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粉丝文化”的性别差异

2020-05-03孙飞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粉丝文化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摘 要:文章旨在站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来研讨时下流行热门的“粉丝文化”,通过对男女性粉丝追星的差异性进行观察分析,指出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最后对“粉丝文化”进行反思与总结,承认其促进女性的解放,有利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增强,对女性主义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粉丝文化”仍然受着父权中心文化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及时改进,加强对女性为主体的粉丝文化的引导,实现性别平等的先进文化建设。

关键词:女性主义;粉丝文化;性别差异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是满足物质上的温饱,更多地寻求精神上的愉悦与寄托。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我是歌手”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在观看文娱节目的同时也学会了追星,一批批偶像诞生,“粉丝文化”悄然兴起。粉丝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粉丝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有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如何去正确地看待、引导“粉丝文化”,如何清晰地区分这种性别差异,值得我们大家去研究与思考。

二、“粉丝文化”的性别差异

(一)女性粉丝数量明顯多于男性

通过国内外对粉丝构成主体的数据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粉丝构成主体大多是女性,女性粉丝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男性。例如:在休斯敦举办的斜线粉丝大会“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斜线粉丝即是斜线文化的爱好者,这些女性粉丝在中文中有独特的称号——“腐女”。又如:粉丝文化研究者岳晓东博士2002年在香港红朹体育馆F4演唱会现场采访了265名香港的青少年,其中男生44名,女生221名,女生平均年龄15到35岁。因此,女性更容易成为粉丝,女性粉丝的数量也远高于男性,女性构成了粉丝文化的主体,追星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二)女性更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

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感情更为细腻敏感,更容易陷入一种对偶像的浪漫幻想中,她们往往会把异性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会被异性偶像帅气的外表、阳刚的举止、体贴的行为等吸引,成为其狂热的追随者。而男性由于父权主义的影响,并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一旦选择将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那无疑是所谓“弱者”的表现。因此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可能更多的会隐藏自身的情感,不轻易的将其表露出来,而冠以强者的姿态来面对众人。

(三)男女性崇拜的偶像有所不同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男女性在崇拜的偶像方面有所不同。男性崇拜的偶像主要集中在体育明星、社会精英、政治领袖等。受“男子气概”的影响,男性更愿意去观看大型的体育活动,男性观众占极大的比重,崇拜的偶像也大多以体育明星为主。而与之相反的,女性可能更注重选择娱乐明星来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女性更愿意表露出自身的情感,更爱幻想,并且心思细腻,所以像类似于情感表现的娱乐明星则更容易引起女性的共鸣,从而成为女性崇拜的偶像。在一项对大学生钦佩人物的调查研究中,女生更为在意“感官愉快”,比较关注偶像的外貌和拍摄的作品;而男生则更为注重“社会性学习”,在选择偶像时更看重对方的事业和成就状况。

三、性别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性别角色的不同

一般来说,人的性别角色主要分为生理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角色。男女性在追求偶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生理性别角色来看,女生比男生出现偶像崇拜现象更多,对崇拜的偶像更为痴迷,这种差异与女性较强的依赖心理、更敏感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相对较早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有关。根据女性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得出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年龄是要低于男性的,女性可能相较男性而言更早熟一点。而相反的,男性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年龄则要来的晚一些,这才有男性“三十而立”的说法。因此,男女性生理、心理成熟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她)们追星行为,更容易早熟的女性可能会更早的开始她们的追星行为。

另一方面,从社会性别角色来看,受到父权中心文化的影响,男女性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男强女弱”。在父权中心文化的高压下,女性受到的束缚更为明显,以父权对女性的刻意边缘化为手段,将女性压抑在文化的角落,束缚女性主体意识的自由。这就使得女性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性更强烈,更容易崇拜偶像。此外,由于女性长期处于服从于男性的中心地位,对男性比较依赖,导致女性可能会比较缺乏自身的主见,因此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导致一系列盲目的追星行为。

(二)父权主义的压制

受到父权中心文化的影响,男性遭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情感被监禁而又无处发泄倾诉。一方面,男性不能对女性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这会不被女性理解,受男性中心地位的影响,女性会理所应当认为男性各方面都要强于女性,一旦男性表露出自身的情感压力,就会有损自身的形象,让女性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不信任,导致男性的中心地位受到质疑与挑战,这是当前男性所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受到“恐同”思想的影响,男性也不能表达同性之间的感情,首先是在父权中心文化之下男性作为社会中心就要表现出强者姿态,这一姿态包含了同性之间的竞争与对抗,男性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主动者与主动者之间的对抗,而不允许存在情感上的表达。其次,男性情感表达的闭塞很大原因在于父权中心文化的高压作用,情感内化尤其不被允许在男性群体之间的表达是为了保持男性气概的完整性。出于对父权中心文化的害怕以及对自身气概的不自信,男性在情感表达上只有无从选择的无奈。性别的刻板印象让男性以标签为存活行为方式,注重情感表达的男性常常会被认为是“娘娘腔”。

(三)社会地位的差异

在父权中心文化的影响下,父权社会男性价值体系的突出表现为“男强女弱”。男性为了保持其“男强”的特性,在社会各方面都会表现出来强者的姿态,同性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异性之间的服从与驱使,这就使得男性较难对其他人产生崇拜心理。因而为了体现其身体的强壮,男性则会较多地去关注有关身体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从而对一些体育明星产生崇拜心理。当然父权中心文化也进一步确立了男性的中心地位,男性在社会上承担扮演的角色也大多是领导类型,这就使得他们会较为关注各行各业的精英阶层和国家政府的领导阶层,久而久之也会将其作为自身崇拜的偶像。

反观,在父权中心文化的作用下,女性则是被忽视的一方,她们的社会地位相较于男性来说是弱势的,使得女性必须服从于男性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深了男女性之间的差异、地位的不平等。再加上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在完成工作或家务之余,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偶像。也正是因为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重重压力,男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对等,让女性更渴望去追求精神上的平等,去摆脱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同时为了使自身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所以她们崇拜的偶像会更多的选择娱乐明星。

四、反思与小结

(一)“粉丝文化”促进女性主义的发展

在“粉丝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大胆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偶像,这有利于实现两性的平等,促进女性自身的解放,摆脱父权中心文化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同时,作为“粉丝文化”主体的女性,在追星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增强,意识到她们也可以成为“自由人”,而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粉丝文化的崛起是对媒体分配权力不平等或传统媒体长期缺失娱乐的积极挑战,由女性为主体的粉丝文化是主动参与创造的新媒介文化,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加强和表现,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粉丝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二)“粉丝文化”受着父权文化的影响

父权中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粉丝文化”的发展,大多数男性的情感遭到压抑,不愿意去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不敢去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偶像。而女性正常的追星行为,也会被有些人指责为“脑残粉”、“不务正业”等。这主要还是受到父权中心文化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认知上还是存在着错误与偏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消除,因此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的磨炼,通过“粉丝文化”造成的社会舆论,让人们看到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去尊重女性的权利与自由,去改变自身“男强女弱”的错误观念,从而促进女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粉丝文化”需要女性主义的引导

“粉丝文化”促进女性主义的发展,解放女性的天性与自由,但同时“粉丝文化”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和从属性,这些也造成社会对女性粉丝产生一定的刻板印象。因此,“粉絲文化”有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有群体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表现。“粉丝文化”需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来对其进行引导,实现性别平等的先进文化建设。“粉丝文化”可以解放女性自由,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促使女性主义的发展。但同时,“粉丝文化”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需要女性主义理论加以引导与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鲍震培.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20-129.

[2] 弗朗西丝卡·考帕,马皓.热辣的粉丝分类学[J].世界电影,2010(06).

[3] 克里斯蒂娜·布斯,潘源.粉丝文化与女权主义——性别与“粉丝生产”政治[J].世界电影,2010(06).

[4]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07).

[5] 邓丽芳,易海燕.关于大学生钦佩人物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6] 黄淑贞.成年女性粉丝中的性别政治[D].南京大学,2011.

[7]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 王铮.同人的世界[M].新华出版社,2008.

[9] 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 [美]葛尔·罗宾(GayleRubin).酷儿理论[M].时事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孙飞(1993- ),男,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粉丝文化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打破现实与幻想的壁垒
传播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研究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