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边缘人”生成原因与思考
2020-05-03钱嘉奇
钱嘉奇
摘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思政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培养好学生面临着艰巨的责任,思政课堂担负的正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方向的责任。由于思政课堂其长期以来所固有的特性,导致在思政课堂上出现“边缘人”这一群体,本文通过对思政课“边缘人”的界定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述,从而对思政课堂中避免出现“边缘人”群体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边缘人” 原因 思考
随着我国对教育公平的呼声不断强烈,伴随着教育公平而显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度问题,而在此背景下便凸显出一类学生群体——边缘人。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积累相对较薄弱,导致思政课堂中“边缘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本文以典型院校研究为例,以期通过此种形式的研究,希望对相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一、“邊缘人”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边缘人”的概念从社会学领域被引入到教育学领域中,被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于“边缘人”这一概念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比较有概括性的界定即:一般指的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有些学生总是游离于教学中心之外,没有课堂话语权,并且与教师和班里其他同学的互动也较少,就像班级中的“隐形人”,这些学生就被称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也可称为边缘学生。
由于高职院校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思政课堂中的“边缘人”的界定便不能局限于上述笼统的概念。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中的“边缘人”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主动型“边缘人”,这类学生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学习素质,诸如安静、平和、好思考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往往很少发现其活跃在课堂中。尽管这些学生在表面上表现为远离教学中心,但是其实际心理上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并且要比课堂活跃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理解能力。第二种为被动型“边缘人”,他们常表现为思想游离课堂中心之外,并且伴随行为的不受约束性,比如看课外书不理睬老师,玩手机不认真听讲,随意出入课堂,课堂中不积极回答问题,打扰其他同学专心上课的学生,同时,如果可以选择,座位往往是班级的后几排。第一类“边缘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是无需转变的,因为在实际学习中这种沉默静思的学习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二类“边缘人”,这一类“边缘人”在思政课教学中表现出思想怠惰、行为懒散,课业成绩中以追求及格为终极目标。
二、思政课堂“边缘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边缘人”的形成并非单方面因素,这里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的认知结构方面。作为公共课教学,思政课并不具有学生对课程区分中认知上的优势,相反,与专业课相比,学生往往认为公共课不需要重视,而另一方面,这种不重视也来源于一直以来对基础教育中思政课教学的认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基于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衔接,而中小学德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缺失与不当,这种不当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思政课堂都是枯燥、空洞、无聊、深奥、难懂的,所以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高职院校课堂的教学带来非常大的阻碍,不利于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进行学习。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边缘人”的产生与长时间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具有一定相关性,这就如犯罪学中所说的“破窗效应”一样,当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越来越正确,那么换来的便是不容易产生“边缘人”,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不正确,则更容易产生思政课中的“边缘人”。
学生学习的自我约束力不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阶段所接触的思政课内容差距是很大的。首先学习的难度增大,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其次,高职院校教学进度较快,知识的系统性更强,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加之思政课的公共课属性,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一前提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约束力并没有养成,所以学生课下不提前预习,课上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思政课的听课兴趣,导致其游离于课堂边缘。
2.外在环境因素
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掌控班级。作为全校公共课,思政课往往采取的是大班上课形式,李方安,张良才在《班级规模:一个不可忽视的学习资源》中认为:“班级规模直接影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而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会出现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同学,从而使“边缘人”这一群体广泛存在于思政课堂中。
社会环境因素。建国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与优越的物质条件一起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是思想层面的市场趋利性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对思政课堂中所讲的崇高的道德、务实的精神等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感,从而对高校思政课堂中教育理论的接受产生障碍。
三、思政课堂“边缘人”群体应对策略
1.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激发自我认知
思政课堂中“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归结于客观环境,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具有明辨对错的能力,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与否也应该有明确的判断,所以思政课“边缘人”的出现更大程度上还在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误解,对此大学生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转变固有的刻板印象。作为理工科学生,首先表现在对文科知识的排斥心理非常强,这与我国基础教育中文理分科教学有一定关系,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教学,使文科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增强,而理科生缺乏对人文知识的涉猎与学习。所以在知识结构建成的高中学习中,并没有养成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由于缺乏对文科知识的涉猎,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高职院校课堂中的思政课同样无用。另一方面,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无法与专业课的重要程度相提并论,因为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无法理解思政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而使学生错将思政课当做“休闲课”。而这种思想都具有狭隘性,无法认识到思政课中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教授的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所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应跳出狭隘的眼前利益,将目光放长远,用积极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思政课,尝试用思政课中的哲学思想去思考身边的事情,将思政课的知识融入生活。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高职院校学习环境与基础教育不同,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所以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当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思政课的现实意义后,为防止出现课堂无法跟上教师教学思路而退出课堂教学中心的情况,学生应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做到课前通过提前复习,课上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并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巩固消化,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对思政课教学的自我认知。
2.加强学校制度层面建设
高职院校公共课堂中的大班教学确实对教师更有效管理课堂带来一定的障碍,陈赓曾就办大学作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办大学就像办一个食堂,学生是来吃饭的,老师是炒菜的,我们这些人(领导者、管理者)都是端盘子的。”从陈赓的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出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者处于服务的位置,而高职院校中的服务又不是简单的机械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J学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以“自学自讲”为主的实践教学法,重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及借助信息时代网络教学软件超星教育平台辅助教学,打造融汇于信息技术的更具有时代感与科技感的智慧课堂教学,这些举措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无奈大班教学一直都存在的弊端,使教师仍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不断深化的当下,仍然存在“边缘人”现象。
而高职院校管理者虽然制定了相关教学规范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遵循的情况是否如预期所料是不得而知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育服务者不断完善大班教学课堂中制度层面的规定,发挥教育服务者的主观能动性。除制度层面的规定,教育服务者有必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集中全方位的规章制度教育,使其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养成规矩意识。
3.思政课教师要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领路人
学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地方,学生素质高低,就是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活成绩。所以涂又光教授也曾说高校一定要树立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他曾在著作中指出:“高校毕业之后还有大半辈子,这大半辈子的持续教育怎么落实?不说落实,有人还没有提上日程。不说提上日程,有人想也没有想过。不管这个大头,就算把高校办的锦上添花,花开花谢,又该如何?”
正如涂又光教授所說,高职院校的教育责任不仅停留在短暂的学业期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走出校门拥有面对艰难困苦的能力做好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场所,它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所以从这一方面也更加突出思政课堂的重要性,而思政课堂的灵魂在于教师,思政课堂教育成功与否,和思政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而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当下,学生的趋利性思维方式,对于道德、务实、善良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流思想置之不理,高校思政课教师正应该响应习近平主席所说的话,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在学生的教育方式上因时而变,因需而变。针对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将课本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用新时代年轻人的语言去讲解,从而吸引“边缘人”群体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调动其回归课堂,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用务实的思想去思考问题。
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边缘人”的界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边缘人”群体拥有更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帮助这一群体走出自身的误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化工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育公平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边缘人”干预策略与应用研究—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泮伟江.谁是陌生人?[J].读书,2018(08):139-148.
[2]亓玉慧,李森.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14(5):62-64.
[3]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7):115-122.
[4]李忠霞,王琳琳.边缘人的悲哀——浅析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6):54-57.
[5]王佩莹.高校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