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父亲侯宝林(节选)

2020-05-03侯鑫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0年3期
关键词:义学天津人学艺

侯鑫

父亲是农历十月十五酉时生人,所以乳名叫小酉。父亲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里人。父亲曾经说他可能是天津人,因为他在1940年至1950年这段时间经常在京津两地演出,对于这段火车比较熟悉,父亲就怀疑自己当初会不会是从天津坐火车来的北京。现在有很多人引用这个说法,说父亲是天津人,其实是不准确的。父親也有可能原来就是北京人,出生后被抱到外地去,四五岁又被抱回京的。父亲说他来北京的那一年是4岁,他第一次坐火车。父亲的印象里,他小时候很少出门,甚至除了家里人,都很少见到外人,所以在火车上看到那么多陌生的面孔觉得很新鲜。来京的路上,父亲吃了半斤栗子,睡了一会就到了。他觉得时间不算久,所以才会有自己是天津人一说。

抱父亲到北京的人叫张全斌,是一个京剧大腕的跟包,类似于现在的明星助理。张全斌把我父亲抱回来以后给了自己的亲妹妹,就是父亲的养母。张全斌一生没有结过婚,是我父亲给他养老送终的。在他弥留之际,父亲就一直在他床边求他说:“舅舅,我到底是哪儿人,你告诉我,你从哪)匕把我抱来的?”可是张全斌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承诺过什么,对此守口如瓶,直到死都不肯说出我父亲的来历。我父亲直到临终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姓氏,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人。他是那么地不甘,那么地遗憾。无法得知自己真正的身世这件事,成了他永远的心结。

父亲的养父侯连达,日子也不富裕,因此父亲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一个烟盒陪伴。过去的烟盒是桶装的,上面有一个盖儿,翻过来,打上几个孔,拴上绳以后,找根筷子,就做成了一个小秤,有点像中药房里用的戥子。

后来,侯连达失业了,他们租不起原来住的房子,就搬到了街对面一间比别家矮半截、与厕所一墙之隔的小东屋里。最后连这种房子都租不起了,只好搬到了父亲的姥姥家。父亲的姥姥家也不富裕。他们家里本来就已经有父亲的大舅夫妻俩和父亲的姥姥了,现在又加上父亲一家三口,八平方米的房子怎么住呢?只能搭铺睡了。所谓搭铺,就是把两个长凳子一搭,然后把几块床板往凳子中间一码,上面铺上褥子,就是睡觉的地方。搭铺都不够睡,父亲只能睡在一个小饭桌上。

父亲说,小时候即使穷成这样,他也上了几天学。有一年春天,一位有钱的善心人捐了钱,开办了义学。来上学的孩子们每人免费发放课本,自己带张板凳,老师免费教大家认字。但好景不长,三个月后,捐赠的钱用完了,义学也就停止了。父亲说,他这一生所受的全部在校教育,也就只有这三个月了。

后来,父亲11岁的时候被养父送到了颜泽甫师父那儿去学艺。父亲的养父带着他去磕头拜师时,立下的字据里有这么一条: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父无干,如果中途不学了,还要赔偿师父的损失。

拜了师的父亲,每天天一亮就得起床,生煤炉,坐上一大壶水,然后跑到天坛去喊嗓子。有时候一边走一边喊嗓子,心里还惦记着家里,要是火上来了把壶底烧掉了,准得挨打。回到家里,父亲捅炉子、倒水、扫垃圾,都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做,生怕吵醒了师父跟师娘。师父起床洗漱喝完了茶,就开始给父亲吊嗓子,把头天的功课复习一遍,觉得可以过了,才开始教新的。父亲说,每天的挨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师父的理论是不打不成材,不管你聪明不聪明,都得打。

学徒中,父亲也曾动摇过,逃跑过,从天桥走了半宿跑回家。可是不行啊,回到家里也没饭吃,还是要饿肚子。父亲的养母在一旁直落眼泪,父亲的养父迫于无奈,只得把父亲又送回师父那里去。

后来听父亲说,他当时对学艺并没有抵触,只是害怕挨打,后来想通了,挨打也是为了更好地学艺,所以一定要忍受,再也不能往家跑了,而且回家也还是得被大人送回来,没有别的出路,自此就彻底断了逃跑的念想,一心一意刻苦学艺了。

(选自2018年3月2日《北京西城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父亲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不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世,而且童年没有玩具,没有舒适的房子,没有高雅的艺术享受,没有钱走进正规学校。尽管他后来上了义学,也仅仅是短短的三个月。

文章以叙述为主,字里行间蕴含着“我”对父亲苦难一生的深切同情。当然,这段痛苦的经历也成为父亲一生宝贵的财富,它让父亲更加坚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读有所思

1.父亲童年的玩具是烟盒,你童年的玩具是什么?相比之下,你的内心感受如何?

2.读到父亲学艺的经历时,你产生了怎样的想法?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猜你喜欢

义学天津人学艺
许晴
小熊学艺
母鸡学艺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Human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清代山西义学经费来源初探
学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