状,地势落差较大,更适于种植中草药植物。该区域选种中药材植物品种为:川芎、半夏、秦艽、大黄、重楼等传统羌医常用药材植物。该功能区不仅致力于中药材植物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品种繁殖,配合智慧农业设施强大的硬件条件和周边高校的高水平技术研发实力支持,更将致力于将羌药材植物的种植技术传承和发展的事业,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现代生物科技的力量。

4.4 高山观光农业示范区

观光农业是高附加值的农业类型,也是一三产业完美融合的的载体[4]。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兴旺应是全方位的,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亦是市场所需。为了推进观光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培育高山地本地特色的观光植物即是必要之举。基地强大的硬件保证,结合阿坝师范学院多年积累的阿坝州地区观光植物培育、驯化经验,将在观光植物示范区这片土地上驯化出更多的如“岷江百合”这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化观光植物,助力汶川县的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推进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5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园规划设计新路径探讨和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较为偏远山区,其建设现代农业园普遍面临的问题有:产业基础较差、区位通达性差、地势高差较大、智力资源不足、政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面对上述普遍问题,通过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划、建设路径。

5.1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

土地是一切建设的承载体,少数民族地区多地形以山地、峡谷为主。其实古人在数千年前就为我们提供了山区发展农业的地势地形解决方案:阶梯型利用土地。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便展现了中国古人在山地发展农业的解决方案。面对地势高差较大,地灾隐患较大的问题,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之时需要最大程度尊重场地原始地形,必要情况下采用台地处理的方式衔接地势高差,阶梯型利用土地。对于台地的台阶边缘和缓坡隐患较大的地点,局部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挡土墙的方式确保场地内部地质安全。

5.2 联合高校,提升技术

少数民族地区因为交通通达性较差,距离大中型城市较远,在智力资源方面相较城市地区有所欠缺。吸引外来人才有困难,那就要合理充分的运用好本地高校人才。以四川为例,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为四川省少数民族最为密集的区域,但是每个州均有一所本土成长起来的本科院校。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园所缺的技术问题,均是高校生物类、农林业专业人才可以弥补的。鉴于高校本身就具有服务地方和科技研究的的职能,对于主管政府而言,技术成本会降低,对于高校而言能实现额外收入的同时,也能为教师提供产研转化的新平台。

5.3 受惠扶贫,反哺扶贫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种类单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本涌入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区的农业园建设在扶贫资金的大力推动下建设很快,但是建成后的收效却很有限。其根源在于无法提升当地农村和贫困人士的增产增收能力。在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的实践过程中,越发觉得农业园的规划建设不能再停留于好看、好玩、好吃,因为区位条件的限制,就决定了普通的吃喝玩乐具备的市场前景有限。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农业产业技术孵化能力和提升高产优质品种的培育能力。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将孵化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辐射于区域更多的农业从业者,加速其生产致富。

5.4 挖掘本地特色,传承植物文化

任何规划、设计都会谈文化传承,但不能一谈文化传承就套路性的把建筑风貌、羌绣羌碉给搬出来进行复制粘贴。农业是基于植物的产业,那农业园的规划更多的应该去挖掘本地的植物文化。植物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传统饮食文化的植物运用历史和基于传统医学对植物的利用历史。这些历史和文化是需要被保护的,传统的城乡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这饮食文化植物和医药文化植物往往又因为其貌不扬成为了被忽视的对象。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是最好承担起这个保护重任的载体。并且还可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将传统饮食植物和传统医药植物的种植技术进行提升改造,更好的服务于当地人的医疗、饮食。

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园在发展上受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就决定其规划、建设方式、路径不能照抄照搬常规农业园的规划建设模式。需要设计师在进行细致的场地调研后根据土地现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政策背景制定出适应的规划策略。这对农业园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汶川县黑土示范园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优质栽培示范园 用“特、优”点亮果农致富之路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的通知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
浩誉实业“重庆电镀环保示范园”一期工程开启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