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心中有读者

2020-05-03饶甘棠

三月三 2020年2期
关键词:壮乡市井小说

“劳模”作家黎国璞

广西作协副主席、文坛名家常海军在给我们通讯员上课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广西文坛曾培养出一大批少数民族文艺家。而改革开放,又给壮乡文艺创作带来了一个春天,涌现了一批具有实力和才华的少数民族作家,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些同志至今还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黎国璞就是一位比较典型的代表。

直至如今,人们对于少数民族作家群中被称之为“新生代”的黎国璞,仍然是好评如潮。壮族文艺评论家、广西社科院研究员雷猛发先生曾在一篇评论中说:“有的作品尚未问世或刚刚出生,广大读者还未见到,评论文章就连篇累牍,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大相径庭,结果读者寥寥,甚至再无人问津;相反,有的作品虽很少有人评论,似乎是受到评论界的冷落,然而它在广大读者中间不胫而走,一印再印。壮族作家黎国璞的小说,属于后一种。笔者将这种情况按照时髦的说法,称之为‘黎国璞现象,其实‘黎国璞现象并无神秘之处:他心中有读者。只此而已!”(1998年第5期《民族文学》)

壮乡文坛能出现“黎国璞现象”,这是外界对黎国璞本人的极高评价,我真诚地为黎国璞取得的成就而高兴。而说到我和黎国璞的友谊,其实我与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1957年我考入南宁四中,当时黎国璞也是四中的学生,他比我高一届,之后我们交往甚多,我一直称他为“阿璞哥”。我在四中读书的时候,就发现阿璞哥具有相当不错的写作才能,他经常以“绿芽”的笔名,在南宁晚报、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一个初中生能坚持在省市一级报刊上发表文章,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对于他发表的文艺作品,我是读了又读,欣赏至极。

后来,阿璞哥响应号召下了乡,是南宁市最早一批到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他回城了,在南宁市铸造厂当工人。在工厂期间,虽然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他仍然坚持利用工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从1980年起,黎国璞发表了一系列相当有影响的作品,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加之他的作品格调清新、视野开阔、可读性强,让人耳目一新,黎国璞曾被人称为“工人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工作需要,黎国璞调入文化部门。他当时就职的南宁市城北区文化局领导慧眼识英才,对来自基层的“工人作家”黎国璞多方面进行培养,他的写作能力、政治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高,人们称赞道:黎国璞这块“璞玉”,得到了精雕细琢,才能大放异彩。

之后,黎国璞先后担任城北区政府文化站站长、文教科副科长,南宁文学院院长,南宁市作协主席及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副书记,红豆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务。1990年黎国璞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担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广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如今他是专业一级作家、一级编剧,获得国务院授予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1984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89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于是又有人尊称他为“劳模作家”。

黎国璞至今共发表了约五百万字文章,著有长篇小说《乱世枭雄》《大男大女角逐的海滩》,长篇传记文学《韦国清与奠边府》,诗集《大海的洗礼》,短篇小说集《牧虎人》,中篇小说集《铺满鲜花的陷阱》《桂花楼的姑娘们》,电视剧剧本《柳宗元》(上、下集)、《黄县长》(四集)等一批在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品。

其中,他与蓝启渲合作的长篇传记文学《邓小平传奇》,洋洋洒洒达十多万字,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之后,新華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过专门报道,此书首印达8万册,后因读者的强烈要求,北京有关部门在1991年约请作者将《邓小平传奇》缩写成《邓小平》(革命领袖卷),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列入青年革命传统教育丛书,聂荣臻元帅给书题了词,该书前后重印了6次,共计发行31万册,另外还有十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出版社连载或选载了这部作品。

路在脚下

回忆自己的童年,阿璞哥说,他和许多贫困农民子弟一样,曾有过一段极其艰难的童年生活。然而不能不承认“路在脚下”。阿璞哥的成长道路,是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是靠自己的双手写出来的。

1943年,黎国璞出生在壮乡上思的一个贫困农家,1956年他考入南宁四中后,靠助学金及勤工俭学,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学生生涯。1959年他初中毕业,听说南宁市创办半工半读的“五四工读学校”,就读该校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工读方式学习知识,另外一方面又可以解决读书期间的生活费用,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这所学校。

在南宁市五四工读学校读书期间,黎国璞如饥似渴地学习技工知识,坚持发挥自己的特长,继续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962年黎国璞从五四工读学校毕业,他又带头参加由南宁市团委创办的“南宁市五四青年农场”,插队下乡。

在五四农场这个广阔天地里,黎国璞如鱼得水,他除了参加农业劳动之外,还担任农场会计并兼顾农场宣传工作。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阿璞哥房间的煤油灯总要亮到深夜,他写小说,写诗歌,写介绍青年农场的通讯报道。许多中学毕业生通过黎国璞的文章认识了五四农场这一新鲜事物,然后走进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1963年我高中毕业以后,也来到了五四农场插队,在阿璞哥影响下,我尝试写一些小文章,也曾得到过他的指点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璞哥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不久,阿璞哥竟注意到我这个非常不起眼的场员,居然采访了我。一篇散文《路》便刊登在《南宁晚报》副刊上,黎国璞在这篇文章中写道:“五四农场老成员、四中62级毕业生杨春琴回学校作插队报告时,在学校引起强烈反响。高中毕业班饶甘棠同学见她侃侃而谈,从心里羡慕至极:人家说话响当当,那是人家听党的话,有抱负有志气,用自己的青春写出鲜红的历史,做出一番奇迹来,明年我也要走这条革命道路。铁板钉钉,定了!”

黎国璞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豪情满怀地说:“饶甘棠沿着我们新开辟的芒果路走过来了!一百二十多个青年朋友,也沿着我们的脚印迈步来了。我们在前进,青春的脚步,像滚滚春雷,动摇了几千年的固有习惯势力;像当当晨钟,召唤着走向生活的年轻伙伴们……”

看到这篇文章,我是又惊又喜,我不是什么优秀人物,居然能够上到市委机关报刊上,这对我来讲,是莫大的荣耀。后来,这篇文章一直跟随着我,既是一种鞭策,又是一种动力,它还明确地告诉我:一个人要进步、要发展,路是靠自己去走的!

为普通人写,写普通人

自从黎国璞踏入作家的行列,就牢记自己身上的担当和重任。他深知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导向的作家,是用作品来为人民服务的,因此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作家必须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来。正是因为黎国璞有了“心中有读者”观点,坚持“为普通人写,写普通人”的写作宗旨,他才能写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把中国文坛上的“市井小说”说成是新时期文学中引人瞩目的一部分。那时就有江苏苏州的“饮食市井小说”、北京的“弄堂市井小说”、天津的“民俗市井小说”,而黎国璞此时发表的许多小说,人们把它也归纳为“市井小说”一类,但又因其极具鲜明的乡土特色,有人把黎国璞的小说称为“壮乡市井小说”。

黎国璞的“市井小说”以婉转的情节叙说发生在壮乡老百姓之间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故事,许多读者感慨道,黎国璞的作品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是人间的正能量,跳动的是强烈的社会主旋律;黎国璞的作品以平民化,以小见大,以平凡的哲理教化人,以壮乡特有的语言吸引人,寓意极深,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我一直认为,黎国璞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表的作品《“狗肉张”掌印》就是一篇典型的“壮乡市井小说”。其实《“狗肉张”掌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叙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壮乡的一家国有饮食店在改革大潮中改选店主任的故事。小说人物“狗肉张”是从芸芸众生的普通老百姓中脱颖而出的改革派。《“狗肉张”掌印》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社会剧烈变革,以小见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初期,企事业基层单位领导改选,本是件极其平常的小事,黎国璞抓住选举中的小事“小题大作”,小说开篇就是:“香记狗肉店‘政变了!”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而“政变”的来龙去脉,通过“恶人”先告状、“疯狗”咬人、大摆“全狗十味”家宴等一系列不寻常的情节,把“平常事”当作“非平常事”来写,让选举中各种矛盾交叉并行,人们的思想激烈碰撞,致使悬念陡生、扣人心弦。先抑后扬,层层剥笋,细细抽丝,从一次基层改选过程,展现出改革的大题材。《“狗肉张”掌印》的成功,说明黎国璞的“为普通人写,写普通人”写作宗旨是对路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深入群众生活,成为黎国璞的作品源源不断的根源,因此黎国璞的小说显示了故事性的“情节化小说的生命力还没有完全衰竭,因而它势必还会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存下去,甚至还会有焕发青春之作”(《情节化小說的历史衰落》)。这正是黎国璞小说创作追求故事性,并获得预期效果的社会文化背景。

《“狗肉张”掌印》发表后,有人形容如“清泉汩汩,自然和谐”,文章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夸张,让人过目不忘,而且《“狗肉张”掌印》的故事极富戏剧性,一些剧团把它改编成五幕话剧演出。由此可见,属于弘扬正能量的精品小说,不愁没有读者,即便是离开壮乡本地,在外省也可以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许多读者还赞扬黎国璞的“壮乡市井小说”,语言异常生动、精炼。我当然也有同感,一部好的小说,具备上乘的思想内容是必要的,但是没有精彩的语言来表达,当然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所以语言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黎国璞的“壮乡市井小说”,语言极其流畅、精彩,具有浓烈的壮乡草根性、民族性,给人一种心灵震荡的感觉。

当年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就深刻地感受过阿璞哥极具天赋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对发愁的人,他往往用“额头皱过鸡肾皮”来形容;对做事不靠谱的人,他采用的是“景温七”来夸张;形容浮夸只会说大话的人,他用的是“三分钱鸭头得把嘴”的诙谐语言来调侃。这诙谐、幽默的口语,简直是入木三分,而且是张口就来,每每说到奇妙之处,往往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让人忍俊不禁。小说《“狗肉张”掌印》中有“俗话说,人怕理,马怕鞭,蚊子怕火烟”“两公婆,鸭与鹅,床头打,床尾和”等民间流行的语言,称得上形象化、口语化,不落俗套且不乏哲理。

当然,黎国璞小说的语言,不是生活口语的实录,而是经过精心择取和艺术加工的。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黎国璞的小说中赢得读者的语言魅力,植根于民间的丰富生活,又锤炼于他的笔端。黎国璞的小说集《牧虎人》中收集的《巷里梅香》《巷里法官》《乌鸦与凤凰》《荒唐的丧事》等系列市井短篇小说,生活气息特别浓厚,细节更加精炼,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其中《巷里梅香》里描写“江湖黄绿医生”,为梅香点痣的那段胡说八道,可谓是拍案叫绝:“呀,这是失财痣。失财痣,荷包空,忙似陀螺一世穷!点了失财痣,捞个固定工!白斩鸡吃得大牙松。”任何人读到此处,肯定会捧腹大笑,而且过目不忘。而我想,倘若没有作者平时细致的生活观察,没有作者下苦功夫的一番推敲、一番斟酌,是写不出这样经典的话语来的。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近些年来,一大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走上荧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黎国璞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创作的电视剧《柳宗元》《黄县长》等,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获得多个奖项。

我幼年时,曾在柳州地区宜山县(今河池市宜州区)一个壮乡山寨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前些年我回乡探亲,恰逢当地电视台正在播放黎国璞写的电视剧《柳宗元》,因为电视剧中所描述的许多故事情节早就在当地流传,电视中许多画面又是取自当地的风景名胜,所以当地群众观看《柳宗元》倍感亲切,此剧收视率在当地极高。黎国璞创作电视连续剧《柳宗元》时,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曾多次到柳州采风,他在《柳宗元》电视剧剧本中指出:虽然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时间不长,但是他在短短的4年中,却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他在当地大力整治吏治,悉心指导老百姓兴修水利,传播中原地区农业耕作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么多年来,黎国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地践行了新时代文艺思想。黎国璞说:人民作家有责任写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中华美德的弘扬,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一种好方法。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写的是历史,着眼点却是今天,古为今用。黎国璞对柳宗元这个历史人物的描述,从总体评价、审美价值、艺术观点,进行了周到、合理的铺陈,既符合历史,又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所以今天的人们愿意接受《柳宗元》这样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

黎国璞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作为一名作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就要从新时代文艺思想的高度,去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猜你喜欢

壮乡市井小说
壮乡好消息
壮乡美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壮乡三月三
市井繁华桃花坞
市井人语
我家在壮乡
市井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