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与培养对策
2020-05-03侯贺英马瑞贤翟小娜
侯贺英 马瑞贤 翟小娜
摘 要:涉外导游人员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了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成败。文章首先建立了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包含文化意识和思维、文化知识、交际实践三部分。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评估。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全面提升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问卷调查;培养对策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基础上。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背景出发,建立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模型。Byram(钟华等,201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四个子能力组成,分别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主要指的是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文秋芳教授(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其中,跨文化能力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组成;而交际能力则是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组成。因此,在这些经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基础上,结合涉外导游人员的工作特性,文章拟建立适合培养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对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培养对策。
一、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构建
涉外导游人员根据其工作特性,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要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最后要具备在交际实践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如图:
二、该模型包含三个维度:文化意识和思维、文化知识、交际实践
文化意识包含三个要素:自我意识、本族文化意识和异文化意识。自我意识指的是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成员对自我性格、交际习惯、价值观等的认识。本族文化意识和异文化意识是相对来说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对这两者要有一个清晰、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能一味地抬高本族文化、贬低异文化,反之亦然。思维在这里特指跨文化思维,包含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分析能力两方面。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对本族文化和异文化的认识程度;文化分析能力指的则是参与者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文化知识包含语言知识、本族文化知识和异文化知识。具体来说,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言知识包含母语知识和外语知识,即语音、语法、语义、句法、篇章等。同时,参与者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本族文化知识和异文化知识,例如双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历史、习俗、宗教等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对双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交际实践这一维度包含四个要素,即文化调适、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策略。文化调适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根据交际环境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自己的心理,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交际情境需求。语言交际指的是参与者充分调动已储备的语言知识,尤其是外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如语用能力、篇章能力等。除此之外,非语言交际能力也至关重要。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并了解这些因素在异文化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正确合理地使用非语言交际。交际策略指的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参与者在话题开始、结束、维持、转变、交际失误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技巧,从而来保证交际过程的顺利推进。
三、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依据上文构建的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笔者对钟华等(2013)编制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ICCSRS)进行了改编,用于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新编量表共三个维度——文化意识与思维、文化知识、交际实践,与模型维度相匹配。其中,文化意识与思维维度下有10个题项,文化知识维度下有15个题项,交际实践维度下有5个题项,共计30个题项。
课题组成员利用人际关系网络,采用问卷星调查形式,将新编量表电子版发放给河北省大中小旅行社涉外导游人员。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其中男性48份,占比27.12%;女性129份,占比72.88%。
就文化意识和思维来说,81.36%的人“对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兴趣,并且愿意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55.36%的人“喜欢主动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76.27%的人能够“积极回应”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谈话。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时,63.84%的人“能够和他们敞开心扉地交流”。如果与对方的观点不一致,89.83%的人“能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时,88.7%的人“不会轻易下结论”;73.44%的人“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81.92%的人“善于观察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85.87%的人“对对方文化的宗教信仰表示理解”;83.05%的人“对对方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表示理解”。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强,愿意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并且思维比较开放,主观意愿上希望交际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然而,在交流的主动性和交流深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文化知识维度下,1-11题对应语言知识,12-15题对应跨文化知识。各题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在外语知识和技能上不够自信,尤其是听说能力比较欠缺。其次,多数人的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也有待加强。最后,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多数人对于外国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现实情况了解不够。
就交际实践来说,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时,72.88%的人“遇到表达不出的词汇时会选用意义類似的词或一个长句子来代替”;71.75%的人“会使用如:you know,well 等会话填补语来赢得思考时间”;65.54%的人“在遇到交际困难时会向对方发出不理解的信号,如‘I beg your pardon?等,或者用疑问语气重复对方话语,暗示自己在理解方面有困难,让对方重复或者重新组织话语”;66.66%的人“能和对方融洽相处”;54.23%的人“能应对各种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因此,多数人擅长使用具体的交际策略来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但在处理复杂的会话情景和人际关系方面,还有待提高。
四、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依据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对照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如下:
第一,进一步提升涉外导游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在交流的主动性和交流深度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涉外导游人员要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交际习惯有清晰地认识,扬长避短,保证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另外,在交际过程中,要采取真诚待人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敞开心扉地与他人交流,展现我们的友善和诚恳。
第二,着力提高涉外导游人员的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外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依赖语言知识、语用知识、语篇知识等的积累。因此,涉外导游首先要夯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包括母语和外语,提高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注重不同情景下的说话方式,以及如何开始、继续、转换话题和结束交流。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取决于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灵活应用。涉外导游人员不仅要对对方文化的传统习俗足够了解,还要对目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所把握,以便在交际中适时发挥或规避。对于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依赖校企合作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共同提升。
第三,引导涉外导游人员注重交际实践中的细节,保证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在语言交际方面,要注意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如近义词替换、长句解释、礼貌质疑等策略解决交际难题、化解交际危机。其次,在非语言交际方面,为了避免误解,要正确使用各种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就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解释。最后,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适应各种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的需求。
五、结语
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构建,到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的提出,有理论的支撑,也有实践的验证,为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的培养和自我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建议。该研究属于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研究,即从理论模型出发,到能力测试,最后给出问题解决方案。今后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模式,整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构建模型,再于实践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01):79-88.
[2]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43.
[4] 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02):8-16.
[5] 钟华,白谦慧,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03):47-56.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冬奥会背景下河北省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040502007。
作者简介:侯贺英(1984- ),女,汉族,河北沙河人,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語言学及英语教学;马瑞贤(1982- ),女,汉族,河北安新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技术;翟小娜(1981-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及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