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达姥家的龙母桥

2020-05-03莫滨

三月三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母文化园磨坊

我的达姥(壮话“外婆”)家在横县宿龙洋岭。小时候去达姥家,必须跨过龙母江。悠悠龙母江面上,近家的过江桥有两座,一座是下黎里龙母桥,另一座是珠埠龙母桥。那些年月,珠埠龙母桥是大半截断桥,对岸那端只有几块大石头半卧水中,要么跨踏石块,要么蹚水而过,很不安全,而且还远上个半公里路。下黎里龙母桥呢,青青大石板,可以快速跑过去,不用担忧溅湿鞋袜,自然就成为前往达姥家的首选之路。

那天,有朋友在微信群转发下黎里龙母江同心文化园建设的小视频,看罢心里痒痒的,索性也学学年轻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不,区区一个半钟头的车程,我就来到了下黎里龙母桥旧址。

下黎里龙母江同心文化园是政府为保护传承邓圩壮族山歌文化,再现当年下黎里龙母江畔对歌风采而修建的项目,本着场景重现、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龙母桥旧址修建复原龙母江石板桥、小拱桥、古井、洗衣池和水碾磨米坊、堤岸护坡并加固绿植工程。

如今,石板桥、小拱桥等工程的修复已基本完工,对岸水碾磨米坊古色古香,水轮风车也已缓缓转动,吱吱作响。

横卧龙母江面的石板桥修复成当年的模样:十来个桥墩一字形摆开,在靠近对岸的小沙洲处稍做拐弯,斜接对面堤岸。每座桥墩都由不知是从哪里收集回来的不知年份的四五块船形条状大石块垒砌而成,上水处呈铧犁状,下水处或浑圆或方形。最上端的石块凿有宽宽的凹槽,铺架着一条长约2米,宽约50厘米,厚约30厘米的大石条,真是名副其实的独石石板桥。

去年入秋以来雨水偏少,瘦弱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卵石历历可数,小鱼小虾在石间嬉戏,在水草丛中休憩。绿油油的丝草在水波中荡漾、摇曳,好一派“白沙波底石苔青,水草摇摇自在生”的自然生态景象。

站立石板桥头,只见龙母江从黎里村旁转了几道弯,蜿蜒而来,向下游的珠埠方向流去。碧绿的河水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在初冬的金色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清澈恬静。只一会儿,满眼已是儿时达婶(壮话“妈妈”)带我们途经此桥前去达姥家的情景了。

洋岭村水源足,田地多,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达姥家是个大家庭,住着三进大合院,屋前屋后,种有龙眼、红枣、木瓜等果树。那些年月,姥公姥太(壮话“外公外婆”)身体尚硬朗,公娜雅娜(壮话“舅舅舅妈”)以及比我们年长十来岁的表哥表姐都是生产队的挣工分能手。生产队长年养着一百多头大肥猪,逢年过节,达姥家总能分上百来斤的猪肉,串串腊肉香肠挂满了厅前厢房的屋檐。自留地里还种着大头菜、大萝卜、卷筒青等蔬菜,经达姥和雅娜巧手拨弄,家里似乎总有源源不断的头菜萝卜干、时蔬瓜果,馋着我们这些小屁孩。

逢年过节,或者达姥家族有红白喜事,達婶总爱带上我们兄妹仨去达姥家。

我们都是走路出行。每当走到近龙母桥头的古井时,已是口干舌燥,便迫不及待地趴下身子,凑着井口猛喝一顿,那滋味那感觉,真是甘甜可口、畅快淋漓!

然后,跃上石板桥,兄妹仨争抢着跑向对岸水碾磨坊,全然不管身后达婶焦急地高声痛骂。跑至水碾磨坊的屋檐下时,如果是冬天可以凑近火堆烤一烤湿冷的双手,如果是夏天可以避避艳阳暴晒,总之得以休息了一会儿。待到达婶赶到跟前时,又欢呼着冲向长长的斜坡,一路跑去达姥家。

记得有好几次正月初二或初四的傍晚,我们从达姥家返回到龙母桥边时,正赶上从邓圩桑园坡歌圩一路对歌回来的几拨歌友,仍在河岸两边,三五成群,簇拥着相互对唱。声声耐度歌,音韵悠扬,此起彼伏,余音袅袅。当时我们虽然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也觉得这歌声优美动听,都不由自主地放慢甚至停下了脚步。后来,在石板桥下游约100米处新修建了一座双车道的三级公路大桥。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姥公姥太相继离世,我们兄妹也相继外出求学工作,来往龙母石板桥的机会便日渐减少了。当年横跨在江面上的石板桥、江边水碾磨坊和水车风轮不知不觉也不见了踪影。当年往来龙母桥欢乐温馨的时光渐渐成了梦里的追忆……

按目前的进度预测,龙母江同心文化园工程有望在今年春节前完工。可以想象,青青石板桥,弯弯石拱桥,古色古香的水碾磨坊,吱吱欢歌的悠然水车,潺潺流水河清岸美,耐度声声婉转悠扬,秀美的龙母江文化园即将盛装重现,造福龙母江两岸的父老乡亲。

作者简介:莫滨,壮族,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翻译服务部主任。

猜你喜欢

龙母文化园磨坊
煎饼磨坊的舞会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惠和石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简介
“三月三”、掘尾龙与龙母
青蛙谢龙母
钟馗文化园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
穿靴子的猫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