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20-05-03张煌强
摘 要:文章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讨论了高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第一,政府层面缺乏制度安排;第二,高校层面“双师双能”考核薄弱;第三,高职教师层面对“双师双能”存在轻视心理;第四,教学模式层面“校企联合”内容老化。针对这些问题背后致因予以深度研究,才能针对性形成良好的应对策略,如:国家推出“双师双能”评审机制、统一“双师双能”观念、建立严格绩效考核体系、整合资源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关键词:双师双能;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对策研究
截止到2018年,我国有八个省市即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江苏、福建、重庆、广西纷纷开展了“双师”资格认证工作。其中江西省高职教师八万余人,在2018年高职双师认证人数才1300多人。故此,从教师主体分析“双师双能”认证普及受阻原因也非常关键。通过了解各地双师双能认证工作,笔者认为: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面临着政府、高职院校、教师主体、教学模式等方面影响。
一、影响我国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的因素
(一)政府层面政策模糊
2014年我国教育部开始下达了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通知,其作为教育界最高级别通知性文件,并没有对高职院校如何展开试点工作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导致大部分院校都是在传统师徒制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改革,也导致了这些院校对后来的“双师双能”有了错误的认识。
另外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工资中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都是由国家统一发放,而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具体安排,这从政策角度就没有赋予教师很好的成长驱动力。传统的高职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薄弱,“双师双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其目的是保证高职学生能够获得理论、实践双重指导,然而这也代表着教师要多付出血汗,但是政府层面并没有考虑到薪酬激励。有的地区只是将其转移给了具体高职院校,赋予它们在绩效、奖金、福利等方面的调整权利,以此来彰显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视,但是因为缺乏政策甚至于制度的约束,少有高职院校会认真执行。
2019年即将过去,面对新一年的“双师”比目标,各地都给出了自己的承诺(见表1)。但是“双师双能”建设的头一批八个省市中的江西省2018年高职双师认证人数才有1300余人,而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该省高职院校教师人数8.4万,双师认证比例1.5%,可见表1中各地双师比目标实现何其困难。究其原因,还是教师主体对“双师双能”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地区薪资系统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另外,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双师培养计划中,享受中央财政支持培训者10万名;享受省级培训35万人。其中高职双师培训具体数据如下:
学习内容 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 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 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
从表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国外培训、国内培训、顶岗培训,培训时间都比较短,最长顶岗培训才有8周,根本不可能学会先进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培训模式影响之下,全国的双师培训虽然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导致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政府在“双师培训”中存在监管缺位。
(二)高职院校缺乏对策
首先,对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各地高职院校的认识是不同的,其中主要受当地教育部门影响。例如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认为“双师双能”是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导致当地院校广泛地开展“校企联合”希望实现彼此资源对接,让本校教师能够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但是学校发起的“顶岗式培养”首先就会被企业拒绝,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经营者不敢将重要岗位交付教师。而学校也不可能签订责任协议,来保证教师在頂岗培训期间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或者由学校来负责该教师顶岗期间因为实践经验缺乏而造成的损失。
其次,除了私立高职院校之外,所有高职院校薪酬都是国家负责,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利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缺陷。虽然一部分高校项目多,财政投入多,教师工资高,但是一旦涉及到“双师双能”,也必须要考虑对应的薪酬激励,否则难以引起高职教师的兴趣,甚至于会形成压力,对其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在政府作出双师比目标之后,当地高职院校为了达标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使得本校教师能够通过认证。而且现阶段各地政府认证标准不一,这也给当地高职院校“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若是如此,“双师”水分增加,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来说并非好事。
(三)教师主体认识不足
第一,现如今高职教师都是当地人事直接安排的,都是有着严格的学历要求,但是因为之前并未提倡“双师”,导致编制内的教师都是高学历、高理论,而专业的实践水平比较低洼。现如今执行“双师双能”,导致教师进入社会“双师”培训机构当中,然而充斥于网络的各种宣传推广的培训机构,在专业实践方面良莠不齐,教师学习结果也是存在天壤之别。调查人员通过调查得出:这种培训机制和公务员培训相差无几,都是为了通过认证为目的,并非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和国家提倡“双师”初衷南辕北辙。
(四)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第一,“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很多院校和企业积极合作,力求和企业师傅配合实现“双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实践师傅结合。然而因为诸多因素影响,其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改观。主要是受企业经营影响显著,不可能将非常核心的实践经验倾囊传授。
第二,现代双师双能教学,即教师具有理论、实践综合素养。但是因为高职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老教师理论强而实践经验弱,新进入院校的新教师因为是从学院到学院的就业模式,具有的实践经验也并不雄厚。而高校也没有让社会中那些学历低但是实践经验雄厚的从业人员进入教育队伍,导致现代“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效率低下[1]。
二、现代“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一)政府完善制度安排
第一,从中央政府指定每一个专业的“双师”认证标准,避免各地标准不一。第二,出台具体的认证程序,可以由网络统一报名认证、省级政府指定单位统一认证。除了教师资格证之外,要对技术资格证书予以严格审查,要有专门的技术考试,力求教师理论、实践双达标。第三,省政府对双师队伍进行工资薪酬调整,省财政负责薪酬发放,要使得“双师”和普通教师在激励上存在显著区别,要彰显“双师”重要性。第四,要对社会“双师”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监督、审核,要保证有资质、有实力,能够确保专业教师实践操作以及学习的主体进入名单。
(二)高职院校绩效考核要严格
第一,院校作为管理者,需要针对“双师”进行严格考核,要对专业实践进行具体评价,要建立详细的评价指标,确保驱动教师积极性,主动利用各种手段去丰富实践经验。第二,要能够积极地派遣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深入学习当下先进的技术、经验以及管理等内容。培训企业和院校针对受训主体形成双评价,对于成绩优良者高校给予绩效工资、单位福利、奖金等调整,并在教师评级上优先考虑。第三,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对本院校教师执行“双师”考核,要从思想层面纠正传统“双师”认知,摆脱之前“两证在手衣食无忧”观念,不仅看证更要看实际操作。
(三)教师主体要拥有紧迫性
第一,作为高职教师必须要拥有责任观念,要确保能够向学生传输理论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实践指导,要以培养新时代双能人才为己任。第二,要积极地参加双师培训,加强自身实践素养。第三,要积极地进行专业资格证书年审,要确保与时俱进,通过网络端学习先进技术经验。第四,要积极配合院校进行顶岗培训,和企业师傅建立良好关系,做到互通有无,实现教育资源优势组合。
(四)建立地区型教学实习基地
第一,由政府主导,引进社会资本以及各方高职院校,打造地区型教学实习基地。力求该地区各专业学生能在这里实现项目教学。将社会中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基地,使其成为专业教师,和院校理论教师形成配合,打造“双师”教育模式。
第二,引导各院校教师进入实习基地接受培訓,靶向接受高端实践培训。通过实训后,可以对接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实现“双师”薪酬。
第三,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要求教学实习基地师傅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并推出严格考核系统,不能通过考核者辞退处理。
第四,为了确保教学实习基地良性运转,采用第三方承包运营方式对外营业。由政府规定营业任务,若是第三方超额完成,超额利润完全归第三方所有。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有必要向先进国家看齐,将其经验拿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国外对于技术资格认证非常严格,都具有专门操作检验,而且年检中技术要做到与时俱进,促进教师动态学习。
第二,对政府、高职院校、教师的监督成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关键,需要教育部直接建立监督体系,并有地方成立相应的监督队伍,对政府政策、高职院校执行、教师队伍态度进行具体监督评价,使得具体信息上传,教育部根据监督结果动态调整,避免为了考证而考证,力求“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作用发挥,要保证新时代人才培养终极目标达成。
第三,政府将社会中富有实践经验,能够掌握先进设备、技术的人才纳入“双师”队伍,对其进行专门的理论培训,然后分配到不同的高职院校当中,利用这部分人带来的“鲶鱼效应”激活我国高职系统教师队伍,使得他们能够改变对“双师双能”观念,切实地提升自己能力大有帮助。这种竞争带来的驱策比政策还具有驱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双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61-64.
[2] 郑丽楠.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好家长,2017(66):31-3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项目,课题名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A028;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课题名称:融入桂商文化的“双向多元,文化双嵌”桂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7A032。
作者简介:张煌强(1974- ),男,湖南通道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管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