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我们都不是局外人
2020-05-03梁忠张文华
梁忠 张文华
编者按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大热,围绕校园欺凌这个话题,各种讨论和争议不断涌现。
遇到欺凌,很多人会下意识想要自保,害怕引火烧身,而有的人则不自觉参与了校园欺凌却浑然不知,就像电影中那些传递陈念母亲信息的同学,他们的参与事实上间接助长了欺凌。
其实,这类校园欺凌有很多,比如嘲笑别人胖、丑、身材不好,议论和传播同学的男女关系,围观和转播对他人不友善的信息等。
作为一名旁观者,不参与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沉默不冷漠,才能带来些许改变。
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拾起对校园欺凌应有的重视,不漠视不敷衍,摒弃“消防灭火式”的被动应对,把工作重心从“堵漏”转移到“引导”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微杜渐,将校园欺凌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本期,围绕着“校园欺凌,我们都不是局外人”展开讨论。
近几年,随着媒体报道和《少年的你》等影视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校园欺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
数据显示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2018年,某中学女生遭同学轮流掌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同学之间并无矛盾,只是开玩笑的行为,本身是好玩的事情。”引起网友极大不满,类似“小孩子免不了打打闹闹”的话经常出现在学生冲突之后,到底如何区分孩子打闹、开玩笑和校园欺凌呢?
校园欺凌的界定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中故意、重复地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或情感的攻击性行为(Olweus, 1993)。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有:肢体欺凌(通过肢体动作恐吓、伤害他人,如暴力推搡、拳打脚踢、抢夺或勒索财物等);言语欺凌(通过骚扰、辱骂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如当面或背后羞辱、讥讽、嘲笑、诅咒等);社交欺凌(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有打(打架、斗殴)、毁(损坏衣物、书本等)、骂(辱骂、讥讽等)、传(人身攻击、传播谣言)、吓(威胁、恐吓)。
参与欺凌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喜欢肢体欺凌的方式,女生则喜欢社交欺凌,小团体排挤他人的方式。
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被撕破衣服、剪头发、网络谣传、暴力推搡、恐吓等,给人一种压抑、无助之感。而真实的校园欺凌可能比电影里更可怕!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可以做什么
校园欺凌中有三种角色,分别是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容易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胆小自卑,或者生理原因致肥胖、矮小、残疾,或者朋友少,不被重视,也有不爱说话的,等等。欺凌者一般具有极强报复心、嫉妒心,或者成绩极好或极差,或者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也有经常受欺凌转而成为欺凌者的等。旁观者则有事不关己型、助纣为虐型、煽风点火型、默默旁观型、伸张正义型等。
无论是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是旁观者,都需要一个适宜他们学习及成长的环境。身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当学生身处欺凌事件的泥潭中时,学校又可以做些什么?
1. 建立人际支持,营造友善校园环境
营造一个友善的校内环境,鼓励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增强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这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对于被欺凌者,要让孩子感受到遇事时他不是孤单一人,他背后有老师、家长做坚实的后盾,被欺负了不必自责。倡导互助互爱的校园风气,对自卑、不善交际、有生理缺陷、不合群的学生多关怀和关爱,鼓励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赢取坚实有力的社会支持。
对待敢于伸张正义的旁观者,要保护和大力赞扬;对于默默旁观和事不关己型的,要鼓励学生之间增进联结,关爱同学,关爱伙伴;对于助纣为虐型和煽风点火型的,要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于欺凌者,严肃而坚定地警告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容许的,如果再犯,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合理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以暴制暴,正确管理负面情绪。
形成互助互爱的校风,让学生在校园里获得情感支持与尊重,感受到平等与关爱。滋养在爱与自信中的孩子,又怎会伸出恶魔之手呢?
2. 建立预防机制,增强法律意识
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机制,从制度上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防欺凌组织和网站,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并发指导材料。韩国向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多发生在厕所、操场、楼道、校门口及周边等区域,学校设立安全委员课间站岗巡视,能有效发现和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欺凌事件,安全委员可在第一时间报告老师或安保处,由专门负责的部门联系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解决,防止处理失当。
与此同时,预防校园欺凌,普及防欺凌常识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势在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3. 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微暴力”发生时及时制止,严肃处理,勿以恶小而为之。
校园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往往是未成年人,他们在实施欺凌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欺凌,也预想不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发现给同学起难听的外号时,老师应正确地引导或制止;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及时疏导,教会孩子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发现有学生被排挤,及时予以关注;当有学生发出求助信号时,用心倾听、认真对待他的感受;关注班级同学人际关系,尤其关注小团体和落单个体……从这些小处着手,一旦发现欺凌苗头,严肃处理,给欺凌者以震慑,给被欺凌者以安全感,给旁观者以警示,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同理心
欺凌者往往缺乏与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态度。《少年的你》中,欺凌者魏莱是一个高考失利复读的学生,其父亲已一年没和她说话,母亲又对她百般骄纵。另一个欺凌者的父亲酗酒成瘾,经常对她暴力相向。生长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首先内心是贫瘠的,极度缺乏安全感,遇到问题也更容易运用暴力手段解决。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施加到别人身上,或体会不到他人的痛苦。不能将痛苦化解,便将其转移到弱者身上,获得胜利的快感。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他们就像是浑身带刺的刺猬,仅仅靠一层脆弱的壳作为自己的盔甲。
对于被欺凌者而言,可能是一生的阴影。当不幸发生,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校园可设置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或提供通畅的专业心理服务渠道。除了专业人员,父母、老师等和被欺凌者站在一起,理解他的伤痛与难受,不责骂他无能或懦弱,也会给予被欺凌者以支持和安抚。否则,因不理解和责备造成的二次伤害,往往比被欺凌更严重。
可用角色扮演、互换体验、团体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5. 家校联动,形成保护屏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能量源。预防校园欺凌,要做到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共筑保护屏障。学校可通过讲座、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认识到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学习亲子沟通方式,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家长也应主动和老师沟通反馈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注意学生接触的人际圈和网络信息,如果涉及暴力,就注重正面引导,不粗暴对待,给孩子尊重和关爱,以退为进,宜疏不宜堵。
总之,防止校园欺凌,不仅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障,还需要家校联动。不参与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沉默不冷漠,才能带来些许改变。
(作者单位:梁忠,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张文华,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