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沫特莱对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交往活动的研究

2020-05-03史楠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史沫特莱延安时期

摘 要:西安事变后,史沫特莱受中共之邀来到陕北延安,通过新闻报道支持中国革命,并提供医疗、资金等救援。文章通过对延安时期的媒介环境和史沫特莱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我党开展外交活动的作用,并由此得出国外记者在进行国际报道时需要遵守的原则以及国家该如何利用外媒来进行对外宣传。

关键词:史沫特莱;对外交往;延安时期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战地作家、社会活动家。她于1929年初到达中国,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组建工作,第一个用英文向世界报道西安事变,她跟随八路军奔赴前线,期间先后写作 《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在反击》等著作,被誉为“熟知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1937年,史沫特莱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在作家丁玲的陪同下到达延安。在延安的这段时期,她与中国共产党党内高层领导人接触频繁,撰写了大量领导人传记和报道延安实况的新闻,这些文章在当时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对外交往活动,也为抗日战争赢得了较好的舆论环境。

一、延安时期的对外交往概况

(一)延安时期的我党形象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中华报》《解放》和《中国青年》等报刊,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塑造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例如《解放日报》多次报道毛泽东出席政府活动以及刊登其理论文章。不仅如此,《解放日报》还通过对劳动英雄的塑造来间接构建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它积极传递劳动英雄对党和政府的正面看法,如劳动英雄刘生海的“政府是穷人的政府,要教大家向好处走”。此时我党领导人对新的革命形势重新估计,对未来革命充满信心。

(二)对外交往的方式

延安时期的对外交往活动是我党成立后外交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在国际上树立了新的中国形象,也为中国革命取得了国际支持。首先,国内记者的新闻报道是延安时期对外交往的第一手资料。自红军长征开始,范长江时刻报道红军动态,撰写了大量关于延安革命的文章如《毛泽东过甘如陕之经過》《从瑞金到陕边》《陕北甘东边境上》等,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革命提供最真实的消息。其次,国外记者为传播中国故事打开了大门。斯诺和史沫特莱等驻华记者远赴延安,他们的采访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更多的人认识延安。再者,丁玲、柯蓝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延安的一种方式。

(三)影响我党对外交往的因素

国共关系是影响我党开展外交工作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国民党对延安地区进行包围和封锁,切断了我党除苏联外与他国之间的联系。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我党的对外政策绝大多数受苏联影响。其次,“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推动了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一时期国共关系有所缓解,在国际上我党也努力争取美国和英国的支持。我党在延安时期的对外交往政策是积极的,且以民族大义为重,能够根据时局变换及时做出调整。

二、延安时期的媒介环境与史沫特莱新闻作品的关系

(一)延安的概况

政治环境上,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且以法律形式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这一时期人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此时的经济建设也取得良好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业,并注重调节各阶层的利益,使我党在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再者,延安地区开办的大批学校和社会教育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素质,民间文艺如红色歌曲、秧歌舞蹈也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延安一度成为传播先进思想,吸引无数人们好奇和向往的神圣之地。

(二)延安的发展情况对史沫特莱的写作影响

因为延安是红军长征最终会师的地方,这里自然汇聚了我党众多领导人,因此英雄领袖是史沫特莱新闻作品中的主角。史沫特莱在延安期间与普通红军、当地百姓一同生活,她也撰写了许多小人物的故事,试图以此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的背景。除此之外,她还对延安的生产运动和革命运动做了报道。为了给单调的延安生活增添乐趣,史沫特莱开展了交际舞的推广,这一活动虽然在最初丰富了空余生活,但是在保守的延安人们眼里,特别是女英雄心中,是一种对封建伦理的挑战。因此在延安整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史沫特莱的这一举动也为她的采访带来了一些阻碍。

(三)史沫特莱的新闻作品与延安发展的关系

首先,反映了红军长征的情况。由于国民党实行新闻封锁,许多人不知道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1936年2月,史沫特莱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悄悄告知鲁迅和茅盾。因与鲁迅交好,不久史沫特莱认识了中共中央从瓦窑堡派来的冯雪峰,两人对长征又进行了更深刻的分析。随后,史沫特莱还参加了为红军募集药品的工作。其次,报道了当时我党领导人的政治思想。延安期间,史沫特莱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谈话,就中日关系、革命形势等问题展开讨论。再者,在史沫特莱的文章中,将西方版画引入中国,丰富了延安文化的发展。

三、史沫特莱的新闻作品对延安时期对外交往的影响

(一)史沫特莱的新闻作品特点

史沫特莱的大量新闻由自己亲自采访写成,因此客观真实是她作品最大的特点。虽然她作为法兰克福报的驻华记者,但她力求新闻报道的独立性,主张不受任何党派和团体的控制。她曾说:“说实话,报道真相,被驱逐出中国也在所不惜。”其次,中国工农红军、中国抗战和中国女性是史沫特莱关注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事件的报道,来反映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从而揭示旧中国的社会弊端并帮助共产党开展革命建立新的社会。在延安“十三年”里,史沫特莱通过民间化的语言力图还原真实的中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民族的解放事业。

(二)史沫特莱的作品对延安形象的描述

按照艾格史沫特莱原先拟定的计划,印度才是她最终的目的地,中国“只是个可以通往印度的门廊[4]。”她在《中国的战歌》中用“进入中世纪”的标题来概括她初到中国时的感受,可以看到初对中国的印象是贫穷落后的。但就是在这样步履维艰的环境下,史沫特莱被激昂的红军深深折服,在中国一待就是12年。1937年,史沫特莱说:“访问红军归来的新闻工作者,没有一个不认为他们所接触的是现代人,是和他们非常相似的人。他们非常喜欢毛泽东。”此时的延安人民革命热情高涨,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建设,她带来的交际舞也为延安增添了活力。

(三)史沫特莱的新闻作品与国家对外交往

延安时期我党面临着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利用外媒树立国家形象便成为与外界接触的最好选择,而史沫特莱在中国的十几年始终致力于将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国际大众。在《伟大的道路》一书的《序曲》中,史沫特莱这样写道:“……为什么有几百万、几千万正直而勤劳的农民和工人,以及满怀理想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乐于为他所推行的事业而奋斗或牺牲。”史沫特莱用具体动人的报道记录红军的发展状态,并写出《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的战歌》等文章来描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情况,她的文字不仅吸引更多新闻工作者和机构团体来到中国,更增加了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四、结语

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事实上,在延安采访的7个月只是史沫特莱中国之旅非常小的一部分,从她1929年踏上去上海的路后,她的人生就紧紧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直至她病后回到美國,一直支持者中国抗战事业。

延安时期我党领导人充分鼓励与国外记者交朋友,与史沫特莱、斯诺等人敞开心扉对中国革命和局势进行交谈,并善于利于国外媒体及时传递中国真实的情况,正确引导舆论,争取国际支持。在当今中国,我们仍然需要秉持友好开放的心态,热情邀请国际友人亲临中国,真切感受中国的巨大发展,以此打破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而增进对外交往的关键,正是国际记者的正确报道。

参考文献

[1]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N].人民日报,2005-09-21(02).

[2] 林间.把二流子变成好劳动[N].解放日报,1944-01-16(04).

[3] 史沫特莱.袁文,贾树榛,袁岳云,译.史沫特莱文集1[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84-217.

[4] [美]埃德加·斯诺.宋久,等,译.斯诺文集———复始之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史楠(1996.04- ),女,在读研究生,西北大学,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史沫特莱延安时期
画说铁军:陈毅和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与她的新四军女翻译
史沫特莱在延安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史沫特莱在抗战时期的中国
更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