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5-03沈连梅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际高教资源共享

沈连梅

摘  要:目前,我国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分布不均衡、各高校体育资源趋同、体育资源管理存在差异、高校门户观念较强、共享平台欠缺、共享理念缺乏等。为最大限度发挥中小城市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资源效用,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政府应认真做好高教园区规划布局,各高校应积极建设特色化体育资源,优化校际场馆管理,实施校际学分互认,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体提升资源共享理念。

关键词: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23-04

1999年教育部实施高校扩招计划以来,历经20年快速发展,无论是生源总量还是学校数量,高校都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阶段。高校扩招的前10年,我国省会或一线大城市等,基本完成高校建设新布局,一些高教园区或大学城相继涌现,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南京仙林大学城等。从2009年至今,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中小城市也紧随一线城市脚步,蓄力对当地高校进行集中搬迁、资源整合。鉴于城市规模及高校数量,中小城市无法实施大规模的大学城建设,高教园区成为新的发展目标。从政府建设初衷来看,无论一线城市大学城还是中小城市高教园区,其目的都是为了整合、优化、节约教育资源,促进高校之间的教育交流和优势互补。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城市高教园区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占地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的体育资源的共享问题更加突出。本文立足于我国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探究现状、发现问题,从而引出相应对策,进而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一)教师共享较多,学生共享较少

城市规模小、高校容量少是中小城市显著的共同特征,在此背景下,交通便利、人际交流范围面较宽等特点也随之得到体现。体育教师的性格特点及职业特征,决定了高教园区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多,一些教学资源也得以共享,如高校自身独特的体育管理理念、教师教学与技能交流等;同时,教师群体的个人健身、体育兴趣爱好等也能得以优先实现。相较而言,学生群体由于缺乏沟通平台,除去偶尔的竞赛群体交集,健身、体育娱乐等基本是各自为战,即使院校毗邻相近,学生共享体育资源也难以实现常态化。

(二)同层次共享多,跨层次共享少

高教园区不是简单的各高校的聚集,而是以资源共享為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园资源功能,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目标[1]。从我国高校城市布局看,中小城市基本以普通本科和专科层次为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之间门户观念难以得到矫正,本科院校之间尚存沟通,本科与专科院校之间交流寥寥甚至不存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级别不同的高校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的共同话题较少,为数不多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也仅仅局限于本科院校之间或专科院校之间。虽然体育课程特点决定了高校之间体育教学和资源方面差异性较小,但由于门户理念、级别偏见等,体育资源共享仍呈现高校同层次共享多、跨层次共享少特点。这也是我国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共享窘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被动共享多,主动共享少

当前,中小城市高校属性即归属地管辖不一,其中,本科院校一般属于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管辖,专科院校大多属于市级行政单位管辖,部分高职院校属于省属直管。管辖权限不同,高校校际间资源共享就会出现沟通障碍、或将产生矛盾。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之间同层次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在地方院校横向竞争和自我保护意识前提下,合作、协调、对接等难度较大,跨层次资源共享犹显力不从心。因此,针对中小城市体育资源共享,校际间主动、自发行为较少或尚处理论阶段;偶尔发生的共享行为,也多数出于被动或迫不得已姿态,如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或活动,一所高校难以实现,必须邀请其他院校进行资源配合或是上级行政部门强行命令几所乃至多所院校合力完成。可以看出,在高校属地管辖不一的局面下,校际体育资源共享被动协同多于主动合作,体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四)室外共享多,场馆共享少

体育场馆是高校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吸引学生健身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之一。由于体育场馆投资成本巨大,维护和保养都需要一定的成本,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制度相配合,这样决定了高校对体育场馆的使用和管理都较为谨慎,其必然优先保证本校师生的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其次才是有步骤、分时间的向社会开放。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一些院校特别是专科院校由于资金紧张,体育场馆建设仍处于理论规划阶段,从而形成高校体育场馆在中小城市属于稀缺物。稀缺物的共享必然引起一系列问题,重大赛事时期的偶然性共享尚能和谐满足,一旦涉及到外校即园区其它高校学生常态化共享场馆,两者矛盾势必凸显。因此,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大多局限于各高校的室外体育设施如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等,涉及室内场馆的共享则障碍重重。

(五)合作意向多、交流平台少

实际上,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不同高校之间尽管存在管辖归属和级别差异,但团结、共进的精神因素仍多于隔阂。但凡外出共同参加重大体育赛事,同属一个城市、地区的不同高校的师生就比较亲近。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共域性,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是一致的,体育资源共享方面合作意向也是存在的,特别是在重大赛事合作方面态度是积极的。这种意向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一线的体育工作者,他们渴望本地区特别是本园区高校之间稀缺体育资源如羽毛球场、网球场、室内篮球场等能够实现共享,以利于本区域体育竞技项目的全面开展与集体进步。只是由于缺乏交流平台,特别是园区高校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共享机制的缺失,导致这种合作意向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共享实践。

二、影响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一)高校分布不均衡

据统计,目前我国建有50多个大学园区,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呈现小区域集聚趋势[2]。相比我国一线大城市或省会城市而言,中小城市高校数量不多,通常是为数不多的本科院校和地方高职专科院校相混合;同时,很多较小城市在规划时,把一些中职学校也规划进去。这就产生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中职学校混搭的局面,高校之间因为其它不同层次学校的存在,地理位置跨度大,交通反而显得不便,部分合并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还分成几个校区,这给园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地理上的不利因素。其次,出于安全考虑,即使有着体育资源共享的需要,但由于园区高校分布较散,高校主管部门也会瞻前顾后,共享动机大多搁浅。

(二)体育资源趋同

影响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内因之一,即是园区高校体育资源多数趋同。这种趋同性不仅表现在场地设施单一、重复,也体现在体育课程、师资力量、竞技项目等雷同或重叠。园区各高校体育资源重复性高、特色化运动项目少,自然很难吸引学生的体育情结。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主管部门认为自家高校体育资源丰富,部分师生体育需求可以转移或忽略不计,外校师生参与无需顾及,忽视了体育资源共享对于促进园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三)体育资源管理差异

中小城市高教园区高校大多为师范类、医药类、工科类普通本科、专科院校。高校属性不同,其管理理念也不同。虽然同属一个高教园区,不同高校对于体育师资的配备、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场馆的运用等都有自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另外,各高校出于對稀缺体育资源的维护需要,对其它高校共享本校体育资源基本处于不合作甚至排斥态度,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带来了制度上的障碍。

(四)高校门户观念较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名牌、重点、211、985等进行自我定位,即使是专科院校也分为三六九等,如国家示范、省级示范、地方特色等,这与世界其它国家做法基本一致,一方面能让高校之间互相增强竞争力,形成你追我赶、不吃老本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国家集中力量培养未来人才的战略和决心。国家的立意和出发点是好的,遗憾的是不同高校因受重视程度不同而产生了门户观念。在经济发达、开放自由度高的大城市,门户观念尚属淡薄,在中小城市门户观念较为普遍、强烈,加之高校管理归属不同、学校本位的高姿态,使得园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无法达成统一思想。尤其在本、专科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方面,由于近年来专科院校生源质量持续下降,本、专科院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本、专科院校之间的交流日渐趋少是个不争的事实,资源共享只能发生在重大赛事或区域体育活动中。

(五)合作交流平台欠缺

中小城市高教园区由于高校属性不同,导致一些高校之间的交流要通过学校上层领导甚至政府协调方能完成,园区体育资源只有在重大赛事和活动时方能彰显它的共享价值。即使园区某高校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或活动,仅有学校主管部门或体育教师拥有知晓权和信息来源,园区其它高校及学生无从得知也无法参与。合作交流平台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园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导致部分体育设施得不到利用而自然损坏;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体育发展、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高都无法产生宣传效益。

(六)共享理念缺乏

中小城市建设高校或高校立足于地方,一个重要宗旨就是服务地方,从而为地方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中小城市谋划高教园区一方面是为了管理便捷,另一方面亦是为整合节约资源,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互补优势,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撬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体育资源作为高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产量和占地面积都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显赫位置,从而形成一定的高校固定资产。这种固定资产存在,让高校产生隶属于“自家产业只能自家使用”的思维惯式,即使身处高教园区大家庭,宁愿自然损坏也不愿意与他人共享。

三、实现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做好高教园区规划布局

从城市规划和布局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小城市高校发展多数经历老校区向新校区的转变。当地政府应参照我国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大学城的做法,结合区域实际,有针对性地对高教园区进行规划布局。首先,政府应优先考虑园区高校交通位置状况,合理开发各高校学生健身路径,把体育资源在交通空间上进行有效串联,促成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便利。其次,政府应协同主导园区各高校建筑整体规划,特别是体育场馆、足球场等大型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最后,当地政府部门在高教园区布局时,应注意一些技师学院、体校等中职学校选址的穿插安排,尽量形成以高校相对集中为主、其它类型学校穿插为辅的格局。

(二)建设特色化体育资源

体育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它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资源,很少因社会发展而发生较大的动态变化,只会随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新型运动项目,但主流运动项目地位基本难以动摇,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因此,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应以学生主流运动项目为出发点,优质配置学校基础体育资源。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对运动项目革新和认知速度加快,轮滑、健美、拳击、攀岩、击剑等项目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挑战精神,而这些运动项目,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场地设施,恰恰是中小城市高校普遍缺乏的。

因此,厘清当前大学生运动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建设特色化体育资源是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路径之一。这些特色化体育资源既包括流行、新颖的体育设施,也包括特色化体育师资队伍。中小城市高教园区应加强特色化体育资源建设,促进园区体育资源共享。

(三)优化校际场馆管理

高校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中小城市高教园区高校体育资源管理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体育健身为主旨。如何实现场馆共享又能保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正常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身份认证;另一个是校际协调机制。学生身份认证方面可以采取传统方式,如核验学生证、身份证等,也可尝试采用“一卡通”模式来解决。关于校际协调问题,由于各高校都会极力维护自身场地设施、校园安全,仅凭园区高校领导协商研究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唯有第三方即政府出面协调方能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学生共享园区场馆设施带来的健身价值。

(四)实施校际学分互认

高校门户观念主要来自高校主要管理者。学校层次的不同、生源质量的差距都会让高校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如何打破高校门户观念,除了高校管理者不断努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外,校际学分互认则是一条良好的“外交”平台及策略。体育资源的特殊性让高校学分互认成为一种可能。在运动项目相同、体育师资相同、体育设施相同等情况下,学生选课时在本校无法选择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在园区其它高校进行相同课程选择也是一种可行策略。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扩大,园区体育资源实现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学生所在学校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手段,吸引学生选课。当然,實现高教园区体育学分互认,一个重要前提是互认双方或多方高校拥有较强的体育资源,如教师、场地、器材等;同时,各高校还必须拥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考评体系,如此,高校学分互认方能顺利实现并持续发展。

(五)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发展建设基本处于“不差钱”状态,各种体育资源“辞旧迎新”,不断丰富充实。只是高校门户观念、“院墙式”管理等问题的存在,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仍然是一个难题,师生交流无法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

体育信息网络化共享平台是大学城高校资源共享的入口,也是合作共赢的基础[3]。搭建体育信息网络化共享平台是实现中小城市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有关各方必须就平台搭建形成合力,各高校领导要支持,政府要参与协调,社会上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其次,平台的内容应当包括园区高校各种体育资源信息,如体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竞赛安排等。第三,平台应依托网络数字化技术,以学生共享高教园区体育资源为主要目标。

(六)全面倡导体育资源共享的自觉

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也是未来高校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必要助力。中小城市高教园区各高校只有立足自身,不断加强交流与互动,高教园区整体水平才能得到渐进式提升。园区高校理应全面倡导资源共享理念的自觉性,虚怀接纳园区同层次、跨层次高校学生共享体育资源;理应认识到体育资源共享给自身发展及园区其他高校带来的便利。这种共享理念的提升,应是园区高校自上而下的整体提升,不仅是当地政府、学校领导,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保障人员等。只有共享理念得到形成、积淀、升华,共享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合力,为中小城市高教园区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冬琴,阮永福.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面临的困境及超越[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0):144-147.

[2]王志朋.浙江省高教园区体育资源校际共享的研究:以温州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26-127.

[3]李国玲.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36(6):139-140.

猜你喜欢

校际高教资源共享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
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增刊)》公布最有影响力工程机构全球排名等
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
吉林省高校高教所(室)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纪要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