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化视域下师幼关系人性的回归

2020-05-03李文苑

科教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幼关系人性

李文苑

摘 要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幼关系人性的缺失,呈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在儿童中心的时代,从尊重儿童文化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型师幼关系刻不容缓。儿童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必然在化解师幼冲突和构建新型师幼关系上给以启示。

关键词 儿童文化 师幼关系 人性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2.082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in Teacher-Child Relation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Culture

LI Wenyu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lack of human natur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presents a kind of conflic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In the era of children center,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ecting children's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culture are bound to give enlightenment on resolv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and build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s cultur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human nature

1 兒童文化创生的渴求——师幼关系的重塑

师幼关系作为学前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随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形态。原始社会时期师幼关系处于初始阶段或者萌芽状态。成人较少以强制压迫的状态去填充幼儿的大脑,反而是自然而无为,让幼儿以原始的形态生长,可见,原始时期的师幼关系在劳动生产中凝结着自然人性化。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伴随着教育开始成为独立形态与生活逐渐脱离,师幼关系得以明确化,即尊师敬道的礼制夸大了教师高大尊贵的形象,转而幼童形象则被压缩。师幼关系发展至此呈现出一种“天平倾斜”的状态,这种“变味”的师幼关系呈现出一种“人性的缺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儿童中心、儿童主体和儿童文化等概念应然兴起。儿童文化把儿童作为能动的文化创造主体,是对儿童地位的认知更新。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截然不同,成人只有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文化才能帮助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把儿童当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放在与之平等交往的基础上才能保护和发展儿童文化。因此,从儿童文化视角审视师幼关系呼唤人性的回归,新时期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化的师幼关系来满足并促进儿童文化创生与繁荣。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师幼关系的混沌

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性化师生关系已成大势所趋,这一点在众多学者的文献著作中得以佐证。有的学者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论证师幼主体间性,以期建立平等对话的新型师幼关系。①李洪玉等人思考师幼关系的研究范式(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并指出不同范式之间共性在于突出师幼关系的尊重、平等与合作特性。此外,山东师范大学王京探讨“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需要构建充满生命尊重与关怀的新型师幼关系。②综上,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师幼关系的研究视角已不再是过去主客对立的关系,更多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与对话。

理论上的富庶并不代表实践的丰富,现实上绝大多数的教师“新瓶装旧酒”。无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主观意愿干涉,儿童的自主权低下。理论的先进性与实践的落后是新时代教育难以跨过的鸿沟。教师由此陷入了一种知行二元的混沌状态中,表现为一方面思想观念的澄清——人性师生观的树立。另一方面具体实践方式的难操作性——自主与管制的尺度难以把握。

3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师幼关系的清明

教育诉求“科学”与“人文”的碰撞、激荡和融合,师幼关系作为教育的构成要素亦是如此。新型师幼关系是在科学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肯定并尊重幼儿作为“人”的主体性,其核心是“人与人的对话”,预示着平等的沟通、交往与合作。儿童文化的诉求与创生彰显“人性”师幼关系的回归,儿童文化的特征为师幼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混沌”局面打开窗口,儿童文化的号召致使模糊的师幼关系得以清明。儿童文化是平等的文化,自由的文化,创造的文化。这就要求“人性”的师幼关系必须以平等为前提、以尊重为基础、以互动为根本。

3.1 平等

“儿童文化是平等的文化。在儿童的交往中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任何人在规则面前都是平等的。”③儿童文化的平等精神不仅表现在儿童同伴分享、合作、共商,共建等内部平等上。从儿童文化外部来看,儿童文化是独立于成人文化之外的文化形态,在社会文化中拥有于成人文化平等的地位。儿童文化的平等要求幼儿与教师在生活文化圈中构建平等的师幼关系。这里所指的平等的师幼关系不仅包括师幼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最重要的是师幼人格平等。平等师幼关系的引擎在教师侧,重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态度,行为和观念。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广大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其次,优化教育教学措施;教师要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交往环境,要提供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

3.2 尊重

“儿童文化是自由的文化,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自由的想象力和自由的创造力。儿童的生活是由一系列的偶然、随机组成的。”④为了保护儿童文化自由的特征,作为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尊重,让这群天真烂漫的幻想家们在现实的土壤里继续抽取创造的养分,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创造天性,尊重孩子的自由想象。

尊重幼儿也不只是观念上的尊重,更是行动上的尊重。首先,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不同的幼儿存在着差异,教师必须正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不同的个体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其次,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力。每一个奇思妙想都是他们对现实的加工创造而来的,反映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活动形式。

3.3 互动

“在儿童文化那里,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他们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一个整体, 因而他们也用整体的方式感觉世界和对世界作出反应。”⑤儿童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体验着与万事万物的联系和情感,从而不断完善儿童个体本身的生命价值。⑥可见,儿童文化以互动为生。师幼互动是构建“人性”师幼关系的关键,师幼互动包括人、事和物三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师幼互动除了教师和幼儿开展人际间的对话和交往外,它还涉及到主题和材料等非人层面的物质形态。师幼间的话语互动只是互动形式的一个部分,情感互动和肢体互动同样十分重要。

构建互动的师幼关系。首先,应当唤起幼儿的互动兴趣和主动性。互动是双方基于自愿的原则开展的,师幼互动能否开展还依赖幼儿互动的意愿程度。教师设计的互动媒介要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开展思维和分享观点的主动性。此外,互动也不一定要由教师一方发起,也可以是幼儿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跟教师一同谈论和探索。其次,要丰富师幼互动的情境、形式和内容。最后,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经验收获。

总之,儿童文化和师幼关系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尊重儿童文化就是尊重儿童的主权、尊重兒童的创造力和尊重儿童的情感。这就启示师幼之间必须平等、互相尊重和双向互动。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有机体。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和行为方式等,而尊重的师幼关系又以师幼之间良好的互动得以体现,互动的师幼关系又必须先确保师幼平等和互相尊重。“人性”的师幼关系的实质就是平等、尊重和互动。这个三位一体的师幼关系模式是在儿童文化诉求中产生的,同时又反过来推动儿童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 张帅.论教育哲学视野下师幼关系的建构[N].山西青年报,2016-04-10(004).

② 王京.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师幼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③ 杜晓利.走向儿童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9):6-8.

④ 姜丛雯.儿童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⑤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01):14-16.

⑥ 许婷.回归教育本真: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06):114-118.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36-78.

猜你喜欢

师幼关系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关系的重建研究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试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
具有“人性”的数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