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子鉴定技术的人文伦理思考
2020-05-03常萍戴越陈天佳
常萍 戴越 陈天佳
摘 要:21世纪的发展浪潮使前沿科技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亲子鉴定无疑是一项关注度极高的技术。然而,这项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结果,更是一系列对于家庭和谐、儿童心理及社会环境等人文伦理方面的复杂影响。这些被忽略已久的隐藏在亲子鉴定技术背后所的非技术性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亲子鉴定;人文伦理;心理;社会
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最牢不可破纽带即为血缘关系,而血缘往往又与亲生非亲生所直接关联,应着这样一种心理需求,亲子鉴定技术随即诞生了。然而,当我们娴熟运用技术解决了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潜在的人文伦理问题。这些可谓是亲子鉴定技术发展带来的“后遗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阐述我个人关于亲子鉴定技术的一些思考。
一、亲子鉴定与家庭
首先,从亲子鉴定的直接当事人即父母双方和子女的角度而言,选择亲子鉴定无疑暗示了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不信任,由此产生的相互猜忌直接导致了家庭的不和谐,激化家庭矛盾,造成子女心理阴影。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逐年递增的鉴定亲子鉴定案例中,子女大多是未成年人。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鉴定过程与鉴定结果都有可能造成其一辈子的心理创伤,自卑、怨恨、害怕、绝望等种种不良情绪极易产生,且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而法律上暂无对于此类情况的明确规定,因此不少人称“亲子鉴定”为“伤子鉴定”。且亲子鉴定技术对于鉴定材料鉴定过程都有极高的要求,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导致的材料不足,只能以单亲亲子鉴定技术解决,这无疑造成结果增添了鉴定结果的不准确性。所以,对于亲子鉴定技术的运用我们必须慎重,尤其当涉及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时,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感受与其应有的权利而非盲目跟从亲子鉴定潮流任凭鉴定技术推广。看得到的是有形的数据,看不到的却是无形的伤害,这样弊大于利的结果是否有悖于初衷实在值得引起每一个人深思。
二、亲子鉴定与人文伦理
从人文伦理上而言,对于血缘的理解,也不应仅仅停留于亲生与非亲生层面。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绝非仅是简单的二联体可以覆盖的。古往今来的人文积淀,早已将“家”的概念扩充并升华,“父”与“母”的内涵远不是“血亲”能涵盖的,“父”与“母”源于血亲却高于血亲,那些对父母的歌颂便很好地诠释了“父”“母”的伟大。而“家”囊括的,是亲情、责任,是相互的关怀与默契,是一种超越动物本能的凝聚力,绝非是血液的关联性所能简单划定的。社会上不乏非亲生关系的家庭,那些动人的故事正是人性最深处的闪光点,故事中流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站在人文伦理更高处的理性思考的最好证明。亲子鉴定所给予的仅仅是基因相似度的评判,可它永远无法评判亲情。人性的高贵,在于人类懂得理性与感性思考,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伦理常规,倘若盲目追求亲子鉴定技术所呈现的结果,又何谈人文?又何异于低等动物?且不少亲子鉴定事例中,追究鉴定缘由大多为逃避责任、索要钱财,这更是有违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为着最低端的物质追求而企图利用亲子鉴定技术抛弃无价的亲情,这样的行为理应受千夫所指,这样导致产生违背人伦常纲想法的亲子鉴定技术是否是一种人伦的倒退实在值得引起重視。亲子鉴定在强调的专一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家庭中存在的社会关系及人文伦理,将复杂的人文关系简单归结为原始的动物欲望。由此,不得不认真权衡亲子鉴定技术的可推广性了。
三、亲子鉴定与社会
除却上述两点,我们不妨从更高更远处看待亲子鉴定技术。常言道,国乃集万千小家之大家,从长远来看,亲子鉴定所造成的“小家”的不安定,亦是造成“大家”不和谐的因素。国家领导人所提倡的根据科学发展观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伦理⑺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亦是对家庭和谐的要求。因为亲子鉴定浪潮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争执、冷漠,甚至是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无异是在整个社会传播了负能量,灰色负面情绪过多往往导致的是一群人的极端行为,而这对于国之安定是极为不利的。亲子鉴定技术固然解决了一些个人层面的不确定性,却也由此而造成了社会层面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此看来,亲子鉴定技术的推广运用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试想,当国家花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大力推广亲子鉴定技术从而满足诸多个人对于亲生非亲生的疑惑但同时又造成家庭破裂,国家不得不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社会生活保障,比较其中的得与失,我们不难发现后者更为明显。国家大力投入却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指数,无疑是一大不稳定因素。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项科学技术都具有双面性,都存在其局限性。但我们同时也应记得,技术革新的根本是为了改善每一个人的日常,促进人文发展,社会和谐。而今,亲子鉴定技术的诸多弊端一一呈现于我们面前,面对着其弊大于利的属性,我必须声明,我们真的应该综合考虑诸多现实因素,好好重新审视其存在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薛妙勤.对亲子鉴定的伦理思考[J].科教文汇,2008.06.
[2]王淑芹.论婚姻与信用[J].齐鲁学刊,2006,01.
[3]钱俊.DNA亲子鉴定在民事诉讼中几个相关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05.
[4]常萍.亲子鉴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J].科学导报教育论坛,2016,(10):131.
[5]陈光洁,汪芳芳.探索与选择:当下我国“重男轻女”思想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作者简介:常萍(1981-),女,硕士,助教,安徽怀远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伦理、动物伦理、生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