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
2020-05-03刘玉琴陈建军
刘玉琴 陈建军
已从教20年的雷鸣,总结了自己的育人“两字经”:共情。
“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看问题,并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为他们考虑。”
简短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者的深刻思考——教育需要转换角度看问题,更需要让对方感知自己被理解、被包容。
雷鸣在班级管理中有两面“镜子”:宏观的“望远镜”与微观的“显微镜”。“望远镜”是站在成人成才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显微镜”则为实现具体目标服务,将教育做到细微处,观照每一名学生。
正是有了这种为学生计深远的考量和眼光,雷鸣的育人之法才能“方寸之间,尽显智慧”。
尊重比愛更重要
1999年,雷鸣踏入教坛,第二年便做了毕业班的班主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小言是班上的“不定时炸弹”,脾气火爆,指不定哪件小事就能让他“原地爆炸”。一天早上,学生都在餐厅吃早餐,宸宸不小心碰到了小言,小言立马像被点燃的鞭炮一样,追着宸宸打,三四位老师都拉不住人高马大的小言。
看着双拳紧握、双眼冒火的小言,雷鸣知道,此时的一切说教都是徒劳的,甚至会火上浇油。眼前最重要的,是让小言平静下来。于是,雷鸣叫来了小言的母亲,请她先把小言接回家平复一下心情。
下午,小言的母亲把他送回学校,而宸宸的父亲也来到了学校。护子心切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找到“肇事者”小言,对他厉声责骂起来。小言的母亲自知理亏,不敢多言。小言的样子与上午判若两人,满眼的惊恐和无助。
这时,雷鸣一边将小言护在身后,一边好言劝解这位激动的父亲,一场“战争”最终得以避免。
宸宸的父亲离开后,雷鸣转身看着躲在自己身后的小言,一阵心疼:“你看到没,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欺负。虽然你欺负了宸宸,但老师还是要保护你,不让你被宸宸的爸爸欺负。因为你是我的学生,我保护你,与你是否犯错无关。”看着面前这位并不高大强壮的老师,小言似乎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神情有所缓和,脸上也露出一丝羞愧。
事情似乎平息了,但雷鸣的心一直不平静:小言虽然淘气,但根据自己近一个月的观察,他平时也没这么易怒,那天还发生了什么?
打通小言母亲的电话,雷鸣才了解到小言的成长经历:父母离异后,因母亲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小言很多行为习惯都不太好,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被贴着“坏孩子”的标签。这导致小言认为所有的老师都不待见自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那天早上,小言和妈妈争吵过,所以情绪不太好。
原来如此!可接下来该怎么引导小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道歉?会不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不道歉?那小言的责任心该怎么树立?
道歉是必须的,但同时要保护他的自尊。
几天后,雷鸣召开了以“如何与同学相处”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和同学相处的事例,并从中总结相处之道。在这期间,小言虽然没有作声,却在一旁若有所思。
眼看时机成熟,雷鸣话锋一转:“同学们,大家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在这次班会上敞开心扉,真诚地向同学道歉!我相信,敞开心扉后,你们的友谊会更上一层楼!”
一个、两个、三个……终于,小言也站起来了,支支吾吾地说:“我前几天,前几天因为心情不好,打了宸宸。后来,我……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今天,我向宸宸道歉!对不起!”说完,小言向宸宸深深鞠了一躬。
教室里掌声响起。
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雷鸣意识到:不要用惯性思维看孩子,尤其是经常犯错的孩子,要分析孩子背后的家庭或者所处的环境。这样,孩子的问题有了合理的解释,教育者也就能与孩子共情,从而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育,是持久经营一段情感关系,不要因为学生犯错而关闭和他们的对话,而对话的过程中,尊重比爱更重要。”雷鸣这样说,也如此践行。
引导学生成长的“四字诀”
“很多老师都羡慕我,说我运气好,每次带班,班上的孩子都很懂事。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我们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在年级都比较突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是用两年的慢,换来了两年的稳定和两年的腾飞!”
在雷鸣眼中,没有所谓的后进生,只有正在进步的孩子。而“两年的慢”,其实就是等待那些正在进步的孩子跟上班级步伐。
等待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是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雷鸣总结出了引导学生成长的“四字诀”——亲、帮、励、疏。“亲”就是态度亲切,“帮”就是适时帮助,“励”就是常鼓励,“疏”就是多疏导。四个字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诺诺胆子特别小,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总是哭。“怎么找到转变她的突破口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雷鸣脑中。
有一天,雷鸣正在办公室备课,无意间抬头,发现窗户外有一张可爱的小脸,定睛一看,是诺诺!她正望着自己笑呢!正准备和诺诺打招呼,小女孩却羞涩地跑开了。
后来,雷鸣发现,几乎每次下课,诺诺都会有意无意地跑到自己的窗前,隔着窗户对着自己笑。“这说明,诺诺是渴望和我亲近的。亲其师,信其道。”雷鸣窃喜,并一直寻找契机。
一次课上,雷鸣提了一个问题,以她的观察,诺诺应该能回答,所以,她就试探着让诺诺来回答。谁知道,诺诺又哭了。
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雷鸣拍了拍诺诺的肩膀,柔和地说:“没关系的,诺诺。一会儿雷老师还要提一个问题请你回答,好吗?全班同学一定会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的!”
待诺诺情绪完全平复下来,雷鸣又提了一个全班同学都知道答案的问题请诺诺回答,这一次,诺诺没哭,却一直沉默。1秒、2秒、3秒……10秒,诺诺依然没开口,可爱的同学们却自发给诺诺响亮的掌声。在掌声的鼓励下,诺诺总算开口了,可声音小得连站在旁边的雷鸣都没听清。
必须趁热打铁!雷鸣这样想着,随即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诺诺其实是知道的,因为她刚刚轻轻告诉我答案了。”这句话无疑给了诺诺莫大的鼓励,她抬起头,深吸一口气,终于说出了答案,而且,全班同学都听到了!
“哗!”掌声响起,雷鸣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
小薇本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可因为父亲病逝,她变得一蹶不振。
雷鸣在默默观察与反复琢磨后,选择绘本故事《爸爸的围巾》作为和小薇谈话的开始。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雷鸣让小薇尽情宣泄情绪,也慢慢打开了她的心扉。雷鸣对她说:“孩子,爸爸只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你虽然看不到他,可他能看到你,因为你是他的眼睛。你有多坚强,你有多努力,你有多开心,爸爸就有多快乐。如果你想爸爸了,就到老师这里来领一次班级任务吧!”
这次谈话后,小薇会时不时去找雷鸣领取班级任务。每次雷鸣把任务交给她时,总会给她一个拥抱,说:“谢谢你帮老师分担工作。”
慢慢地,小薇成了雷鸣最得力的小助手,她的情绪也慢慢好了起来。学期末,小薇在一次作文中写道:爸爸虽然离开了我和妈妈,但我想对爸爸说,我是你的眼,我会代替你好好地照顾妈妈,开心地生活。
“让孩子领任务是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人有事情做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多想。同时,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是被大家需要的,这样她就会变得强大起来!”问及这样做的原因,雷鸣的回答很暖心。
一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在等待成长。这样的学生更敏感,更需要班主任去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成长,雷鸣不仅能共情,还在“亲、帮、励、疏”的育人方法中给孩子以成长的力量。一旦这样的学生被转变了,他们带来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预期。这便是雷鸣所带班级“两年稳定、两年腾飞”的秘密。
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
作为班主任,雷鸣需要共情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
“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很茫然,也很焦虑,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办。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学会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学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在每届学生一年级开学初,雷鸣都会奏起新班级建设的“四部曲”:起步一封信,开学第一次家长会,雷鸣为每位家长送上欢迎信,详细注明小学一年级第一阶段的努力目标,需要养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家长以留言的方式寫下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对孩子的期待,让老师对每个学生有初步的了解。每周一指导,根据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雷鸣每周在班会上小结、指导、纠正,同时在班级群里帮家长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方法。一月一反馈,雷鸣每月定期将学生的进步以喜报、留言、拍照等形式反馈给家长。学期一评价,班级每学期期末评选优秀学生和优秀家长,让学生与家长都建立起强烈的班级归属感,愿意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除了已经形成惯例的教育指导,雷鸣还要经常解答家长的生成性问题。
比如,有家长提出,为什么孩子在家练习听写能全对,而在学校听写就经常出错呢?
雷鸣在家长群中分析:在家环境相对封闭,影响因素较少,而且家长坐在孩子身旁报听写,发现孩子慢了还会多报几遍。而在学校,是1位老师对46名学生,老师对所有孩子报听写的语速是一致的,且一个词语只念两遍,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很可能会没听见、没听准。
针对这个问题,雷鸣给家长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家长在家报听写时不要坐在孩子身边,而应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会儿近一会儿远,模拟教室环境;第二,在家报听写,坚持一个词语报两遍,且语速和声音的大小保持一致,不要因为孩子迟疑而提高音量。
雷鸣认为这还不够,听写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所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是关键。
于是,她在班上采取各种方法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如,学生在教师提要求后能准确复述,教师说话时学生要看过来,教授新课后请学生当小老师迅速巩固,上课回答问题不能重复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等等。没有家庭教育的同步配合,班级训练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雷鸣建议,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专注力的培养,在生活小事中进行专注力的训练。
“其实,和家长共情很简单,就是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家长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我就在家长群中统一分析讨论。很多时候,家长彼此之间讨论一番,方法就出来了,我只要稍加总结就行。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我就和相关家长个别沟通。”和家长共情,雷鸣游刃有余。
班主任工作需要守正出奇,在教育常规中彰显智慧。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以及家长,班主任要不断尝试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在回顾、反思、修正的过程中寻找教育的共情点。找到了教育的共情点,德育工作便能举重若轻。这便是雷鸣的教育“真经”。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