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2020-05-03戴睿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习近平

戴睿

摘 要:阐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依据。论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内涵包括:“利民”的民本观、“仁政”的治理观、“慎独”的修身观、“善学”的为学观、“笃行”的实践观、“任贤”的人才观、“和谐”的交往观。探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价值意蕴:有利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捍卫民族精神。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历史时代新方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认知、运用、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向世界发出了继承和创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发出了“中国声音”。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于新时代我们做好文化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进程和历史脉络,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主要包括思想文化、政治文化与个人文化三个层面。(1)思想文化上,体现在农业和家族本位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和血亲关系的存在,个人从属于家族,因此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及勤劳、务实的行为习惯。(2)政治文化上,体现在继承制度、祭祀制度、宗法制度等等,以此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利。随着王朝的衰落,人格神的没落,民本思想空前崛起,人性光芒乍现。产生了“民贵君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3)个人文化上,体现在处己、处人、处世。对待自己要善于运用“存心养性”的修养工夫,强调反思。对待他人要勤于换位思考,做到“推己及人”。对待世界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人和自然相通相融,知“性”而后知“天命”。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阐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即人化,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在其发展方式上,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冲突与吸纳的结果。关于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反之,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的发展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应有之义,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毛泽东传统文化观

在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对传统文化的“民主”和“革命”思想十分重视。这一红色基因既是共产党人的独特优势,又是宝贵财富。毛泽东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于历史背景,要高瞻远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时刻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标准,小心甄别,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基于此,习近平从治国理政的实际出发,继承了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

二、关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

(一)“利民”的民本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了“利民为本”的人民本位思想。习近平引述《文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说,治国有常规,以利民为根本。治国理政要执政为民、服务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制度设计优劣,运行效果好坏的检验标准和衡量准绳。习近平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它不是一个玄奥、抽象的文字概念,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落实在口头上。进入新时代,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加突显了“利民”的民本观的重要理论价值,“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坚定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增进人民福祉;只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二)“仁政”的治理观

仁民是治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中引用孟子天爵论中的思想:“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充分体现了他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身居高位者便应该常怀“仁爱”之心。“《论语》载:“政者,正也。其令正,不令而行;其不身不正,岁令不从。”,不断追求人民至上的初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礼记》,这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描绘的是孔子对“大同”世界景象,在“大同”实现之际,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习近平认为,“大道”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而“天下”是指全世界。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的舞台中央,中国也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使命,秉持着“大道为公”的理念,献出“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三)“慎独”的修身观

“慎独”在《大学》中的解释为:“此为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是古代先贤倡导的修身方法,体现的是一种自我约束能力。即,君子在独处独居时凭着高度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違反道德信念的行为,为人处事十分谨慎。唯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在这个网络大爆炸,社会各种思潮急速涌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东汉思想家王符的“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警示我们面对网络中各种虚假舆论,我既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心之官”来思考,还要讲求实事求是的原则,践行真实性原则,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保持定力,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网络文化素养。

(四)“善学”的为学观

习近平学习荀子《大略》篇的思想:“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强调读书之人未必要入仕做官,但是官者必须要坚持读书,要善于积极主动学习。从延安整风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教育活动学习,用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增强理论学习,拥有“过硬”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读书学习是增强文化知识、提升道德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力途径。习近平建议领导同志读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领导干部广泛阅读工作必需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为国家为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也不负人民的众望。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也要培养善学乐学的精神,唯有此,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