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性分析
2020-05-03刘韵怡
摘 要:从深层意义分析,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良好的结合基础,首先在共有特征方面,两者在继承性与超越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统一、结合。其次在理论的契合性方面,两者的出发点、发展动力、价值归宿更是在内在上存在高度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梦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结合,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体现。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契合
中国梦的产生不但是在对中华传统文明的高度继承前提下的创新突破,更是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理想。中国梦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将共产主义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实现人民自由与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较为广阔的契合性,着重体现在两者的出发点、价值归宿、实践精神,以及人本思想等方面。对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者内在契合性进行探究,能够进一步夯实中国梦的发展基石,使中国梦更具生命力。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内涵
在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了中国梦,这是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由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一来,对人民的期盼以及实践呼唤进行有效回应,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仔细解答,制定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中国梦”是由习近平总书记采取简单易懂、人民所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精确的概括,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同时表明一定可以实现该梦。在新时期发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均发现了改变,创新是发展的源源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越来越多的新活力注入到马克思主义当中,让其获得了新的诠释与发展。
归纳来说,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也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让国民经济更为繁荣,并且更有效的优化各种制度;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达成现代化,建设起一个民主、富强以及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有效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人们生活的幸福、民族的振兴以及国家的富强。“中国梦”紧密联系起了国家、民族与个人,让其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不但要逐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能有效保障民族的振兴,将中国满满的信心呈现给世人,这不单单是对历史使命的担当,更是有效结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注意思想的重要战略。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则要求必须坚定不移的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将中国力量有效凝聚起来,并将民族精神有效的传承与弘扬。
二、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共有特征分析
在十九世纪中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其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内容构成。其中,“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有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统一性、科学性、革命性与彻底性,是纳克斯主义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可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概括。
(一)继承性和超越性方面的统一
和马克思主义相同,中国梦也具备继承性和超越性统一特征。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言,超越性是其重要的理论品格之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体现了对社会未来的关切和展望,透视和批判当下,同时又对未来包含关切与温情,体现出了对资本主义批判与超越。同时马克思理论对于现实关怀已经超越了现实,注重实现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立足当下,尊重客观事实,又着眼未来,不断超越现实。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克服、批判与超越自我局限的过程,并不断在自我扬弃中前行完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张力体现在了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对历史、社会问题的审视,最终实现理想生活的思考轨迹。而中国梦同样也是继承性与超越性的高度统一,它产生于中华百年复兴梦的历史沉淀,同时也具备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梦延续着近代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继承着民族复兴的愿望,更是基于对历史发展的理解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开拓。中国梦既立足于人民当前生活发展,同时又秉持超越现状,长远发展的眼光。中国梦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长久夙愿,同时也是随着时空不断发展而日渐强烈的民众诉求。中国梦的提出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愿景进行批判汲取的同时,实现立足当下,以创新突破的思维去思考国家的整体发展与民众需求。
(二)开放性与包容性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并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相对其他理论而言其的开发性、包容性更为突出,并且强调了不断自我超越的理论品质。这也正是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生存并越来越为人所接受的缘由,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主义秉持着批判发展的理论品质在时代中不断实践进步,勇于汲取各种理论的养分来发展与壮大自己,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态度,赋予了其强大生命力。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起来的中国梦也体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首先,中国梦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国内群众利益诉求,代表着我国不同阶层、层次的多种方面的愿望。其次,中国梦也是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双赢发展的全新范式,体现着我国对于国际发展的共享和、包容、平等精神。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审视,其中包含了中国尊重与世界的和平、平等,共享发展机遇的情怀与胸怀。中华民族复兴梦,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取世界文明的智慧成果来实现国家富强。因此,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并非封闭体系,更不是对未来的固化僵硬,而是秉持开放、共享、双赢的态度不断地自我完善发展的理论体系。
三、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契合点
中国共产党有效融合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并实现了数代中国人们所向往的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愿望,并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时代的推进中,“中国梦”的内涵被不断的丰富与创新,但是归根究底其均是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的核心,概括来说,“中国梦”将不同民族的共识予以融合,能够深深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并且呈现了全部国人的理想追求。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了出发点、发展动力以及价值归宿方面,同时中国梦也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新结晶。
(一)共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现实的人都是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对社会生活境况关注人的发展状况,并从具体的实际实践中对人的活动进行考察,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全体人类的发展看作一个发展的整体,将人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相结合,并将个人需要当作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征,也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人类发展发展理想目标,并推动人力历史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宿。
在中国梦的理论中,现实的人具备着同样重要地位。首先,梦想是来自与人们对现实生存、生活现状的改善的渴望。中国梦也正是国家发展以及人民对现实生活期待所产生的,是人民意志、价值的反映与诠释,最终将人民幸福作为落脚点。脱离与人民需求,中国梦也就丧失意义。其次,中国梦包涵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整体愿景,这一梦想与每个人的梦想与命运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图景是由每个人的具体梦想构成,即便是中国梦目标宏伟壮丽,都需要每个具体人的实践去承载,唯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尊重人的价值与创造性,才能赋予中国梦的感召力。因此,中国梦的出现、发展、实现都必须依靠现实的人去创造实现。
(二)共同的生成与发展动力
对于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实践都是其生成与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在实践中去对世界进行理解与认识,进而对世界进行改造,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勃勃生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主体是人,因此,人也是创造与发展历史的主体。新的实践创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成果。
实践也是中国梦得以生成与发展的前提,并且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依靠实践。中国梦不是一个固定化的未来设定,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与历史、当前与未来期待高度凝结,是对未来进行实践的产物。首先,中国梦的基础来源于近代中华民族追梦的实践,近百年间,经过民族独立,到社会主义建立,再到改革开放,都是在一代代中国追梦人的实践中实现,并且为中国梦的提出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使得中国梦更加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其次,人事中国梦实践的主体,并为超越当下生活状态而时刻处于实践发展中,逐一地将梦想变为现实,在此过程中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自由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中国梦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朝着更广、更深的状态前进与发展。实践是中国梦不断生成、发展的动力,推动中国梦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趋于“全体人梦想”实现的最终价值目标。
(三)共同的价值支撑
群众史观是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价值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创造历史的是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民,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的主动选择与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心走向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因此必须对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力量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发展起来的以人为本,以及群众路线的坚持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实践而得。
中国梦融合了中国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目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形式表达出来。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属于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全体人民的同心协力,唯有所有人朝着共同目标不断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属性,在实现过程中求同存异,全面关心不同群体的抱负与需求,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凝聚群众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广阔空间。换言之,中国梦是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价值归宿,将国家命运、社会共识与个人希望编制成为统一的中国梦,并在不懈地实践追逐中实现。由此可见,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史观上是本质一致的,都将群众史观作为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晓磊.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与“中国梦”的整体性契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
[2] 马健永,费聿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性[J].学习论坛,2018.
[3] 彭亚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J].人民论坛,2018.
[4] 罗朝安.马克思实践批判思想对中国梦实现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8(15).
[5] 牟文谦.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维[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01).
[6] 刘小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启示[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5):84-86.
[7] 陈宇洁.浅析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性[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27(02):8-10.
[8] 陈炜.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看中国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J].兰州学刊,2004(02):39-41.
作者简介:刘韵怡(1986- ),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